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员外是个什么职务?

融雪21

员外又称员外郎,古代指正额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说的“编制外”。

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员外这一称呼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

唐朝前,员外是作为官名存在。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

南北朝时,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在官名上加员外。如散骑侍郎为员外郎,“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好象是皇帝顾问,还是个比较高贵的官儿。

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副职。

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列为六品。

宋朝前期,六部官职中,各有员外郎一名,正七品。后来卖官帽子,卖出去上千个正员之外的“员外郎”,员外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对富人的俗称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浒传》:她“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有钱人互相见面称员外,老百姓见了有钱人叫员外,天下到处都是员外郎。

明朝以后,员外郎就成为一种虚职或闲职,不再与科举有关,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造成了员外等同于富人的错觉。

清代六部中下设不同职能的清吏司,各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从五品。

到了现代社会,员外这一称呼退出历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迹,而又说不清。如顾问、调研员、文史馆员、参事之类闲职。


天宁阁


说来话长了。中国古代官员,也有正职和副职之分。正职一般都有各自的名称,如:司空、尚书、纳言、内史等。副职则可以统称为郎官。郎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员外郎,一种是郎中。员外,也叫员外郎,起初就是官职,后来逐渐没有了实权,衍伸出其他的意思。


1.员外的历史。

员外郎,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正员以外的官员。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散骑这一官职,就是皇帝的近侍随从。没有什么具体的职责,就是皇帝外出的时候,骑马跟随,以备顾问。但是,东汉时期皇帝身边还有一拨人,平时就在身边伺候,叫做中常侍。这两个职位很相似。后来,中常侍势力太大,引发了不少权斗。


到三国时期,魏国曹丕把散骑和中常侍合二为一,称为散骑常侍。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人手又不够。再说,伴君如伴虎,老当班不是累死,就是哪天皇上不高兴了给neng死。因此,就扩充了散骑常侍的编制,叫做员外散骑常侍。


隋文帝杨坚时期,参照《周礼》六官制度,进行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其中,尚书省最重要,六部都归尚书省。为了完成繁重的国事,在六部二十四司,各设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这时,就出现了员外郎一词,简称员外。员外,也就从一个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名词。


唐宋沿置,元朝曾废除,明清又沿置。与郎中统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三级司官,逐级晋升。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均设员外郎。


2.员外的没落。本来员外开始是皇帝身边的人,地位是十分显赫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员外的地位逐渐下降,从皇帝近侍下降到了六品官。再后来,真得慢慢变成“员额外”的人了。这主要是宋末,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官制的改革,员外逐渐成为一个闲职。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允许土豪富商花银子买官。买到官职以后,并没有实际到任,而是列为员外。员外和财富就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很多富商,人们也称之为员外。比如:玉麒麟卢俊义,河北首富,时人称为卢员外。

员外,从最初的显贵,变成了富人的身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的。一个名称,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无限轮回

员外郎的意思就是编制、员额之外的郎官或郎中。

郎中最先是先秦时代的官名。荆轲刺秦王时,《国策》记载:“诸郎中执兵者皆在殿下。”赵高曾经做过郎中令。《国策》中还记载了朱英对春申君说:“君以臣为郎中,可以杀李园。”可见楚国也有郎中官名。以史料记载来看,郎中最初是手执武器的侍卫之官。

到了汉朝,又设置了侍郎之官,《汉书·百官志》记载:“侍郎、郎中,无定员,多至千人。侍郎比六百石,郎中比四百石是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称,员外郎在隋代开皇中才开始设置,尚书省各部都有,每部设置四五人,作为郎中的辅佐。其实,员外郎最初是员外散骑侍郎的简称,最早在西晋武帝时期就开始设置了,这个官衔位高职闲,一般作为世家大族子弟的起家官,“员外散骑侍郎,武帝置,无员”。

南北朝时期,员外郎开始被授予因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员外郎的社会地位、品级不断降低。据《通典》记载:“按:历代常侍,或有员外者,或有通直者。故史传中谓员外散骑侍郎或单谓之员外郎;谓通直散骑侍郎或单为通直郎;单非员外及通直者,或谓之政员郎。”,员外散骑侍郎中的“员外”,专指区别于正员之外的官职,一般无人数限制。“员外散骑侍郎,未言有无员数,盖亦无定员。所谓员外当为限外,而渐成定制,员外二字遂成官名之一部分。”

