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鉴定失误致使真品被砸,责任由谁来承担?

东友律师事务所


因为这档节目是这样的!在决定砸与不砸之前是有规定有规则的!在公布专家鉴定结果之前,藏家可以选择退出,拿着自己真假难辨的藏品离开!不过很多藏家既然上的节目就是要得到一个清醒!他们也要对自己的收藏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了结,否则一辈子都入不了收藏这道门槛!

等退与不退的文书签订以后,真假鉴定砸与不砸,只能听天由命了!专家的结果出来以后,真的可以获得奖赏和鼓励,假的自然就难逃被砸的厄运!

题头说到的鉴定失误,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他们要经历好多道鉴定和合议的程序!先是分类专家的独自鉴定,再有跨界专家的的辅助鉴定,最后还要集体合议!出现失误的几率几乎为零!换句话说他们说你真你就是真,他们说你假绝对是假了!


对于砸与不砸,我是这样看的,砸是为了给赝品找一个归宿,以杜绝其继续流通,能从更大程度上给真品流通开辟一个畅通的流通渠道和存储的空间,否则假货盛行,真品也就没有了容身之所!


冀之笔

在改编自小说《大玩家》的电视剧《雾里看花》中,李幼斌饰演的古董商人黄立德常常被人请去"掌眼"。只要他说好,玩意儿的价格就要翻番地涨。在现实中,资深古董藏家或者鉴赏家也往往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北京卫视《天下收藏》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古董藏家王刚担任总策划的一个鉴宝栏目。在这个节目中,藏宝人、明星嘉宾、知名鉴赏家汇聚一堂,共同就"宝物"的收藏与鉴赏展开论战。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可能在节目后就会提升一些价格,他们认为不好的,很可能就会当场被主持人王刚砸毁。而砸毁,也正是该节目吸引眼球的地方。节目主持人王刚在公开场合表示,砸毁不好的东西,就是"恨那些造假、贩假者,同情进而警醒那些上当受骗的藏友"。

然而,在2012年的"京城砸宝第一案"中,藏友付常勇却觉得被节目组骗了。因为他被砸的藏品被国家认可、具有文物鉴定资质的机构和专家认定为真。

案情回溯:消失的碎片

2012年,来自石家庄的藏家付常勇参加了《天下收藏》节目。在他的同意下,一对藏品被主持人当场砸毁一只,之后他未能要回自己被砸碎的藏品碎片。

付常勇是名中医。在节目中,他展示的是1999年一位在台湾经商的病人赠送给他的一对甜白釉压手杯。主持人王刚表示"这种器形其实全世界存量不过几只",而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则声称,一个真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值5000万元。

节目播放过程中,两次以字幕打出"此藏品上场前鉴赏家团队已进行鉴定"的内容。通常,节目视频中会以小窗口显示鉴赏家的鉴定过程,而付常勇的藏品并没有鉴定的记录视频。也就是说,并没有证据能够显示他的这对压手杯真的在上场前被鉴赏家们鉴定过。

付常勇将碎片收拾了起来,退出了录影间。这时,一个节目编导突然从场内跑了出来,向付常勇表示,这些碎片专家点评还要用,不能带走。

付常勇想把碎片要回来,所以他没有离开节目现场。

节目录完后,付常勇去找拿走碎片的编导。编导却称碎片不在他手里,让付明天再来。

可第二天,节目组却明确表示拒绝将碎片归还,此后,付常勇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些交出去的碎片,庆幸的是,他当时留下了其中的两块碎片。

据后来代理付常勇起诉北京电视台和王刚等人的辩护律师钱卫清介绍,参加付常勇那期节目的三个鉴赏家是翟建民、王春城和拉达,他们并非国家认可的具有专业鉴定资质的专家。翟健民和拉达都是艺术品经纪人,王春城虽然是首都博物馆研究员,但其工作内容是研究出土文物,并不涉及文物真伪和年代鉴定。

