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大学有多难考?

遺落的旧时光

上世纪80年代考大学难不难,当时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扯远一点的说,上古时期都是世袭制度,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底层人要挤入上层,要么就上阵杀敌,方能加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古代人喜欢你杀我我杀你,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大家想通过这种原始手段改变自己的境遇。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经过考试选拔任用官员,也就是今日高考最早的雏形。科举制度打破了以前的选拔任用方式,让很多人认识到,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身命运,所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就是说书读好了就能当官从政。而这一套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干部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

文革时期,高考制度收到冲击,大学生是从基层推荐上来的,所以当时有个流行的叫法叫“工农兵大学生”,这些人当中很多都不识字,也有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也有走后门进来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用考试来选拔大学生,然后深造进入各领域。

到上世纪80年代,学生初中毕业就可以参加中考考试,如果中考成绩优异,就直接被一些中专院校录取,读上两年或三年中专,就能成为普通的技术人员或者是教师等职业,吃上商品粮,跳出农门。这一制度把优秀的学生最早截流走,剩下的才继续上高中。到了高中高考是,先要举行一次预考,预考过线后再参加最后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很多人预考失利,也就没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相信那个时期的大学生都有此感受。所以那个时候大学生含金量相当高,几乎是万里挑一。当时如果谁家考上大学,消息立马传遍方圆几十里,其轰动效应跟古时科举中了状元没有差别。

而凡是通过高考上大学,毕业后都是干部身份,进入企业仍然是干部。而企业的工人一般是从技校出来的。

自高考扩招以后,高考越来越容易,可以说现在基本上了高中,参加高考,至少都能上三本或者高职院校,那也算是大学生呀。物以稀为贵,当一件事物满大街都是的时候,也就不稀罕了。


长安那片月

977-1980年间因为有预选制,大概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同时取消了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

这一时期由于众所众知的原因,中学教育基本废止,很多考生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所以虽然录取率偏低,但其实相对而言竞争压力并不是非常大,因为绝大多数考生本身就是“炮灰”。

1981-1982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高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次录取,以及还有延续下来的小部分复读生,实际录取率应该算是27.9%,其中1982的复读生可能更多。

1983-1984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初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次录取,实际录取率应该算是52.7%。

1987-1988年间,因为小学六年级学制改革的原因,两年都是主要录取同一年龄段的考生,相当于扩招了一倍,实际录取率应该算是51.8%。

1989年:266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64万,实际招生约40万,录取率约15%。但出现了许多计划外的自费生。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以下为逐年高考参加人数及录取率:

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 (万人),录取人数27 (万人),录取率4.8(%)。

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0 (万人),录取人数40.2(万人),录取率7(%)。

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 (万人),录取人数28 (万人),录取率6.1(%)。

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33 (万人),录取人数28 (万人),录取率8(%)。

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 (万人),录取人数28 (万人),录取率11(%)。

198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87 (万人),录取人数32 (万人),录取率17(%)。

198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7 (万人),录取人数39 (万人),录取率23(%)。

198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4 (万人),录取人数48 (万人),录取率29(%)。

198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76 (万人),录取人数62 (万人),录取率35(%)。

198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91 (万人),录取人数57 (万人),录取率30(%)。

198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28 (万人),录取人数62 (万人),录取率27(%)。

198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2 (万人),录取人数67 (万人),录取率25(%)。

19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 (万人),录取人数60 (万人),录取率23(%)。

199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3 (万人),录取人数61 (万人),录取率22(%)。

199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96 (万人),录取人数62 (万人),录取率21(%)。

199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03 (万人),录取人数75 (万人),录取率25(%)。

199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6 (万人),录取人数98 (万人),录取率34(%)。

199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1 (万人),录取人数90 (万人),录取率36(%)。

199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3 (万人),录取人数93 (万人),录取率37(%)。

199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41 (万人),录取人数97 (万人),录取率40(%)。

199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8 (万人),录取人数100 (万人),录取率36(%)。

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20 (万人),录取人数108 (万人),录取率34(%)。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 (万人),录取人数160 (万人),录取率56(%)。

200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75 (万人),录取人数221 (万人),录取率59(%)。

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54 (万人),录取人数268 (万人),录取率59(%)。

200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10 (万人),录取人数320 (万人),录取率63(%)。

200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3 (万人),录取人数382 (万人),录取率62(%)。

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 (万人),录取人数447 (万人),录取率61(%)。

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 (万人),录取人数504 (万人),录取率57(%)。

200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 (万人),录取人数546 (万人),录取率57(%)。

200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 (万人),录取率56(%)。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 (万人),录取率57(%)。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 (万人),录取率62(%)。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 (万人),录取率69(%)。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 (万人),录取率72(%)。

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 (万人),录取率75(%)。


皮耶霍

八十年代考大学难不难? 难,那是真的难啊!

