上海牌照拍卖的前世今生(中)

【接上期:上海牌照拍卖的前世今生(上)】

首场无底价拍卖最低中标价8800元

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是此次拍卖的主办方,范干平作为亲历者,尽管现在已经退休,但这场拍卖他仍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这种出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使竞买人避开干扰,冷静思考,按自己的意愿出价。

上海牌照拍卖的前世今生(中)

根据投标公告,首次无底价投标的数量为1000辆。在上海注册的私营企业,以及包括持蓝印户口的上海市居民都可参加竞投。

一位沈先生非常实在地说,以前牌照拍到二三十万元,再买辆车,加起来五六十万元,小汽车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距甚远。而前几年推出2万元一张的牌照,却只能买桑塔纳,七七八八加起来要20万元,所以一直觉得自己的私车梦遥不可及。“现在好了,理论上我100元就能拍到牌照了,再花10万元买辆车,我的私车梦10万出头就能实现了呢。”据了解,当天有不少投标者抱着100元捡便宜的心态投了标。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出100元投标价的沈先生当月没能实现私车梦。据了解,截至2000年1月9日下午3点,主持此次投标活动的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共发售标书2579份,收到标书2246份。这也意味着中标率为44.5%。

第二天公布的投标结果显示,此次的最低中标价为8800元。据了解,其中有不少投标者是参考之前桑塔纳牌照2万元起竞拍的规则,投出了少则1万元,多则2万元的价格。这也是为何在中标率高达44.5%的情况下,最低中标价仍高达8800元的原因。

“最低中标价仅为100元”

然而,如果沈先生坚持的话,也许不久他就能以100元的价格中标了。2001年1月13日,上海私企和个人国产生活用车上牌额度拍卖会爆出大冷门。此次拍卖的最低中标价仅为100元。这是2000年1月举行牌照拍卖以来的第13次拍卖。在过去的一年,上海累计拍卖牌照14000个,无人流标。而2001年的首场拍卖会共有1500个牌照供拍卖,但参加投标者仅为976人。

上海牌照拍卖的前世今生(中)

自2000年1月起的每一场私车牌照拍卖会,笔者都亲临现场采访。由于中山北路场地较小,2001年的这次拍卖已经搬到了当时还很荒凉的安亭二手车交易市场内。由于拍卖都放在周六,笔者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跟卖菜回家的阿姨叔叔挤上北安线公交车,晃晃悠悠一个多小时到达安亭,然后在墨玉路上步行十来分钟到达拍卖现场。当时采取的还是现场投标的方式,2001年1月13日的这一次,笔者当时在现场就感觉到了参与投标者明显减少,而在场的汽车销售公司业务员嗅觉更灵敏,不少人当场买标书以100元的投标价捡起了“皮夹子”。

笔者当时并无买车的打算,也没想着要把牌照转手赚钱,所以没有参与投标。现在想来真是错过了能中标的最好机会。因为拍卖进行到第19个年头,不仅中标价已经接近10万元,而且中标率甚至不足5%,中标堪比中大奖。而最低中标价仅为100元的故事,这19年仅出现了两次。除了2001年1月这次,后来又在2002年底再次上演。此后,私车牌照价格虽然起起落落,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一直逼近10万元关口。

主编点评

“上海经验”的启示

上海的高架是汽车逼出来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上海就意识到城市道路不能摊大饼,开始尝试国外的经验。道路开始向空中发展,车辆管理实施“总量控制,适度放开”的思路。于是就有了高架路和汽车拍卖这些新鲜玩意。今天看来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新生事物,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有比较才有能鉴别。对于高架,今天已无人疑义。如果没有高架,上海的交通难以想象,而在当时也有过争议,说破坏了市容,遮蔽了景观等;汽车牌照实施竞购制时,舆论也曾提出质疑,一张铁皮为何卖这么贵?

上海地皮有限,城市一再扩容,道路向空中发展已被接受,成为共识。现在看来,高架也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现代景观。而俗话说的“汽车牌照拍卖”(小客车额度竞购)也是向国外学的,如今也被接受。从争议到共识,上海这座城市就在这种细微之处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汽车牌照拍卖一直争论并不休,甚至将其置于“合理不合法”的漩涡里难以自拔。事实证明,上海的做法是对的,连反对的城市也开始反思,上海为何有超前意识?通过本文(“上海汽车牌照拍卖前世今生”),可以看到上海对于汽车私有化的态度和管理方法,采取的是务实而有效的积极态度,并没有头脑发热,完全放开,而是解禁强化了管理。由此,汽车牌照拍卖从质疑最多到学习榜样,成了解决大城市汽车控制的成功案例之一。它的经验表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至今都没有过时。为什么?这就是理性。(颜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