到了唐朝员外之名开始泛滥。《唐书·宦官传序》:中宗时,宦官七品以上员外置千员。《李峤传》:峤欲收时望,乃奏置员外官数千。《杜佑传》:神龙以来,选者既无员缺,则置员外官二千人,自是以为常。《魏知古传》亦云:吏员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

肃宗乾元二年诏曰:州县见任员外官,并任其所适,可用者,上州不得过五人,中州四人,下州三人,县不得过一人。

甚至州县吏胥之官也有员外之名,“罗希奭贬为海康员外尉,姚绍之授南陵令员外置,来瑱贬播州尉员外置”。

员外之名称已经泛滥了。


鱼儿读书会摆尾

“员外”这个古代的职务,放到今天就是“区县级人大代表”!

宋朝以前员外还是有权力的一个职务,类似下议院的议员一样的职务,可以将发现的民间的事务直接向上级汇报,并可督促完成!

后来因为可以通过花钱就能获得这个官职,结果员外这个职务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的权限了!也就是震慑一下老百姓罢了!

但是员外还是能代表一方百姓的发言权的,也可看做类似是“太平绅士”一样的人物!

他们能代表百姓向官府反映一些建议或灾害消息,也是官府执行政策的百姓代言人!

这些和现在的民选人大代表差不多的!

大部分的员外还都是好人居多的!基本都是商贾富豪或地主士绅,或皇家远亲!

很多的古籍文书中的员外都表现不错的!


杜陵闲人

员外,农村的乡绅,市县的大户当家人,常被称为员外。如《水浒传》中的卢员外卢俊义,大名府里的富户,富甲一方,还是朝庭退下来的高级官员,掷地有声,威望很高。不过中年以上称呼也。它与古代的员外郎还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的联系。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做过工部员外郎,具体就是官仓库的七,八品官。今天的处长之类。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地方上有些实力但以布衣之身的富户,财主,乡绅称为员外了。

好的员外,乐善好施,扶危救困,乡里乡亲尊称你为好员外;作恶多端,鱼肉百姓,欺男霸女,老百姓用指头指着骂的是土豪劣绅,村霸市霸!大都没啥好下场。


黑虎97

到了南北朝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可能也就是负责保护皇室的皇私家兵统领。有官名不入官制。

到了隋朝的员外郎,已经成为六部(一部四司)二十四司正、副主官的副级官员,正主官郎中,副主官就是员外郎。这时的员外已身居显赫之位,虽名员外,其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之后的唐宋辽金元明清,都沿隋制。

不过自明朝以后“员外”逐渐成了一种闲职,失去了往日荣光,有些地主、商人为了脸面和家之荣耀,通常也通过捐银俩的方式获取“员外”一职。后来员外就成了真正的员外,成了有钱人的代名词。


夏有凉风61

一般在各种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个称呼,而且能够自称员外的多半是有钱有势的人。总的来说,员外本来是一种官员,不过后来成为了一种闲职,渐渐的成了有钱人身份的象征。所以,很多有钱人愿意花钱买个员外来做做。


最早的时候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也是一种官职,意思就是“正额之外”的意思。最早设立员外郎的时候是在三国的时候,那个时候员外还是非常尊贵的,是皇帝的侍从官。很多人会想为什么古代要设立员外呢?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的时候,务省内外官员定位730员。当时,唐太宗非常高兴的认为有这么多的贤才已经够了,“吾以此待天下贤才足矣”。随着国家事务的增多,很多事情做不完。因此出现了正式工短缺的问题,于是员外官开始多了起来。不过后来慢慢演变为闲职,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历史是什么

员外又称员外郎,顾名思义,就是在正员以外的官员,往往没有实权,也就是编制外人员。

后来这类官职被列入买卖的范畴,历朝历代捐官(即出钱买官),除了那些非常昏庸者如汉灵帝连三公都敢明码标价以外,一般皇帝卖的都是员外郎这种官职,实权不大,皇帝挣了钱,买官者挣了面子。买官要钱,所以当上员外郎的人多少有点资产,多为地主豪绅、大商富户,所以员外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员外出现得比较早,在漫长的时间内也发生过多次变化。

