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何只有徐達的爵位一直傳到明朝滅亡?

範佛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從開國功臣中冊立了六位功勞最高的公爵,以示朝廷對功勳卓著者的獎勵。他們分別是

魏國公徐達,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宋國公馮勝,鄭國公常茂。在這六人之中,魏國公徐達的戰功最為顯赫。不過,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殺開國功臣,受到牽連者不計其數,其中也牽扯到了明朝初年的這六位公爵。

第二、魏國公徐達。徐達的戰功在明朝的開國將領中首屈一指,並且他也是少數在洪武年間沒有遭到朱元璋迫害的開國功臣。早在紅巾起義之初,徐達就跟隨朱元璋左右。至於後來席捲江南,北伐關中,徐達皆有首功。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以徐達為主帥北伐元朝。徐達與常遇春、馮勝等人分兵北上,先取山東,後平川陝,於是天下克定。明朝穩定以後,徐達官至丞相,其女嫁給燕王朱棣為妻,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徐氏的魏國公爵位得以保留下去,一直到明朝滅亡。關於徐達的死因爭議,《明史》一直稱其“壽終正寢”,而不是野史中提到的“燒鵝案”。從他死後朱元璋表現的態度來看,徐達遭到迫害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外甥,也是明朝開國時期的大將之一。他早年投奔朱元璋,先後參加平定張士誠、明升等割據勢力的戰爭,以戰功進襲曹國公。明朝建立以後,李文忠多次出兵北伐,兵峰銳不可當,是明軍的主要將領之一。李文忠性格沉毅,兢兢業業,又因為是朱元璋的外甥,所以沒有在洪武年間遭到打壓。

但是李文忠去世以後,其子李景隆因為支持建文帝削藩,遭到朱棣的記恨。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後,將李景隆全家囚禁,並廢除曹國公的爵位。

第四、宋國公馮勝。馮勝、馮國用兄弟是朱元璋麾下的雙璧名將,《明史》誇讚他們橫掃蒙古,立有不世之功。在明朝建立以前,馮國用就去世了,但馮勝還一直活躍在一線。特別是洪武北伐作戰中,馮勝以一支悍軍攻伐西北,力克鳳翔,有效配合了徐達奪取大都(北京)的戰略意圖。明朝建立後,馮勝又出兵遼東,平定了元將納哈出,可謂百戰名將。洪武年間,馮勝因為與周王朱橚的關係過於密切,遭到朱元璋的猜忌,被朱元璋賜罪而死。他死後,馮家的宋國公爵位也被廢除。


第五、衛國公鄧愈。鄧愈是朱元璋早期的心腹將領之一,追隨朱元璋討伐張士誠,進擊陳友諒,平定江東各地。鄧治晚年最大的軍事成就是出兵西北招降吐蕃各部(西藏)和進擊川蜀消滅明夏政權。有明一朝,能夠在西藏和青海等地設置羈縻的烏斯藏都司,就得益於衛國公鄧愈的功勞。大將鄧愈因病去逝得比較早,僥倖避免了被朱元璋猜忌的下場。不過,他的兒子鄧鎮繼承了衛國公爵位,後來還是因為牽扯進了李善長的案子(鄧鎮是李善長的女婿)被朱元璋所殺,後世降為侯爵。

第六、鄭國公常茂。常茂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兒子,因為其父親的緣故頗受朱元璋看重。名將常遇春一生轉戰於南北,為明朝的建立創下了不世的功勳,結果卻在洪武2年的北伐戰爭途中暴斃。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特意封其長子常茂為鄭國公,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常遇春的緣故。洪武29年,常茂因為安置遼東的蒙古軍隊不當,遭到朝廷懲罰。他去世前,沒有留下子嗣可以繼承鄭國公的爵位。


中外歷史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國時,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這六位都是功勳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後的朱元璋以屠殺功臣著稱,那我們來看看這六位公爵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戰的時候,為他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建國之後卻被朱元璋認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洪武初年被封為宣國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將其晉升為韓國公,位極人臣。

