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南澳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南澳縣位於東經116°53′至117°19′,北緯23°11′至23°32′。距臺灣高雄160海里,距廈門97海里,距香港180海里,處於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背靠汕頭經濟特區,距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僅有7海里,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 南澳縣是由主島南澳島和附近23個島嶼組成,呈葫蘆狀,東西兩部為山丘,中部為沖積平原,總體屬低山剝蝕丘陵——剝蝕地貌。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中國首個AAAA級海島旅遊區。全縣陸地面積111.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9.2公里。現有常住人口7萬2千多人。北迴歸線從主島南澳島中間穿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島森林覆蓋率達到72.8%,被評為“全國綠化百佳縣”。據測定,全島空氣富含負離子,潔淨無汙染,堪稱一個“天然大氧吧”。

概述

廣東省南澳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位於汕頭市南澳縣。

南澳縣位於[3]東經116°53′至117°19′,北緯23°11′至23°32′。距臺灣高雄160海里,距廈門97海里,距香港180海里,處於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背靠汕頭經濟特區,距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僅有7海里,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

南澳縣是由主島南澳島和附近23個島嶼組成,呈葫蘆狀,東西兩部為山丘,中部為沖積平原,總體屬低山剝蝕丘陵——剝蝕地貌。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中國首個AAAA級海島旅遊區。全縣陸地面積111.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9.2公里。現有常住人口7萬2千多人。北迴歸線從主島南澳島中間穿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島森林覆蓋率達到72.8%,被評為“全國綠化百佳縣”。據測定,全島空氣富含負離子,潔淨無汙染,堪稱一個“天然大氧吧”[1]。

地理位置

廣東省南澳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麗的海上綠洲南澳島位於廣東省東部,坐落在閩、粵、臺三省交界海面,距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僅11.8海里,東距臺灣高雄160海里,北距廈門97海里,西南距香港180海里,處在這三大港口城市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今來,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稱號。

旅遊景區

摺疊風能景區

廣東省南澳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位於南澳東半島中部的松嶺山,海拔高度320米,後雄公路從旁邊通過,交通十分方便。旅遊區是參觀大風車陣的最佳觀察點,可以切身體會風車巍然聳聳,氣勢壯觀。主要設施有觀景臺、風能發電機、花園、參觀廣場等。這是一處新能源工業同旅遊業結合的特色旅遊區。在青山雲海之中,由亞洲最大的海島風電場,上百部風機組成的風車陣,構成了一副美麗的大自然和高科技相結合的奇特風景線。

摺疊汕頭南澳黃花山

南澳縣黃花山位於南澳西半島,總面積2.06萬畝。地理位置獨特,三面臨海,北迴歸線貫穿其中,使黃花山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和生物群落,氣候溫和,空氣清新,舒適宜人。山海景觀十分豐富,是南澳“4A級旅遊區”和“全國生態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黃花山區域內,連接縣城和長山尾輪渡碼頭的主幹公路已建成通車,公路橫穿黃花山中部,並建設了汕頭第一峰——大尖山旅遊公路及各景區景點的旅遊線路,使黃花山基礎設施及旅遊配套得到基本解決,為黃花山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摺疊金銀島

金銀島面積大約1千平方米,三面環海,碧波盪漾,島上由天然花崗岩大石相疊而成,曲徑通幽,石洞穿插,陰涼無比。在雨傘型亭子前面,坐著一位美娘子石雕像,人物造型是吳平的妹妹。她一手撫著元寶,一手接著劍柄,一副守護寶物的樣子,據說摸摸她手上的元寶,還會給人帶來不少“財氣”呢。她身旁石壁上刻著《金銀島紀事》等碑記。周圍林立的怪石,刻有名家手筆的各種妙詩和佳墨。

