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說一不是二 | 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說一不是二 | 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魯迅和胡適可並稱中國新文化的“雙雄”、主將。

“雙雄”與兩位主將,又實在分屬兩個“世界”。

如果把文化看成一個大結構,他們就是中國新文化發生以及蓬勃時期兩個重量級的團塊,都是中國新文化在那一時期大結構的有機組成。

面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和現實,魯迅和胡適秉持的不同的立場和價值尺度,在整個文化的場域中,各有其標誌性,也各有其代表性。

他們都有各自的承繼,也有各自的創造。

作為標誌性、代表性人物,他們以及他們的成就也會成為遺產,為後來者承繼。

說一不是二 | 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面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和現實,魯迅在每一頁的字縫裡,看到的都是“吃人”,看到了被“吃”的,沒被吃盡剩下的,會繼續被吃的。

胡適看到的是活下來的,要繼續活下去的,且能活得好一點的。

說一不是二 | 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面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和現實,魯迅看到的是“死症”,要重建,所以決絕,絕望。

胡適看到的是缺陷,要修補,所以平和,精進。

國家與政黨,政府與民間,大夫與草民,都有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以此而論:

說一不是二 | 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如果有“廟堂”與“江湖”,魯迅屬“江湖”中人,胡適則心繫“廟堂”。

如果有“官方”與“民間”,魯迅屬“民間”中人,胡適則意在“官方”。

如果有“多數”與“少數”,魯迅屬“少數”中人,胡適則身在“多數”。

如果有“清流”與“濁世”,魯迅屬“濁世”中人,胡適更鐘意“清流”。

如果有“右傾”與“左傾”,魯迅屬“左傾”中人,胡適更偏向“右傾”。

如果有“保守”與“激進”,魯迅屬“激進”中人,胡適更傾向“保守”。

如果有“傳統”與“現代”,魯迅屬“現代”中人,胡適更在乎“傳統”。

在許多人看來,魯迅有批判,而少有建設,甚至沒有建設。

面對現存秩序,魯迅所做的更多是拆骨揚線,而不是李逵式的造反。

面對中國文化,魯迅看到的是癌與敗血,他主張“換血”。

面對文壇和文場,魯迅所做的更多是砸壇和踢場,砸掉虛偽的文場和文壇,剩下的應該有的文場和文壇。

面對濁世,魯迅所做的更多是撕開所謂清流的皮肉,露出他們的骨頭。他要的是“清白之世”,而不是濁世中的所謂清流。

說一不是二 | 清流中的胡適 濁世裡的魯迅

曾經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先生為胡適先生所寫的輓聯是這樣的: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我以為,蔣先生的輓聯是對胡適精準的評說與估值。

覆蓋在魯迅遺體上的“民族魂”三個字,應該也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種對魯迅的評說與估值。比之於蔣先生給胡適的輓聯,則顯得有些籠統,有大而無當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