事实上,这对杯子已于2011年12月20日经北京东博古玩字画鉴定中心鉴定为清仿永乐甜白釉压手杯真品,市场参考价为30至50万元。

2013年5月,付常勇一纸诉状,将北京电视台及主持人王刚、鉴赏家王春城、翟健民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请求判决北京电视台及王刚、王春城、翟健民连带赔偿财产损失15万元。原来,他将留下的两片碎片与未被砸毁的那只杯子又送至北京瀛方斋文物鉴定中心,经鉴定认为这对杯子是明代制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陶瓷烧制过程中,胎内会产生均匀的气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气泡在百年、千年中破口、死亡,标记了瓷器的年龄。而古陶瓷的做旧则不可能触及釉面下气泡的破裂过程。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也收藏了大量瓷器,又在江西景德镇工作过多年的钱卫清律师对瓷器的鉴定有多年积淀的心得。在使用数码显微镜察看了付常勇保存的两片碎瓷和另一只完好的压手杯上的开片和气泡后,他认为,这些都是古瓷,绝非《天下收藏》所鉴定的"现代仿品"。

庭审辩论:这是娱乐节目,不是文物鉴定

此案一审经过两次开庭,在两次开庭中,双方多次对垒。原告付常勇委托专家证人王治国发言证明自己收藏的文物是真品无疑,被告律师几次打断了王治国发言,对专家证人的资质表示怀疑,强调已方鉴赏团专家王春城"在首都博物馆工作四十多年",并提交了节目鉴赏团的"专家意见",作为实施砸瓷的依据。

原告律师钱卫清对这份“专家意见”提出了质疑。专家意见是由三个专家在一起各自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是“背靠背‘鉴定’”; “而且这份仅含52个文字的专家意见文本上三个署名专家的名字都辨认不出来,严格来讲这就是没有完成签名”。

鉴赏团在节目中对压手杯的鉴定意见是"类似器型康熙时期才出现"。原告付常勇及其委托的代理律师和专家证人在向法庭说明时,一口气举出了从明代中期至民国时期的22件压手杯,其中三件是明朝成化时期的。这证实了类似器型明代已经出现,与王春城等人的说法不符。

翟健民、王春城两位鉴赏家向法庭列举了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研究的永乐款识的四种书写方法,说这四种款识书写方法都与小杯有所不同,证明小杯是假的。原告方委托的专家证人王治国用上海博物馆墙上的款识为标本,证明从明代到清朝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与书写风格,表明款识书写方法向来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在耿宝昌的著作中,康熙朝的款识也不尽相同,雍正款也有不同书写方法,乾隆款也是如此。款识和纹饰一样,都是手工制作、作坊式的,如果出现了完全一样的,恰恰才证明是假的。

翟、王二人认为,明代仿本朝压手杯仿品稀少,明代中期没有仿制永乐的记录,后期也很少遇到。王治国指出了耿宝昌的研究成果:永乐器的仿款从明中期至民国从未间断。另一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也明确论述过:明正德时官民窑开始仿制永乐、宣德瓷器与年款,直至民国从未间断,还有专仿永、宣、成窑瓷器的窑址。

翟、王二人强调小杯光泽、白度与永乐间器物有区别,认定为仿品,但没有出示比对的物品。王治国指出,即便是永乐器物,釉色与光泽也是不尽相同的,鉴赏家脱离对比物,基于某种主观感知即做出鉴定结论,是不负责任的。

翟、王二人否认现代科技检测的地位,认为只有宋代以前的瓷器能使用科技检测,对明朝时期不适用,且目前文博行业普遍不用科技检测。而王治国则介绍,十余年来,博物馆都在购入、使用科技检测设备,这些都是可以证实的事实。就连早期的耿宝昌本人,也曾经拍过微观图,而且微观图也进入了他公开出版的著作。

翟、王认为老化痕迹能够仿出来,王治国就请被告找一个现代仿品的厂家仿一仿这种老化痕迹,以证实其说法。但直至终审宣判,被告方也没有找出这样的一个现代厂家。而就老化痕迹而言,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是可以专门进行痕迹鉴定,判定是“老的”还是“仿的”。

2013年第一次开庭时,王治国特意在潘家园购买了一只暗刻龙纹小杯,第二次开庭前,又去景德镇买了一只现代仿品的小杯,指出这已经是现代最高水平的仿品了,但用手电一"打光",还是能够看出是仿品。他指出,暗刻龙纹工艺是现代仿不出来的,老化痕迹更是现代不可能仿制出来的。

在僵持中,案件走到了最后答辩环节,原告方表示不接受调解。钱卫清认为,这次诉讼追求的就是改变媒体作风,要求一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态度。