李善長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李善長險些被牽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還是沒有逃過厄運,最終還是因為胡惟庸藍玉謀反案被殺,全家七十餘人都被處死,只有一個娶了公主的兒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韓國公的爵位自然也無法流傳了。

魏國公徐達

徐達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將,為明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1367年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攻克元大都,消滅了元朝。隨後又繼續征討北元殘餘勢力。洪武三年(1370年),晉封為魏國公。

1384年,徐達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傳聞說朱元璋得知徐達患了背疽之後還賜給他發物蒸鵝,導致徐達病重而亡,但是此事並無正史記載。徐達死後,為表示哀痛,朱元璋將其追封為中山王。

而徐達的後代不僅僅將魏國公的爵位傳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後代中還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國公。

徐增壽是徐達的第四子,所以他沒有資格繼承父親的魏國公爵位,魏國公爵位由徐達長子、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繼承,原本徐增壽是與公爵無緣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雖然朱棣起兵之初並不順利,但是最終在諸多內線的幫助下朱棣還是順利的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壽就是內線之一,後來被建文帝所殺。

等到朱棣進城登基之後,為了表彰徐增壽對自己的忠誠和貢獻,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雖然站錯了隊且死不認錯,但是顧念其父徐達的功績,以及弟弟徐增壽的擁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國公爵位。

這樣徐家一門就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爵位,後來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而魏國公徐輝祖一系則繼續留在南京,兩支都一直傳承到明末,一門兩國公,分居兩京,也是曠古未見之奇景。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並不是靠裙帶關係而來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槍拼來的,他是朱元璋開國的重要將領,十九歲從軍,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後來跟隨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後,代替常遇春繼續北伐,俘獲了元順帝的孫子以及后妃,宋、元兩朝的玉璽等寶物。被封為曹國公。

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親自前去探望並囑咐太醫護理用藥,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岐陽王。

後來,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繼承了爵位,在靖難之役中李景隆表現很差,身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戰鬥中失常,損兵折將,最終還在防守南京城的時候獻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樂二年因被告發“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孫李性封臨淮侯,降了一等。

宋國公馮勝

馮勝原名馮國勝,起初在元末亂世之中他與哥哥馮國用一起結寨自保,後來投靠朱元璋,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他參與過朱元璋的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如救援安豐、與陳友諒決戰鄱陽湖、俘虜張士誠等。洪武初年,率軍北伐,連戰連捷。後又參與明朝遼東的軍事行動。馮勝因為戰功而被封為宋國公。

洪武二十七年,因為藍玉案被牽連,以藍黨被賜死。

衛國公鄧愈

鄧愈,明朝開國名將,鄧愈的主要軍事戰績在江南、江西一帶,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陳友諒的進攻,為朱元璋回師救援爭取了時間。之後,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時候,從河南出兵配合大軍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烏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為衛國公。

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僅41歲。朱元璋聽到消息後十分悲傷,追封其為寧河王。

鄧愈長子鄧鎮襲封衛國公,改封申國公。其妻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獲罪,鄧鎮受牽連坐罪被殺。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鄧愈的後代續封定遠侯,世襲爵位,直到明末。

鄭國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因為常遇春在北伐過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勞,將其兒子封為鄭國公,可惜常茂並沒有繼承他父親的軍事才能,卻有著一般官二代的驕傲自大,後來因為和岳父馮勝一起出徵納哈出時,納哈出投降,在宴會上常茂得知納哈出準備逃跑,於是他不聽岳父指揮,擅自行動,結果導致納哈出部潰散,後被解除兵權,安置到龍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無子,其弟常升襲爵,後因牽涉藍玉案被殺。

所以,真正傳到明末滅亡時還是公爵的只有魏國公徐達一家,而且還多了一家公爵,可謂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天涯看點歷史號

在戰爭年代,君主需要那些功臣替他賣命,所以不斷的為這些人加官進爵。一旦平定天下,外在矛盾消失。這時這些功臣的卓越才能就成了君王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功臣久在朝中,小人和仇家便會迎合主上的意思陷害功臣,或者功臣憑恃自己的功勞強言直諫,被認為是恃寵而驕,終難免一死。