摺疊青澳灣

廣東省南澳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澳灣是南澳島的龍頭景區,位於南澳最東端,星彎月的海灣長2.4公里。它的地質構造十分獨特,海灣兩邊的岬角呈半封閉狀環抱海面,使海灣似新月,海面如平潮,沙灘孩坡平緩,150米內水深不超過1.2米,成為我國東部沿海一處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濱浴場,是廣東省兩個A級海濱天然浴場之一,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國家領導人,外國客商、文人墨客對美麗的青澳灣讚不絕口,稱之為“泳者天池”。

青澳度假區不僅擁有優美的自然風景,而且擁有豐富的歷史勝蹟,有清代潮州知府為紀念陸秀夫護送南宋末代皇室在島上避難的歷史,而修繕的陸秀夫衣冠冢,留下了摩崖石刻丞相石等。青澳灣的怡人景色使人流連忘返,接待設施也日趨完美。曾成功舉辦了“全國摩托艇超級明星賽”、“全省帆板比賽”、“迎新世紀第一道陽光”等大型專題活動。

摺疊宋井

南澳宋井在南澳縣南澳島前灣海灘上,相傳共有“龍井”,“虎井”,“馬槽”三口,三井位置不同,井口各異,顯現時間也不一樣,據最近“馬槽”顯現觀察,井口呈現方形,周長3.6米,四周用多層長石條砌成。井水甘甜清爽,常年流通不息。

宋井,顧名思義,就是宋代就開掘的井。那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離京城臨安後,不斷南逃,趙昰(音shì是)在福州被擁立為皇帝。以後又從海路南撤,在大臣張世傑、陸秀夫等護送下來到了南澳。就住在現在的澳前村一帶,現在的澳前村岸邊還保存著“太子樓遺址”。太子是指趙昺,是端宗趙昰病死後繼位的小皇帝。

據說當時為飲用水之需,他們在澳前村一帶挖了三口井,一為龍井,專供皇帝飲用;一為虎井,供大臣飲用;一為馬井,供隨從人員和士兵飲用。天長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蓋了,有時又會顯露出來。現在看到的這口是馬井。怕它再被沙子掩蓋,近年在井的周圍修了井欄。龍井和虎井什麼時候能被發現,誰也不知道了。

摺疊總兵府

南澳總兵府是一處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它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後因大地震破壞,原貌大部分消失。縣委縣政府委託古建專家按明清風格重新設計復建,現成為南澳島一處知名景點。

總兵府作為歷史文化景點有三大特點:一是資源的稀缺性。它是全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二是歷史文化的內涵豐富。明、清二朝300多年間,有173位正、副總兵赴任,民族英雄如劉永福也曾任南澳總兵官,鄭成功曾在島上舉義旗,留下招兵樹。三是對臺關係意義深遠。南澳總兵府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負責閩粵二省及臺灣、澎湖海防軍務,成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重要歷史見證。1999年,汪道涵先生上島考察工作時欣然題字“閩粵總鎮府”。

摺疊寶蓮庵

南澳縣後宅鎮前江灣畔,山頂村的寶蓮庵,也叫水蓮庵,曾稱念佛堂,舊時處於橋西頭而俗稱“橋頭庵“,創於民國八年(1919),1980年重建完工。

庵坐北向南。面對大海,公路橫過門前,交通非常方便。由釋淑惠(1858—1940,山頂村人黃烏毛,臨終削髮),創建於民國八年(1919),1931年、1946年、1960年有修建。1979年12月動工重建,越歲5月底告竣。住持釋弘華(1912—1998,南澳縣雲澳鎮中柱鄉人薛弘英),拿出多年積蓄資金12萬元,加上施主黃明水、黃應如、林明文、黃吼等捐4萬元,總共16萬元完成重建工程。

廣東省南澳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建築面積164平方米,設大雄寶殿,東廂為僧舍,西廂為齋堂、廚房,北面後巷古井一個。歷代住持,知有釋乙賢、釋弘華。今住持尼師釋道明,1953年生,南澳縣雲澳鎮?園村人蔡鏡芬,系釋弘華之徒弟。縣宗教部門於1988年5月1日批准該庵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