当时农村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基本就两条路,一个是上大学,一个是当兵。可那时候当兵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要满足很多条件的,比如家庭出身要贫下中农子女才有资格、身体素质要过硬、另外名额也非常有限。就算当上了兵,如果提不了干的话,几年时间还得回到山里。

由此,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考学了。那会儿大学又少,就算加上专科,录取率也非常之低,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那时候农村人口多,基本每个公社都有一所高中,另外还有初中学校办高中班参加高考的。可就算是这么多人,一个公社一年也考不了几个大专生,要是能来个本科生,那可真是跃龙门了,相当于现在村里除了个清北了吧。

另外,那时候教育资源极其有限,也没有实施义务教育,所以就连小升初、初升高都是淘汰制的。小学上初中升学率大概也就10%,初升高也大概就10%,也就是说,能拿到高考资格的就已经是百里挑一了。而高考录取率呢,更低!80年代的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和大专)入学率也就2.22%--3.7%之间,招生人数最高时也才67万人不到!相比如今每年毕业生都是700多万的,真是鲤鱼跃龙门了。



而对比现在呢,小升初,都不用考,九年义务教育有保障。初升高只要成绩不太差,基本普通高中还是随便可以上的。至于高考录取率,各省的专本录取率基本都在80%以上了,17年浙江专本录取率甚至都已达到了93.79%。



基本上,80年代考上一个专科生比现在考211还难,考上一个本科生,比现在的985还要困难!真是不得不佩服那时候的大学生啊!




经世致用我夫之

高考录取率怎么算?有人拿大学录取的人数参加高考的人数,得出个数字,就认为是当时的高考灵取率了。然后感觉还不错吗,二百多万人参加考试,高考录取五六十万呢,算下来也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不要太高哦!可是,你这样算是绝对错误的。

八十年代的时候,读到初中毕业,就被人称为知识分子了,放到现在,你大学毕业,看有没有人称你为知识分子?说这话什么意思?这就意味着80年代,初中生的录取率还不如当今的大学录取率呢。以我亲身的体会来说,我的那些小学同学,有一半以上读到小学毕业就不读了。也就是说小升初的录取率不足百分之五十。

等到我们初中毕业考高中,对不起,又来一次大狂刷。我们那个镇当时初三有三个班,一百多人,真正考上高中的不足一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读到初中毕业,不读了,不是他们自己不想读,因为高中招生名额有限,中考很难,将大部分人刷在了高中之外。

你以为过了中考关,考大学就是大概率事件了?更不可能!有很多同学上了个高中,甚至连考大学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当年考大学前有一个预考,在预考中差不多又砍掉了一半。想想当年,中刚刚经历过十年 浩 劫时间不长,国家还很穷,当年考试是不收费的,国家还没有实力来支撑所有的高中毕业生一起来参加高考,可能是本着省钱的原则吧,来上一次预考,结果很多人就因为预考被刷了下来,读了三年高中,连考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都无缘见识。

经历过预考之后,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多的人最终考上大学,属于实力和幸运并存。

附图显示,1986年出生的孩子有2772万人,高考录取57万人,这个比例为百分之二略多一点。

不过80年代的高考因为中间长达十年时间,前期跟后期比还是有些差距。恢复高考制度后,国家急需人才,每年的录取人数都是在增长的。这是1986年的数据,80年代初更少,后面会逐渐好一点。


苏小妮

80年代的大学有多难考?

亲身经历过的说一下。

现在大学生年录取量近800万,占应试考生的80/%以上,余下的中专、技校录取,只要学习了高中课程,并且参加考试的,几乎是达到了100/%的录取率!

而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时,1977年,近600万人报考,录取不到30万,录取率5/%,够狠的吧?可怜吗,还用说什么吗!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断了十年大学恢复高考招生,其间,压制积累了十年的考生总量,是很可观的,而刚刚恢复高考,接收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接收量是很有限的!


应该说,那时考上大学,比现在考上硕士研究生还难,现在硕士研究生年招生量70万,超过当时大学招生量的一倍,那时考上大学,相当于现在考上博士研究生。

不信吗?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历史事实!


z山海


1977年,在中国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干部和高中毕业生,而且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当时有570多万人参加考试,但是因为当时的办学条件有限,只录取了不到30w人,录取率为5%,但是确让成千上万人重新拿起了课本,踏上了求学之路。



刚恢复高考不久,80年代初期,高考录取率很低,仅有8%,后来逐渐上升,到80年代中期也才不到30%,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时全国各省份都使用同样的课本,课程设置也仅有高考考试科目,而且那个时候购买高中复习资料也十分罕见,课本,老师成为了学生高考复习最主要的资源。



记得有网友回忆说,80年代初全县一共有1500人参加高考,最后考上本科12人,高中专科30多人,总共不到50人,可见高考录取率有多低,那时候本科生可真是百里挑一,你能想象吗那个时候人们都是以考上专科为荣,而且考上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不愁找。而现在,以我曾经的学校为例,高考光一本录取率为30%左右,加上二本专科几乎99.9%,可见当时高考有多难!