轮到被告方总结答辩时,被告律师明确表示:"《天下收藏》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而非文物鉴定活动。鉴赏团的专家上节目不是来鉴定的,而是来娱乐的。"此言一出,旁听席上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

被告律师接着说:"付常勇参加节目是想上镜,如果付常勇认为自己的藏品是文物,就不应当来参加这个节目。节目的专家鉴定意见也不是鉴定书,只是节目的一个环节。付常勇在参加节目时自述他的东西是十七八岁时因给人治病获得的赠品,说明不能对藏品出处作出准确陈述,没有出处就不是文物。节目录制规则付常勇应该遵守,签了《生死文书》,就要承担砸毁的后果。本案与文物鉴定无关,只是电视节目,简单的节目录制合同关系,不承担砸毁的赔偿责任。"

一审败诉后,付常勇不服,上诉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5年3月20日,北京市三中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付常勇终审败诉。

专家质疑:一砸了之妥不妥?

2012年8月,《天下收藏》栏目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被人指责“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就是主要质疑者之一。

但北京电视台及主持人王刚否认砸得不对。在被媒体问及“在砸的过程中有无失误?”时,王刚坚称:“没有!”他介绍,它们都是“经过专家鉴定的”。“绝大部分”对他本人来说,犹如开门进来一人,是男是女一眼就能分清”。他说,“除非有那种过度化装甚至做了'变性'手术的,才得仔细辨认一下,看看皮肤粗糙不粗糙,手脚大不大……看得多了,就熟能生巧了。”

姚政与北京电视台关于赝品的争议发生后,北京文物局请到文物鉴定委员会四位专家到首博,对展出的40件被砸赝品进行了一一鉴定,一致认为确为赝品。北京市文物局即时发布了这则消息,并表示欢迎广大网民监督。

砸宝案审结侯,钱卫清律师说,付常勇虽然败诉了,但庭审过程确实揭露出很多真相。所谓的“专家”,其实根本没有鉴定文物的资质,庭审时被告方律师“发明”了一个词,“鉴赏家”,不说他们是文物鉴定专家了。既然你是鉴赏家,没有鉴定文物的资质,怎么能“判定”一件文物是真是假,还要根据你的“判定”把文物砸掉呢?

钱卫清认为,文物没有绝对的非真即假,更没有绝对清晰的断代,所以一切鉴定提供的都是一种“可能性”。经验判断必然有失误,专家学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一件文物,可能甲专家说真,乙专家说假,丙专家认为存疑,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怎么能够根据几个“鉴赏家”的意见就当场砸毁文物呢?即便是假文物,也不应该砸毁,工艺品也有它的价值。现在95%的出土文物在民间收藏,往往不被文博系统的专家认可,如果都一砸了之,那将是中华民族一场空前巨大的文物浩劫!

如果专家不认可的文物就应该被砸毁,那将呈现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文物乃至多数真品只在少数专家和阶层手里,除了花大价钱从他们手中购买,别无他法;文物鉴定只能依赖专家“眼学”,别无科学办法。

钱卫清说,文物鉴定至少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行业现有的鉴定能力、鉴定知识达不到“百分百保准”;二是任何文物鉴定家的鉴定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来不犯错误。这本是常识,可《天下收藏》似乎不承认这样的常识。文物鉴定本来分为很多门类,一个人穷其一生,或研究书画,或研究瓷器,或研究青铜器,或研究古旧家具,只研究某一类文物可能都研究不透,怎么可能什么文物都研究得门儿清呢?但《天下收藏》请来的几位“鉴赏家”,似乎是全才、通才,什么文物都敢鉴定,而且自信都能鉴定得百分之百准确。


独眼龙

这种鉴宝节目,如果存在砸宝环节,一定会提前让藏友签一份“生死文书”,以防出现纠纷。

“生死文书”的本质是合同,签字后具有法律效力,各方均应遵守。

“生死文书”大致包括如下内容:藏宝人提供藏品;由节目组选定鉴定人员;藏宝人同意由节目选定的鉴赏人员对藏品进行鉴定,并认可其鉴定意见;如鉴定人员对藏品的鉴定结论为赝品,藏宝人同意由主持人砸毁赝品。“生死文书”的约束主体明确,权利义务规定清晰,其本质其实是藏宝人和鉴宝节目组,对于在鉴宝砸宝流程中所涉及的各方权益所达成的约定,是合同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在各方签约后均应依约遵守。

