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师上面设置的不是军,而是纵队?

解放战争后期,至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整编命令,各野战军已经全部取消了“纵队”番号而统一改称为“军”,取消“旅”的番号统一改称“师”,从而完成了军委、野战军、兵团、军、师、团(下略)序列的军队编制正规化,而“纵队”这一级别特定为解放战争初、中期一种临时性的建制,出于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也很难界定它的规模。

一、八路军和新四军没有参加“国民政府”的军队整编。

重庆谈判后签署了“双十协定”,根据旧政协会议的决议,全国军队应该统一整编为36个军108个师,其中延安方面的份额为六个军18个师,国民党方面部分完成了整编工作,我们熟悉的整编第五军、整编74师等番号即出于此时。然而抗日战争胜利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已经发展到120万人,其实18个师的编制是远远不够的,未及落实,内战已然爆发,无论从区别敌人、隐蔽实力、留有弹性等哪方面因素考虑,野战部队组成“军”的建制都是不合适的,当时甚至还没有人民解放军的正式名称,采用比如“东北民主联军”等名义,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于是可大可小的“纵队”编制应运而生。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师上面设置的不是军,而是纵队?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

二、从军队分散使用演变到集中和机动作战的历史需求。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个师的主力和新四军是分散开来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与日军作战采用大兵团形式显然是不明智的。尽管部队发展很快,却不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战争形势,国民党军队兵力火力集中,再以分散对集中已经跟不上军事需要,于是各解放区、各根据地开始建立“野战纵队”,即将战斗力较强的部队集中使用,战斗力较弱的暂时为地方部队,第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27个野战纵队,也没有统一序列,各大军区自行编序。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师上面设置的不是军,而是纵队?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三、几个大的战略军区编成的纵队情况也不相同。

由于历史原因,几个方向上野战军的纵队编成和实力也不尽相同,西北野战军的前身是“晋绥野战军”,是陕甘宁边区的留守部队,兵力最弱,最初只有二个纵队,每个纵队仅有2旅4团建制;中原野战军是第120师发展而来,每个纵队是3旅9团制,兵力超过2万;华东野战军是由新四军发展而来的,而新四军一直建有师级番号,所以野战纵队使用3师9团制的编成;东北民主联军则更为混乱,因为是由华北、山东甚至延安的各路部队出关组成,纵队下面师和旅的番号都有,连著名的359旅都到了东北,一直到1947年才统一为纵队辖3师9团。

所以纵队的军事级别,全部称之为“军”也不准确,个别地区的纵队实际兵力也就师级规模;比较一致的是,各野战军都没有建立“第5纵队”,历史源头在西班牙内战。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师上面设置的不是军,而是纵队?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

四、对特殊地区部队的番号命名也较方便。

比如活跃在海南岛五指山的“琼崖纵队”,和坚持在滇粵桂边的“两广纵队”等等,到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前,各野战军已经发展到50多个野战纵队,其中以东野和华野实力最强,纵队编成数最多,单一纵队的兵员数也最多,东野一个主力纵队高达5万余人。

1948年11月1日《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发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进行统一整编,组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师和旅统一称为“师”,纵队统一改称为“军”,于是纵队这个番号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师上面设置的不是军,而是纵队?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