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在翻看歷史書籍時,人們總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俗語,而這些俗語雖然簡短,但卻是十分不容易理解的,如果你無法正確解讀它的話,那麼,你將與這段歷史擦肩而過。事實上,這些俗語和成語的性質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清楚的知道它的解釋,但是,關於它的來源卻一無所知。

因此,為了更好的瞭解歷史,我們就不得不去探索它們的含義。

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看過明代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宣府教場,大同婆娘,薊鎮城牆”這句話。也許,當時你只是一帶而過,並未深究,但是,你知道它真正的含義嗎?這句俗語從表面上看雖只有十二個字,但實際上卻包含了明代的發展狀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究竟有何含義吧!

首先,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的話,那麼,它的歷史背景絕對是必不可少的。明朝時期,統治者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決定像秦始皇一樣修築長城,而這座長城也被後人們稱為明代長城。明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途中經過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城鎮,長達一百里。

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並且,為了更好的保護長城,統治者還在其中設置了十九個城堡,並將明朝一半以上的軍事力量和全國三分之二的精銳部隊遷到了這裡。當然,這也是後來江南地區為何會受到倭寇再三侵犯的原因之一。除了軍人的防守之外,統治者還加入了大量的軍人家屬、商人和工匠,他們在這裡進行各種交易活動,之後,遺傳因素的優化,加上社會因素的薰染,使得這與當時繁華的都城不相上下。

隨著這個邊塞城市的建立“宣府教場,大同婆娘,薊鎮城牆”也成為了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卷四說過一段非常出名的話:

“九邊如大同,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而婦女之美麗,什物之精好,皆邊寨之所無者。市款既久,未經兵火,故也。諺稱“薊鎮城牆”、“宣府教場”、“大同婆娘”為三絕雲。”

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所謂大同婆娘,其實,它指的是大同的妓女。大同雖是軍事重鎮,但同時,也與貿易活動息息相關。隨著商人的不斷遷入,貿易活動也受到影響,不得不更多的朝著娛樂項目發展,而青樓便是其中收益最好的貿易活動之一。不過,與其他妓女不同的是,大同的妓女都身懷“重門疊戶”的武功以及小腳的特色。著名的京劇劇目《游龍戲鳳》,就是寫明武宗朱厚照與大同女子的故事。

那麼,這個“重門疊戶”又是指什麼呢?

大同的女子,在古代的名聲並不低於揚州的女子,而“大同婆娘”,曾經更是蜚聲遠近的當地“一絕”。其實,這裡的“重門疊戶”是指青樓裡的老鴇在妓女年幼時根據她們的身體形狀為她們選擇一口水缸,並且,讓她們長時間坐在水缸上,直到她們的平衡力和肌肉完全養成。像我們所熟悉的蘇三,她其實就是“大同婆娘”的最好代表。

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而“薊鎮城牆”則是指薊鎮的城牆十分堅固。據史記記載,薊鎮長城當時是由戚繼光負責監督的,在建造過程中,他不僅對工程質量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對不合格的長城要求重新修築,力求完美。因此,薊鎮長城便成為了當時九鎮長城中修築水平最高的一個,甚至於,它的牆面平整到可以照出人影的地步。

如果說,“薊鎮城牆”是最強的盾的話,那麼,“宣府教場”無疑是最強的矛。人們將古代用來進行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地方叫做教場,而當時的宣府教場不僅可以容納十幾萬人的軍隊展開演習,而且,其面積是當時北京城的六倍,被譽為是全國教場之冠。

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據《宣府鎮志》記載,從洪武元年到崇禎二年的261年裡,宣府鎮一共發生了92次戰鬥,因此,為了保證百姓的安全,統治者便將大部分軍隊派往了宣府。景泰年間,楊洪鎮守宣府時,對士兵極其嚴格,他手下的士兵騎坐馳射無不精通。

而到了隆慶、萬曆年間,王崇古、方逢時堅持“謹烽火、遠斥候、繕甲兵、勤操練”的方針,力求將每個士兵發展成為訓練有素的強兵。經過多年的訓練和整治,宣府教場不僅兵強馬壯,而且,還鑄造了不少鋒利的器械,可以說,與戚繼光監督下的薊鎮城牆不分伯仲。可以說,無論是“薊鎮城牆”還是“宣府教場”,在當時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僅抵禦了外來者的入侵,而且,還使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其影響十分深遠。

大同婆娘為何名氣這麼大?看古代的這個地方,男人來後就不願回家

以上便是對“宣府教場,大同婆娘,薊鎮城牆”這句俗語的解釋,這是否與你理解的有所偏差呢?當我們在觀看歷史文獻時,最不能忽視的便是這些俗語,它們雖然只有僅僅幾個字,但是,它們所包含的意義卻是我們無法估量的,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在遇見這些俗語的時候,都能夠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

『《五雜俎》、《宣府鎮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