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神亭嶺之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難分難解,實在是《三國演義》中頂尖的單挑之戰。

很多三國迷,尤其是武將迷,經常會考慮或者問起,孫策、太史慈到底誰略強一點呢?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我們還是仔細看一下這震三軍、驚風雨的惡戰,綜合分析,讓事實說話。

一.戰前

孫策方面:十三騎,包括程普、韓當、黃蓋、蔣欽、周泰等人;

太史慈方面:二人,太史慈、曲阿小將;

原文:孫策說“你兩個一齊來並我一個,我不懼你!”太史慈說“你便眾人都來,我亦不怕!”

分析:孫策人多勢眾,心理大佔優勢,所以他才說不怕對方兩個並一個。當然,孫策的不怕,並非仗著人多,而是確實沒必要把曲阿小將考慮在內,這就好比,兩個十級英雄PK,對方帶一個一級步兵,對局面造不成任何影響。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而太史慈所說的不怕對方全上,那明顯是在氣勢上要壓過孫策。不怕,是真的,不敵,也是真的。其實,在太史慈出陣單挑孫策之前,曾經方言說“此時不捉孫策,更待何時”。但這並不能說明太史慈就比孫策強,舉個反例,夏侯惇曾經說“生擒劉備、活捉諸葛亮”。總之,戰前孫策佔據的場面優勢。

二.前五十回合

原文:太史慈縱馬橫槍,直取孫策,孫策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程普等暗暗稱奇。

分析:前50回合,公平公正的不分勝負。那麼程普等人為何暗暗稱奇?一般武將單挑,50回合是一個分水嶺,挑到50回合,一般就知根知底了,雙方是否有差距也能大概有個數。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這種戰例很多,比如,夏侯單挑高順,50合後高順繞陣而走;再比如,許褚單挑徐晃,50回合後,曹操讓許褚回陣,並說過“吾不忍以力並之”。眾人的武藝均不如孫策,而太史慈與孫策穩打五十回合,所以眾人才暗暗稱奇;甚至可能有人認為孫策不比太史慈強,所以估計大部分人已經自愧不如了。

三.誘敵

原文如下: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孫策趕來,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漢!”慈心中自付:“這廝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再引一程,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於是且戰且走。

分析:

1.“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於是太史慈佯輸詐敗。很多人就此認為,太史慈打不過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舉幾個反例吧,比如,關羽戰了兩場戰不倒黃忠,就詐敗用拖刀計,能說關羽就敗了嗎?再比如,馬超戰張飛二百餘合之後見戰不倒張飛,就先扔了銅錘,能說明馬超就敗了嗎?詐敗誘敵,在武將單挑裡面,只能算是戰略戰術,不能作為怯場不敵的依據。

2.沒羽箭張清,連打梁山十幾位好漢,大多都是詐敗誘敵,難道就不能作為對陣依據嗎?同樣道理,太史慈神箭,一樣可以射中孫策,而且孫策的箭防指數很一般,之前就有被射中的經歷。那太史慈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因為他不想射死孫策,而是想以單挑的形式捉住他。有人會說,太史慈完全可以射中孫策的胳膊或者大腿呀,不就穩操勝券了,這就太看低太史慈的為人了,這種下作之事他是絕對不會幹的。當然,太史慈心中所想的“活捉”,縱然有這個的決心,但絕對沒有這個把握。


3.剛才分析過,50回合是分水嶺。太史慈50回合後,心中想的是“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可能太史慈心中已經有了一絲信心,或者在考慮後面100回合之後用什麼奇招妙招,所以才越引越遠,找個隱蔽的地方下手。

4.“且戰且走”,肯定不是敗退,很明顯就是很從容的誘敵之計,故意沿途打了二三十回合吧。

從此處分析,太史慈應該略優,至少他有神箭致勝的機會,但他沒用。

四.後五十合

原文:孫策一直趕到平川之地。太史慈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分析:

1.二人又戰50回合,已經120-130回合了,還是不分勝負。

2.太史慈率先挾住了孫策的槍,其實,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孫策的槍法已經出現破綻了。有人說,孫策也挾住了太史慈的槍啊,這是因為在拉扯孫策之槍的時候,兩者距離太近,太史慈的槍難以施展。這種戰例,最著名的就是張飛戰馬超,還有許褚戰馬超,都是這種情況,一方被抓住兵器後,因為距離近,很容易也抓住對方的兵器。當然,甚至可以說太史慈不忍刺死孫策,總之,孫策夾住太史慈的槍,並不能說明太史慈槍法也亂了。

五.馬下廝打

原文: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孫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分析:

1.廝打之時,毫無技術可言,不做分析。

2.孫策先抽出太史慈的短戟,說明什麼,說明他力量上肯定吃虧。為什麼這麼說,這種近身肉搏廝打,毫無章法和套路,主要看力量。孫策力量上不佔上風,所以才想到藉助兵器。如果孫策力量佔優,肯定是直接撂倒。如此分析,並非憑空猜想,當時孫策剛滿二十,力氣尚未長成,而太史慈已是而立之年,正當壯年,力氣肯定佔優。

3.太史慈拔出了孫策頭上的兜鍪,其實勝負已定。張飛戰馬超之時,二人分別搶走了對方的頭盔和頭巾,算是平分秋色。孫堅被華雄搶走了頭盔,就感覺輸的一塌糊塗,讓十八路諸侯都跟著氣餒不已。頭盔象徵著腦袋,所以說,不管是切磋,或者單挑,頭盔被人拿去,就算輸了。

4.有人說,最後孫策有兵器,太史慈只能遮架,所以孫策勝。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這是錯誤的觀點。首先,這種場面剛一開始,雙方人馬就都來救場,根本沒打下去;其次,太史慈完全可以趁遮架之機跳出圈子,撿起槍繼續戰鬥;第三,孫策用戟是救場,不是他的強項。退一步講,縱然是最後拼命,孫策佔優,但是對於二人的武藝較量來說,還是太史慈佔優,因為得兜鍪者勝出。

綜合上述分析,在二人的武藝較量中,應該是太史慈稍微佔了一點點優勢。但是,神亭之戰,在三國迷的心目中,孫策、太史慈交相輝映、平分秋色。

神亭嶺大戰,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到底哪個稍弱哪個稍強?

至於後來的孫策立竿以候日影、太史慈的信義來降,更是被傳為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