员外最开始出现于三国时期的曹魏,曹魏末期设置员外散骑常侍,西晋初年改为员外散骑侍郎。

南北朝时,又出现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是在官名上加员外两字。

此时的员外是作为一种官职存在的,因为某个职业满员了,皇帝想要任用亲信没职位了,就加了一个员外,但是职权没变。皇帝的亲信待的当然是高级职位,职权不小,而且有皇帝的信任,地位反而比正职更高。

到了隋朝,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尚书省设六部二十四司,每个司都有一个员外郎,是各司的二把手。此后唐、宋、辽、金、元、明、清都将员外郎作为六部各司的副主官,不过各朝又有不同。

唐朝时在尚书省的其他部门也设有员外郎,宋朝沿用,而且宋朝的冗员是出了名的,官员很多,员外郎更是遍布各地,上面所说的员外指代富人便从此时开始,到了明朝更加普遍。如《水浒传》第三回提到金老的女儿“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三侠五义》也有“不多时郭彰带到,伴当对他,指着白玉堂道:‘这是我家五员外。’”

到了清朝,除六部以外,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员外依然是卖官的大头。

民国以后,员外这一称呼逐渐消失,到了建国以后,已经完全淡化,但是类似的职位依然很多,如候补议员、顾问等,虽然涵义与员外相比有一定变化,但大同小异。


平沙趣说历史

过去的人爱看戏,基本上戏里都会有一个员外。员外们都是有钱人,要么特别坏,经常欺负老百姓,要么女儿很漂亮又很天真。中国人的理想,找有漂亮女儿的员外当老丈人。

《西游记》有个高员外,又有钱,女儿又漂亮,结果碰到猪八戒这个猪,真是气死人。

《水浒传》里面的卢俊义卢员外也有钱,人还挺厉害,打架天下第一。卢员外小厮燕青也猛的一摊糊涂。就是他没女儿。

这些员外都是本地的大地主,有地位,有名望。似乎在当官,好像又无所事事。反正就是逍遥自在,让人羡慕嫉妒恨。

员外产生于三国,意思就是外围的官员,候补的。可架不住员外们有钱,三国后期开始,员外们就是正式官员了。名字也高大上了,叫员外散骑常侍,专门陪在皇帝身边。再后来就比较不严肃,叫什么员外将军,员外司马,员外侍郎。你说你要么是员外,要么是将军,连着叫都是什么事儿。

到了隋朝,员外们终于摆脱受歧视的状况,成为国家正式官员。隋朝的尚书省下面是司,各司的正职叫郎中,副职就是员外郎。其后的朝代基本都是如此。这真是员外们的美好时光。

我们现在理解的员外是明朝的那些事儿。不知道啥原因,员外又变回三国的地位了,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估计是朱元璋以前给他一个员外放牛,受了委屈。据说他还偷过员外牛吃,这朱元璋真不地道。

不过员外们虽然没权了,钱和地位却还在那里。一些比较强势的员外比一些地方官员都厉害。所以后来员外就成为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的尊称了。


沧海历史春秋

古代的员外本来是皇帝身边的一个较高的近侍官,后来被玩坏了,成了地主乡绅的专用名词,也就不值钱了,成了一个徒有其名的虚职而已。

员外一职最早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员外是皇帝身边的一个较高的近侍官,级别较高,属于皇帝的近臣。到了唐朝的时候,正职以外的官员都成为员外郎。而到了明朝以后,员外彻底被玩坏了,不再是一种官职,更多的成了一种荣誉称号,只有你有钱就可以买一个员外坐一坐,于是在明清的时候大量的地主和商人摇身一变成了员外,威风凛凛,仗着自己的员外身份欺男霸女,危害乡邻。

总之,古代的员外本来是一个级别蛮高的实职,后来被玩坏了,成了有钱人可以买来做的一个虚职,地主和商人买了装门面罢了,然并卵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