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又到了吃小龙虾季节,也就又到了随时接诊龙虾中毒的患者(俗称“龙虾病”,医学专业称“横纹肌溶解症”)高峰时段,不得不再次撰文提醒广大吃货,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小龙虾由街边摊铺餐桌上的小吃变成高档餐厅里的“硬菜”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随着吃虾群众越来越多,有些由虾引发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自2010年左右陆续发现吃虾群众出现腹痛、酱油色尿以及肾功能损害后,每年均有媒体陆续报道吃小龙虾引发肌痛、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事件,而且这些事件报道的频度似乎逐年上升,目前大家已习惯将食用龙虾后出现的这些症状称之为“龙虾病”了。

龙虾病的发现

龙虾病的准确名称是“哈夫病”, 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沿岸首次报道,系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后来在地中海地区、波罗的海地区、美国、巴西和中国都陆续发现病例,目前怀疑其病因与某种尚未确定的毒素有关。2010年7月到8月期间南京所发生的14起23例病例,经多学科专家会诊确定为系食用小龙虾引起的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也就是“哈夫病”。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龙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龙虾病的研究相关部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虽然还未认识清楚,但可以排除了很多误解,如洗虾粉、食物过敏与龙虾病的发病关系不大。从龙虾病的发病过程及发病群体上看,大多数小龙虾致病事件的患病个体均与食用量相关,多数患者短时间所吃的小龙虾数量都明显超出常人水平,所以不能用简单用食物中毒来一统解释。目前专家们将龙虾病的发病因素聚焦到某种毒素上,极大的可能是龙虾在贩运过程中某些吸附在虾体的外源性毒素被吸收至龙虾体内而诱发食客中毒。从龙虾病的症状上看,其毒素的性质有点类似于龙葵毒素,但未找到相关证据。为此,2016年8月10日,国务院食安办专门召开相关会议,要求从养殖、运输、销售、烹调以及医疗诊治等各个环节加强监控,力争尽早查明其原因、控制疾病发生。由此也说明龙虾病不是一个“简单的病”。

龙虾病的特点

“龙虾病”的特点是突发性全身肌肉酸痛、浑身乏力、腹痛、干呕症状,有的患者小便颜色变深甚至呈酱油色。血液中肌酸激酶指标高于正常人群几十甚至上百倍。有些患者可表现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龙虾病的预防

在龙虾病原因未查明前,安全食用是预防此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预防龙虾病发生应注意以下环节:

1.清洗干净

活龙虾最好先放在清水里养24-36小时,让其尽可能多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加工前要充分刷洗。此外,加工时去掉两鳃,因为鳃毛里面吸附了很多细菌。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2.学会挑选

从理论上讲越新鲜的食材被污染的几率越低。龙虾在贩运过程中时间愈长、环节越多,虾体被污染或毒素在体内蓄积量就会越高,当然濒于死亡的几率也就越高。吃货们如果眼不毒又贪吃,中毒的发生率可能也会增高,所以我建议吃货们有条件可以打听一下所食龙虾的源头。其次要学会从外形上对烧熟龙虾新鲜程度的判断,我不推荐去吃那些煮熟后虾尾不卷曲的小龙虾,根据经验来说它们基本都是在下锅之前就已经死掉的小龙虾,味道不好不说,还可能带有不明病菌。也不建议盲目食用那些既不去鳃又不去肠的龙虾,否则,伴随美味下肚的还有大量重金属(铅、镉等),它们一旦进入体内,不是一天和二天可以轻易排出体外的。

3.小心虾头里的那只囊

龙虾头部含有很多虾黄,口感很好,是很多食客逢虾必吃的部位。但是,虾黄可以附在一只囊性结构的表面,虾囊内可以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成份,也是寄生虫最易积聚的部位。如果你喜欢这种虾黄的口感,你一定要有那种“拚死吃河豚”的思想准备。龙虾的尾部联结虾的肠部,内亦含有大量重金属,食用时尽可能将其抽掉。

对于家庭制作龙虾的朋友来说,千万不要舍不得一点点食材,尽可能去头剪尾后再去烹调。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4.食虾量要有节制

绝大多数小龙虾致病事件中,食用量还是一个较为关键的依据,多数患者短时间所吃的小龙虾数量都明显超出常人水平。所以,如果有节制地享用美食,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远离未知病害。吃虾时要有节制,不要一次食用过多,最好10个左右,因为虾是高蛋白食物,部分过敏体质者食用小龙虾会产生过敏症状,如身上起红点、起疙瘩等等,最好不要食用小龙虾。小龙虾是含嘌呤较高的水产品,痛风患者也不要食用。

龙虾虽好吃,小心中毒!

龙虾虽好吃,不要贪多,小心中毒!

(俞雨生撰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