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破净潮”再次来袭,风险如何把控?

麦许琨

银行股破净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毕竟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低于10倍,而净资产收益率在百分之十以上。历史上来看,银行股一直是大盘的支撑。我们试想一下,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远高于10倍,而市净率在2倍以上。如果银行股不能企稳上涨,对于整个市场的估值会起到下拉作用。首先是亏损股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向净资产靠拢,而后是低收益高市盈率的股票向净资产回归。而为数不多的盈利状况比较好的股票,面对低估的银行股明显上攻动力不足。以银行股的体量,对于整个市场的估值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真正的风险是市场整体风险,而非银行股的风险。因为银行股破净使风险得到了释放,同时给高市净率的股票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所以近一段时间以来反复强调“未来行情将以价值回归为核心”。对于高估值的股票,孕育着相当大的风险。尤其是st,*st的股票甚至一下资不抵债的公司,一旦形成价值回归,成为“僵尸股”“仙股”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近一段时间连续下跌,大跌的股票不在少数,部分股票甚至出现暴跌,只是冰山一角。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股票的风险会逐步释放。

进入2018年以来,一直推崇“价值投资理念”,就是要散户避免在“资金腾挪”过程中受伤。避免诱惑,不参与“题材概念”炒作,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大批活跃的散户在追涨杀跌中反复被割韭菜,使得成交量逐步萎缩。随着MSCI的落实,价值回归可能进一步加剧,还是要警惕风险。放弃旧的炒作观念,尽早回到价值投资的正规。当前控制风险比盈利更重要。


麻辣SC

破净的银行股已经不止14只了,最新数据显示,如下截图所示,截至5月25日收盘,A股市场上破净的银行股已经有15只,目前每股净资产最高的是兴业银行,达到了19.74元/股,但是股价只有16.05元/股。但是,在我看来,银行股的破净却是好事,谈不上风险把控,反倒是一个市场阶段性见底的潜在的机会,同时也触发一些银行股的自救进而有利于市场的企稳反弹,比如破净的江苏银行、上海银行都已经触发了实施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

因为破净,意味这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比股价还高,资本实力雄厚,尽管股价一时跌破每股净资产,但是底子厚(每股净资产高),依然有更多的潜力用于未来发展,乃至对外收购、兼并。在A股历史上,破净股越多,往往就越接近市场阶段性底部。

而银行股从来都是破净股的主力军,这和国内银行经营模式有关,业绩虽好,但资产质量较低,资本市场对银行股认可度不高,普遍低PE、PB的格局。


风生焱起

一旦每股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我们就称作破净股,由于市净率=每股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也就是说市净率小于1的个股就是破净股,所以通过行情分析软件的选股器,我们将市净率设置成小于1,(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目前a股所有的个股当中,破净股高达83支,而整个26支银行股当中,也有高达14支银行股是破净股。

其实一直以来银行股就是破净股的常客,出现破净潮也相对正常,此前在2016年下半年银行股就出现过一波“破净潮”,不过在去年以业绩驱动为导向的价值投资风格下,银行股整体表现给力,股价突破净资产,但是从今年以来,投资风格发生转变,银行等蓝筹股整体回调幅度较大,从2月7日截止目前为止,银行整体板块出现了19.36%的回调,这么明显的回调,导致目前银行股“破净潮”再次来袭。

银行出现大幅回调,表面上可能是投资风格的转变,权重股整体出现回调所致,其实本质上这主要是近两年金融监管趋严,尤其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的通道业务受到一定的限制,投资者担忧银行业绩出现一定的影响,所以股价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导致股价下跌明显。

不过整体上银行的业绩依旧稳定,而且在去杠杆之后,整体系统性风险也明显降低了,从短期来看,对于银行行业来说,是阵痛,但是中长期来看,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改善以及整个风险是非常有利的。

而且a股历史上,每次银行板块出现大面积破净潮之后,后期都迎来了不错的反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股的破净潮反而是一次买入低吸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