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四個方面看,桓玄註定敗給劉裕

桓玄是個悲劇人物,上天曾經無限眷顧他;但是由於他自身性格、戰略、以及能力方面的因素,最終敗給了一個曾經瞧不起眼的小角色劉裕。

第一、大戰略出了問題,太急於稱帝。

在這一問題上,桓玄與他老爹桓溫是兩個極端。但是桓玄確實當時不具備稱帝的條件。要穩定的實現篡位,需滿足最基本的條件:第一需要篡位者對中央權力機構和地方政權具有強大的統治力;第二篡位者需要足以服眾的功績。

古往今來除了遠古的禪讓,大概分兩種,第一、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積累,最終瓜熟蒂落實現篡位,如曹操父子,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第二種就是靠一代人拼搏,實現禪讓,如王莽、劉裕、楊堅、趙匡胤,當然也包括桓玄。

從這四個方面看,桓玄註定敗給劉裕

第一種方式,一般都是比較穩健,隨風潛入呀、潤物細無聲的篡位,一般不會出現什麼突發狀況,突發狀況(比如叛變)都被一代代的分化吸收。因為老百姓和各級官員早已習慣了篡位者的執政風格,篡位不會給各利益階層帶來劇烈的變化,因此會平穩過渡。

第二種,往往如疾風暴雨,往往會波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別是社會精英階層的利益。如果遇上特別強勢的主子、具有較強組織和忽悠能力,能知人善任,而且有服眾的功績,可能被大家所接受;如果篡位者沒有突出的能力,沒有突出的才幹,往往會身敗名裂。而很可惜,桓玄屬於第二種人裡的後一類。

首先,雖然桓玄利用劉牢之和元顯的矛盾,攻佔了建康,但是他始終未能安撫江淮利益集團和三吳利益集團;不但未能平息和安撫,他還採取了一些高壓措施,激怒了這部分人的怒火。

從這四個方面看,桓玄註定敗給劉裕

對江淮利益集團,他殺害了許多北府軍投誠將領;在三吳地區實施禁糶令,禁止三吳地區的人與荊湘地區進行糧食的買賣活動,經過孫恩之亂後的三吳地區本身就糧食缺乏,由於禁糶令的實施,導致三吳地區大批富人,穿著華麗的絲綢,帶著各種金玉首飾活活餓死。

其次,同時他討伐元顯的作戰,太過於輕鬆,幾乎是不戰而勝,他的軍事實力沒有得到驗證,也難以使諸如北府軍之流心服口服;從而使桓玄對廣陵、京口的軍事控制力薄弱,導致劉裕能僥倖叛變成功。

如果桓玄能夠稍有耐心,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方面將自己的恩惠普及廣大群眾,夯實群眾基礎;另一方面逐漸打擊和分化北府軍勢力,將軍事勢力深入滲透到江淮利益集團內部;最後掌握整個東晉中央和地方權勢後,關注北方各族勢力的破綻,順勢北伐,取得功績後,再採取禪讓。

第二個失誤,錯失時機。

即使桓玄迫不及待地稱帝,他的勝算也完全勝過劉裕。桓玄聽完劉邁關於劉裕起義的告密後,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而是傻傻地等著劉裕來進攻。

戰爭打的就是人心、士氣。戰爭之初,荊湘勢力肯定是支持桓玄的,三吳勢力中立,江淮勢力觀望稍偏劉裕。在這種情形下,呆守南京,無疑在給外界示弱,將自己對劉裕的恐懼寫在了臉上。

從這四個方面看,桓玄註定敗給劉裕

既然你都那麼恐懼,那些中間派還有什麼理由跟你去賣命呢?一旦劉裕靠雙手在覆舟山擊敗桓謙,江淮勢力與三吳勢力瞬間易幟。

若能主動派荊湘精銳主動攻擊京口,靠絕對實力壓垮義軍,中間派和觀望者畢竟參與到痛打落水狗劉裕的行列中。

第三、即使丟棄建康城,桓玄同學仍然深深掌控者荊湘勢力,此時荊湘利益集團基本沒有收到什麼打擊,軍事勢力特別是水軍優勢是強於起義軍的。這一點從其逃亡過程中,始終有人供應糧食,並將軍隊上繳桓玄可看出;而且,桓玄回到江陵後,僅僅三個月就組織了數萬精銳。可想而知,此時西部人心還是向著桓玄的,他們任然是利益共同體。

此時,若能親自率軍東下,本著天子守國門的氣概,與荊湘共存亡,擊破連續疲憊作戰,而且人數遠遠少於自己的義軍,勝面依然很大。即使打不過,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起碼也能夠與劉裕平分東晉。

第二、第三個失誤表面是軍事策略失誤,實質是性格決定命運。桓玄當年三次起兵討伐元顯時,革命鬥志非常旺盛,與敵人勢不兩立。篡位以後,開始畏首畏尾,表現出明顯的小農思想,小富即安。在戰爭中始終抱有僥倖心理,在兩軍僵持階段自行奔潰。說白了缺乏賭徒氣質。

第四個,一直沒有幹掉司馬德宗。對於這樣一個雖然智商不高,但依然是一個皇族的旗幟性人物,不幹掉他,就會有很多好亂分子打著他的旗號渾水摸魚。如果篡位者對整個帝國有十足控制力時,可以養著前朝皇帝;但對於一個本身就很孱弱的篡位者,幹掉前任,可能對子更加安全。這點桓玄顯得過於婦人。

再一個,完全不能知人善任,納諫如流。不能納諫,前面已述及;最突出的不能知人善任,是未能很好的使用桓氏家族最後一員曠世猛將-桓振!

從這四個方面看,桓玄註定敗給劉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