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两黄金值多少白银?

甘文飞

关于清朝的金银比价、其实可以从小说中找出一些线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这样一个情节:

年关临近,庄头乌进孝前来送年货,宁国府家长贾珍看了嫌少,大皱眉头。乌进孝问:“……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蓉从旁笑答:“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哪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她心里纵有这心,她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

这里贾蓉说得格外清楚,当时金银比为十换,即一两黄金恰好可换十两白银。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货币史专家考证,从明末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中,金银比价一直稳定在十换左右。这个比值,一直维持到雍正初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曹雪芹在江宁织造府中度过他难忘的少年时光。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举家迁往北京。一年年长大的曹雪芹,开始酝酿构思他的小说。在他的回忆及亲属们的讲述中,当年金银“十换”的稳定比率,无疑是记忆深刻的;这才有了贾蓉口中“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的毫不含糊的叙述。

有意思的是,《石头记》中贾蓉的这段话,在后来刊出的程高排印本中,做了修正。程甲本的叙述变成“就是赏,也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多两银子"。“一千两银子”变成“一千多两银子”,这又是为什么?

原来,维持一个多世纪的十换金银比价,恰恰在雍正中叶发生了变化。雍正十年(1732 ),广州的金价开始浮动,带动了全国金价上涨。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而欧洲的金银比价一直高达十五换。是黄金的外流,推高了金价。


古道犀风

清朝货币计量单位有铜钱的文,其次有两。清朝黄金,白银和铜钱之间的兑换比例并不固定。大致来说,一两黄金=十两白银,一两白银=1000文铜钱。


旧制一市斤等于16两,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平均来说一两黄金可兑换8~11两白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