在“生死文书”下,藏品真伪的辨别标准已经发生质变。

在未签“生死文书”时,如果藏品本身是年代久远的老物件,那就是真品;如果藏品本身是现代仿品,那就是赝品。藏品真伪的辨别标准是藏品的本身属性,是真即真,是假即假。而在签订“生死文书”后,藏品真伪的辨别标准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节目组的鉴定人员的鉴定意见”,鉴定人员说真即真,说假即假。真伪的辨别标准从藏品自身的真实属性中脱离,变更为藏宝人和节目组在“生死文书”中达成的合议。

同样,在“生死文书”下,只要鉴定人员出具的鉴定结论为赝品,主持人砸宝即无需担责。

在尚未达成“生死文书”时,且不说是真品,即便是赝品,护宝锤落,节目组也是要进行赔偿的,因为没有经过藏宝人的首肯。但是这一切在有了“生死文书”后就发生全部改变。首先,如果藏品本身为赝品,鉴定亦为赝品,主持人的去伪顺理成章无需担责;同时更重要的是,即便藏品本身是真品,只要鉴定结论为赝品,那么它就是“名副其实的赝品”,主持人将其砸毁同样无需担责。


东友律师事务所

鉴宝节目是录播,录播的节目就不会失误,一旦失误了怎么办?真要是失误了,后期会把这骨节掐掉。

鉴宝节目是有严格的流程控制的,每一个流程都会有严格的把控。

第一步是海选,第二步是找资料,第三步是出台本,第四步是彩排,第五步是录像,第六步是您在电视机上看到的实际播出。每一步都是处处惊险,都有可能出错。

就拿海选来说,全国各地的鉴宝者人员嘈杂,各种目的都有,最容易出事。有一次海选现场一位藏友请故宫博物院的金先生鉴定字画,鉴定结束后这位藏友到派出所报案,说金先生偷走了他的一张赵孟頫的字,要让金先生赔偿。结果调出监控录像一看,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还有一次海选,一位朋友拿来一个元青花的大坛子和一把日本指挥刀请专家鉴定。那时候元青花的坛子刚刚在国际市场上买了一个多亿,就是著名的鬼谷子下山画片的元青花。,这位藏友倾家荡产也买来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结果专家说:“假的”,这位藏有的发财梦破灭了,绝望之际拿出了日本指挥刀砍向了专家。

再说找资料,电视节目是为了普及知识,绝不能像赌场一翻一瞪眼的定输赢,“真的”、“假的”还不够,必须要讲出来龙去脉的道理,还要举出有稽可考的实物做对比,所以要准备很长时间。

那“砸错了”的言论从何而来呢? 一种可能是栏目组为了吸引观众的收视率有意放风,一种是好事者的阴谋论。无论如何不会是真的,所以没有责任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今天介绍了这么多鉴宝节目的环节,您也可以在看节目时验证一下,做一个了解内幕的观众。


于鸿雁老于

尽管事前曾经有约定,如果鉴定为赝品可以砸,但是请弄清楚一点,鉴定为赝品才可以砸,如果不是赝品你砸了,你们就得赔偿。现在的问题是,几位砖家并没有鉴定资质,那么你们鉴定出来的结果就不作数了。也就是说,你们拿人家的真品误认为是赝品,给砸碎了,这个责任完全改由节目组和几位所谓的砖家承担,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这档节目砸赝品的这个环节设定的就有问题。你们倒是砸痛快了,但万一出现了误差,就得吃不了兜着走!节目组在设定这一环节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一点。尽管你们为了推卸责任,跟收藏者事先约定也没有用。因为那毕竟是古董,是宝贝,是价值几十万的东西,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你们给毁了!