小松不低头GO

我考的时候就不怎么难,那时全国大中专招生就已经60万人了,77-80年确实很难。


猎户座火焰

有多难考?我也没有感觉到多么难。虽说上的学校不怎么好,可也是在不耽误农活的基础上轻松上线了。



倒是中学的考试让我倍受煎熬,先是县里的重点初中没考上,后是重点高中又没有考上,只好在乡中读高一,没成想高一改成了初三,本想着读完了高中就去学木匠手艺的,看来又要学习了。

没有办法,死命学是不可能的,还要帮衬家里的农活。我们的语文老师几乎天天督促我学习,还说一定要考上县中。最后还真的上了县中,两年的那一种。没有了家务羁绊,又是那些“臭老九”教我们,成绩还是可以的。



要说紧张也是有的,就是毕业前的高考选拔考试,一个60多人的班最后只剩下了十几人,我是其中之一。要说那时有多么高的追求,纯粹是瞎扯,每年就那么几个指标,能上个中专(已是国家干部了)就不错了。

因为压力不大,老师有方法,最后除去英语外各科基本就没有难题了(没有那么多的资料,只有老师的讲义)。7月流火,因为没有家长的陪伴(距离家太远了),也就没有了太大的压力,考场上也就象平时考试一样的心态,顺利度过了两天“高考”。



一个月后,在亲戚们的安慰和鼓励明年复读的日子里,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是,就是那一百多元的学费可让一家人犯了难。哎!真的难考啊!考不上难(已经被要求复读了),考上了难,没有钱啊(学校不收学费)。


贾老师读数学

80年代的大学相比现在是难考一些,那时候真的可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时大学招生不像现在多,现在大学都经过了扩招,差不多能上了高中就能上大学。

在80年代,即使是重点中学重点班,升学率也不会是100%,普通中学的重点班,升学率也没有超过20%,好像总的平均录取率是10%左右。那个时候考上大学真是不容易,不过如果考上大学,你就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大学毕业包分配,不像现在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那个时候,大学生比较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学生又有天之骄子的称谓,大学生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读书,大学校园读书氛围很浓郁,自修室是座无虚席,清晨草坪上,树底下都是捧着书苦读的学生,每逢讲座都是爆满,不像现在的大学校园商业气息过重,学生翘课也多。


浩荡扬子江

首先,好学生分流去各种中专了,其次,那个年代的教育资源垄断有今天这么严重?

我真的不是一点半点烦随便从网上拿点数据就开始做文章的。

别说70年代的入学率是10%以下,就算是1%我也不奇怪。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今日和80年代已经彻底失去了任何可比性。

文革结束,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人可以在78年累积起像今日一样巨大的文化资本优势。

因为“文化资本”都在这十年里被均贫卡了。

------------------

我就说一个现象。

我的同样两个14岁外甥,一个在老家(县城),一个在北京某中学。

老家的那位初二了还没开始学二次方程。

北京的那位已经开始接触导数了。

以后这两个人的命运之轮基本就很清楚了。

对于北京的那位,985概率几乎是100%,清华概率是50%甚至更高。

对于县城的那位,本科的概率几乎就是0%。

80年代的大学有多难考?至少不会比现在三四线城市考985要难考。

但是你说80年代的大学有多难考?至少比北京人考“首字四校”要难考一万倍吧?

从今天开始,所有人共用一套教材,全国统一出题,你看看入学比例会怎么样?

--------

其实所有社会科学里概率这个东西的真相是这样的-------

不管某个岗位的竞争人数是多少,你能考得上,对你来说概率就是100%,对那些考不上的人来讲,概率就是0%。

看整体概率毫无意义,要看80年代的时候你家你什么出身。

再看看如今你什么出身。

至于有些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还要强摆某些数据考学校难考的人,只是不想让别人把自己的成功都归结为运气,所以摆出一副“我也很努力啊”的样子给别人看而已。

既然某些既得利益者认为自己考上清北完全是依靠自己努力不管在哪都可以考上,那你找个小县城寒窗苦读去吧?

省下来买学区房的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在家搞量化,自己还能努力上清北,你还在北京买什么学区房?

这就和玩狼人杀一样,发言怎么样根本不用看,用脚投票就都看出来了。

---------

多数人的存在只是为了充满样本空间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