明朝開國最傑出的幾個諸如李善長,傅友德,藍玉,劉伯溫等等。這些人大多被賜予丹書鐵券即免死券,得罪可免死,有的甚至可以免百死,但依舊逃不過被殺的命運。只有功勳卓著才能顯達之人才能獲得免死券,但也正是擁有這種能力才遭到君王的忌憚,所以開國功臣雖有鐵券,反而適得其反,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而已。

而朱元璋出身近乎氓隸,歷盡千辛萬苦,奪得大位。深知權力的好處,猶如莊子筆下貪據腐肉的鴟鴞。加上太子先於自己死去,出於愧疚便冊立皇太孫為繼承人,這時更加重了朱元璋的殺心,生怕百年之後,孺子難以駕馭群臣,於是大開殺戒,明初三大案,被殺之人保守估計也要在12萬之上。最具代表的當數胡惟庸案,胡惟庸在被抓的當天,朱元璋即迫不及待的將其斬首,什麼胡惟庸早有反心,什麼在家中埋伏殺手軍隊,怕是朱元璋才是蓄謀已久,以至於胡惟庸死後四五年中,罪名還在不斷增多達到上百條,朱元璋還在藉此加大打擊面,最後終於指使監察御史牽扯出早已解甲歸田的李善長,滿門抄斬,朱元璋方才心滿意得,轉移目標。


讀書堂西征隨筆

向敬之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進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馮勝為宋國公、鄧愈為衛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為鄭國公。這就是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

然而,只有徐達世系的魏國公爵位一直傳至明亡,此中有原因。

一、徐達軍功卓著,地位崇隆,但不爭權奪利。雖然徐達之死,傳聞為朱元璋毒害,但在開國六公爵中,唯有徐達哀榮鼎盛,子女蔭受父功。

李善長雖為大明首相,但坐大相權,威逼皇權,不得朱元璋信任。即便他是朱皇帝的長女公公、首席元勳,終被牽連至胡惟庸謀逆案,連同妻女子侄七十餘人被誅殺,因此爵除。鄧愈之子鄧鎮,襲爵衛國公,陷身妻外公李善長案,被處死爵除。

李文忠的曹國公爵,傳至兒子李景隆。李景隆是一個草包,受任大將軍損兵數十萬,但以開城迎降之功耀武揚威,包藏禍心,圖謀不軌,最後被永樂帝褫奪爵位、有事家中。

常茂冒功,被朱元璋流放而死。襲爵的兄弟常升雖然死因有多種,但還是死於朱皇帝手中。

二、徐達死於非命,但他有一個好女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為永樂帝,因此在岳父家有原有魏國公世襲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定國公世襲。

首襲魏公的徐輝祖,為徐達長子,他不支持姐夫朱棣發動靖難一役,被成功後的永樂帝幽死。朱棣以“中山王不可無後”為由,命徐輝祖長子襲爵,傳至第十一代,於明亡後降清而不得善終。

另外,朱棣以另一個小舅子徐增壽支持自己,而被建文帝以通敵罪誅殺,追封定國公,世襲罔替,傳至第九代死於李自成攻陷京城時。


以禮觀書

徐達可謂是戰功卓著,無可比擬,死後追封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嫁給朱棣,就是後來的徐皇后,朱棣的第一任妻子,朱棣一半以上的子嗣都是徐皇后所生,其中有明仁宗朱高熾(朱棣嫡長子),後期的一個族譜都是他的後代


北極星17931993

有點答非所問,歷朝歷代權利分配都是問題,秦過度依賴法制,結果是六國勳貴集體反撲,漢吸取教訓,任人維親,結果兒孫外戚禍國,三國又過度依賴士族讓司馬得志,晉吸取教訓只用自家兒孫,鬧得五胡亂華,隋開始選拔能人,步子大,被關隴貴族反撲,唐就是貴族的叛亂,宋開始文制,結果被外族入侵,元就是曇花一現,明啟用宦官制衡權臣結果宦官禍國,清就不說了體制決定國運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