就算是赝品,也不应该轻易砸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就喜欢欣赏高仿的艺术品,无论真品赝品,那毕竟是一件可供欣赏的摆件,成之不易,轻易毁坏了就等于暴殄天物!!!你说你痛恨赝品,但你能砸得完全天下所有的赝品吗?所以说,这个节目设定的这个环节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真是太草率了!此举只可供主持人王刚发泄一下对赝品的愤恨,仅此而已。无论你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你的行为也是真真切切地在毁坏东西,从这一点上说,王刚也应该对他自己的这一不成熟的举动承担责任。


闲来八卦聊斋

这个事情吵吵嚷嚷很久了,这件判定为赝品的瓷器这么多人一边倒的支持是真品,是真品吗?我作为一个收藏圈的人都不敢去判断真伪,因为我没见过实物,那么那么多的人盲目的跟风说是真品合适吗?作为个人看法,我不支持持宝人的说法。

且不说真假,既然上了这种性质的节目,还签了生死状,被鉴定为赝品被砸了就不认可,然后再纠结另一伙专家来反对这一伙专家,瓷器圈子这种国宝帮狗咬狗的事情还少吗?俗话说愿赌服输,每个行业都要遵守游戏规则,没有契约精神还怎么在这个社会立足?你去澳门赌博,输了个精光,你是不是该说赌场出千?然后绑架大家同情你去把澳门赌场砸了?明明知道进赌场就会有这种结果还去,只有一个字:该!



&被砸的“乾隆款粉彩小胆瓶”

砸之前我想持宝人对自己的东西是啥心知肚明,他们的想法无非是赌一把,万一专家打眼看成真的了,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让一件赝品变成精品古玩。本来现在的瓷器圈就是谁也不服谁,再厉害的高手做出的结论都会有人跳出来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往往一件精品瓷器十个人会有十一个看法,河北冀宝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


&“大清乾隆款官窑”

这件瓷器同样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在圈子里引发争议是很正常的。持宝人也许被其他“专家”绑架搞事,也许是自己故意设圈套,总之绑架全国人的同情心这就不对了,退一万步,就算你的是真的,你既然在主持人问了几遍后悔不的提示下还不收回,我觉得这件事就不简单了,这是一场国宝帮挑战权威的一场较量。目前看来,国宝帮赢了,中国瓷器圈要完了。

&一些“藏家”的“国宝”藏品

当一件事物失去应有的真伪标准,对于深处其中的人是可悲的,这只会让自己手里的真品变得说不清道不明,就算是一件完完全全的真品,也会有人说是假的,你会因此变得迷茫。这件事后,一大批以前玩瓷器的朋友纷纷逃出瓷器圈,转而开始进入钱币收藏,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钱币市场火热表面上是因为钱币有明确的真伪标准和大家都认可的权威评级机构,然而这背后难道不是很多收藏人无奈的选择吗?

瓷器圈完了,王刚砸宝只不过是瓷器圈乱象的冰山一角,瓷器不是毁在仿品手里,而是毁在那些半吊子的投机者手里。王刚砸的不仅仅是一件瓷器,而是砸了整个瓷器圈,这一砸把所有瓷器圈隐藏的问题都浮出了水面,让我们看到了卫道者的无奈和国宝帮的猖狂。


风云说收藏

我是讲堂空空——宝玉石文玩知识传播者。最近央视的几档鉴宝节目火得一塌糊涂,空空自己也比较关注,其中有一档王刚的鉴宝节目倒还真的是印象深刻。王刚因为饰演和珅出名,这几年也进了文玩圈子,参加了一档鉴宝节目,在节目现场就砸过东西。

很多人对鉴宝节目当中砸的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这是节目效果,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太过草率。基于此,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鉴宝节目,鉴定失误致使真品被砸,责任由谁来承担?"

关于这个问题,空空是这么看的:

明确责任方。

一是节目制作单位,作为一档节目的承办者,是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砸到或者是砸坏真品,都该承担这一节目效果所造成的种种结果。

二是砸的这个人是谁?作为一档鉴宝节目,不管是主持人还是鉴宝专家,都是有着多年的文玩行业从业经验并且具备专业文玩知识,如果发生鉴定失误导致真品被砸,他们也是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最后,空空来讲两句。宁可保留这些“鉴定专家鉴定了”的“赝品”,也不措手砸了这些假的赝品。最坏的结果是真的砸到了那些真品,多少文玩爱好者会惋惜。还有鉴宝节目的初衷是为了鉴别真假,做好一个节目效果就好了,肆意放大求曝光,也只是一时效果。


文玩讲堂

参加这个节目的持宝人都要签订合同,即所谓的“生死文书”。这个合同明显是为了保护节目存在的,即防止事后出现纠纷。但是文物鉴定本来就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疑难件,没有人或机构就敢说百分百的保票,只不过基于行内约定俗成的规矩,以权威鉴定意见为准。

那么这份“生死文书”,这份合同,强调了以节目的鉴定意见为准,实际如果更严谨的话,应该补充一条:如果鉴定出现失误,仍以节目意见为准,不承担失误责任。但是,这一条如果一旦写上去,估计节目的权威性、严谨性就丧失了。但其实这条是隐藏其后的,只是没有被明说出来罢了。

作为一个节目,提出这样的合同到底合理不合理,我认为是合理的。有人说好好的东西,漂漂亮亮,即使是仿品,价格也不低,你说砸就砸了,但是对不起,合同就这样写的,没有人逼迫持宝人一定要来参加,既然来参加,那就愿赌服输。有人说,万一出现真品被砸事件怎么办,其实鉴定渠道很多,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个呢,还是想上镜,像曝光,不能光想好处不担风险。何况,真正出错的概率特别小。

大部分人不收藏,不会有那样的体会。觉得东西无论真假,都是持宝人的,砸了就是不对。但是合同已经签好,就应要按合同来。最关键的是,这里面浑水摸鱼,不懂装懂的所谓藏者实在太多了。很多人所谓的藏品都是随便在一个古玩市场花个几十几百淘来的,然后幻想捡漏,淘到无价之宝。然后是迷之自信,别人如果提出质疑就会吹胡子瞪眼。还有一部分人是花大价钱搞来的藏品,那就更加护短了,别人一个字说不得。比如一个人花十万买了个藏品,有人说是假的,就好比当他面烧了他十万块,他不急眼才怪。这种收藏者的心情,自己不去亲自体验一下,真的体会不到。

像自己做珠宝的,自己也会收点小东西。不过珠宝都是现代的,技术鉴定很成熟,不会出错。但是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质疑,比如自己有个高冰的翡翠挂件,有朋友会说这不绿不好啥的,自己会很生气,把朋友说一顿。这种收藏者的心态,没有参与进来,外人很难理解。不过,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古董啥的从来不碰。

说点题外的,像新闻以前曝光有些拍卖公司靠收取前期费用骗钱的事情。里面有些上当受骗的人,明明自己的东西就是几十块地摊买的,被人忽悠价值几百几千万,然后心甘情愿掏几千上万的前期费用。这到底怪谁呢,说到底还是贪婪。



张三鸣

这个节目砸了真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我来回答你,电视节目不是现场直播,是有录制团队的,而且节目是有专家组的,不是老王一个人说砸就砸,节目开始之前,肯定会有多次的鉴定过程,如果几个专家有一个存疑肯定就不让它上节目了。你难道觉得严格的筛选过程会导致没有人参加么?就算真没有人参加,节目组也是可以找拖的,节目组比你更担心风险。你想多了。说砸了自己真货的人,肯定是作秀。


福气945

这么说吧,节目之所以是节目,就是人为操纵啊,怎么可能真品会被砸呢?

题主说的节目应该是指王刚主持的那个节目吧!现在我提出自己的几个疑问,当我们明白了疑问,也就清楚了,节目组是不可能砸了真品的。

鉴宝人拿的藏品肯定是要经过筛选的,在这期间,就有专家看了藏品了,挑出好的留下来进节目,杂乱不堪的给淘汰,这个过程,专家心里肯定都有底的,真假也就都清楚的。

二,节目不是直播,而是录好了再放的,所以里面的条条道道都是安排好的,即便是砸了某一件不是很贵的藏品,也是经过物主同意的,为什么同意,可能节目组会在后面补偿这位藏家的吧!节目组为什么这么做呢,还不是想吸人眼球,让收视率上去,等等,自己赚的更多。

三,王刚,一个普通的主持人,他怎么敢私自砸了别人的真品?别看里面的什么紧张,惶恐,等等,都是演的,别说签订什么合同,当一个人的真品被砸了,几百万,或者几千万没有了,他不恨?他不想报仇王刚?王刚能担起这个责任?不能吧,所以,藏品的真假他们绝绝对对的知道,而且要不要砸肯定也会得到藏家的认可,假的藏家就算了,真的藏家,绝对会事先告知。

最后,我觉得节目有点失实,很多都像是演的,就像一些情感节目一样,演呗,谁家有个宝贝不偷偷的藏着,还公之于众?傻?引人妒忌?我总觉得有这些藏品的人家,完全可以经过另一种渠道去鉴别宝物的真假,而不是选择这种最为有风险的做法。怀玉其罪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