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觀念淡薄的人是什麼心理?

小蟲蟲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翟穎:


翟穎,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山東省婦聯及工會講師團高級講師,濟南海峽美容整形醫院院長,心緣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諮詢師。

前不久,我與一位加拿大的朋友聊天,她眼中的中國人在國外確實都很勤奮、節儉,常會通過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來實現金錢積累,他們會沒白沒夜的工作,把孩子交給父母看管,除了關心孩子的成績外,忙得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更無法關注孩子是否快樂。在她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其實,在陌生人社會和快節奏生活的時代,因為忙於打拼而忽略了家庭的現象不在少數,他們並不是主觀家庭觀念淡薄,而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導致沒有精力顧及家庭。

時下,身邊的很多年輕人明明下班了也很晚回家;家裡的親戚也很少願意主動走動,有事相求也不願熱情相幫;即便回到家裡和家人的交流也越來越少,而是自顧做“低頭黨”......

一句流行的網絡語“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家庭觀念真的逐漸變得越來越淡了。

在我看來,家庭相處中的吵鬧紛爭,糾纏不清的利益關係,親戚間的繁文縟節等等,這些都會讓人產生逃避的想法,去尋求其他方式的寄託,比如成宿的搓麻將、泡吧、和朋友聚餐等方式來緩解精神上的焦慮。

那麼從小在一個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沒有真切地感受到被愛,所以就不知道如何來愛父母,愛家人,愛孩子。成年後自然不願與自己的家人有什麼親密的,家庭觀念淡漠也是必然。

常回家看看,即便你認為家不夠溫暖和溫馨,終究也是我們慰籍心靈的港灣,我們要通過多溝通、陪伴與關懷以及用心強化必要的儀式感,去營造那份讓你駐足留戀的感覺。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我老公家裡的弟弟就是一個家庭觀念很淡薄的人。因為他的不擔當,對家庭的不負責,造成了整個大家庭的不安寧,也讓我們這些兄弟妯娌深受其害。

昨天,弟弟答應我上來幫我裝水管,可他又對弟媳撒謊說去看工地,結果人卻在網吧!弟媳怨恨地說:“一個不顧家的男人只會去網吧,與其這樣過日子,不如大家散了這個家!”公公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卻只有傷心流淚,無奈之下又得三番幾次打電話給我,要我去好好安撫弟媳一番。




這樣的事,多得我數不過來。這樣的婚姻,也即將分崩離析,名存實亡了。可是,弟弟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一個三十幾歲的大男人,有妻有兒,身上揹負的擔子可不輕,可他就是三天兩頭往網吧跑,家裡人勸說多幾句,直接關機,讓你連個蹤影都找不到!我深思,我反省,卻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老公的家庭很錯綜複雜。他弟弟在剛出生的時候,就被離了婚的婆婆強行帶走到廣東去,聽說是公公變賣了家裡的幾頭大豬,就揣著幾千塊錢去尋找弟弟,一直到了弟弟一歲半的時候,才被公公從海南帶回來。聽老公說,他們兄弟幾個的童年極其悲慘,愛喝酒的公公有時候飲酒過度醉倒在外邊,幼小的他們只能抱成團一起哭,哭到了睡著為止。童年的日子,不知遭受了多少別人的白眼,不知捱餓挨凍過多少次,……這是心酸的回憶,卻令人一輩子也忘不了。



是的,確切地說,弟弟是在一個嚴重缺乏溫馨,過度缺乏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因此,成年後的弟弟一直沒有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對家庭自然沒有情感,他很少和我們兄弟妯娌聊天,他也很少過問公公的情況,甚至過年過節的時候他也會消失幾天,這些都是缺愛的表現啊!他總以為我們不去關心過問他,卻不知道他的電話被我們打爆了,打到他自己人為關機為止;他總以為我們不愛他,卻不知道弟媳流了多少次眼淚,公公傷了多少迴心,我們輾轉難眠了多少次!一個認為自己不被愛的人,是沒有愛的能力的,自然也無法去愛別人!

缺愛的人,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過分的愛自己,要麼過分的忽視自己。弟弟,你知道嗎,你沒有那麼重要,重要得地球缺了你就不轉動;你也沒有那麼不重要,你還有親人,還有老婆,還有孩子。家裡的大門永遠向你敞開著,家裡的燈還在亮著,只為等你回來。

弟弟,知道嗎,缺愛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錯失了童年,那就不要再錯失青年,錯失中年,錯失老年。錯失了父母的愛,那就不要再錯失朋友的愛,妻子的愛,還有你自己的愛!

弟弟,知道嗎,你是那麼可愛的人,值得被喜歡,被愛,被珍惜!


海納百川91031

我爸(家族)重男輕女,家裡的重心都在弟弟身上,從小就給我樹立我是外人的觀念,一直跟我說以後有事不要靠他們不要找他們……很多事。不可描述。

跟你一樣,我也是跟父母不親,甚至覺得舅舅家的表兄妹,舅舅們,姥姥(小時候在姥姥家長大)才是自己的親人。上學時,他們也不怎麼關心我,母親好些。

改變是發生在我工作之後,父母變得很熱心,經常跟我打電話,還怪我不跟他們打電話。媽媽看病、在家受了委屈等等,通通都會給我打電話。三天兩頭的電話,搞得我很奇怪,咋又打電話了。還都是負能量的話題,各種矛盾都讓我解決。搞得後來,一看到電話進來,就頭疼、噁心……

父母理由也很充足,弟弟還小(剛實習),我不管誰管她,理所應當家裡事得我管。一直到她去世,去世前一個月,倆人管我要了幾萬塊錢(一年工資),說老家要蓋房(早就不在老家住了),她不能死了沒地方發喪,弟弟剛工作,一分錢沒有,我不出,她死不瞑目。蓋上房的當天,她就去世了。

後來我爸跟我說:你知道為什麼一直給你打電話要錢?你媽是怎麼跟我說的麼?她說,你跟她關係這麼差,我死了,她還能管你的事?老家房子肯定蓋不起來。現在趁我臨死,趕緊找她要錢,她肯定會給,現在把房子蓋起來,你們不管走到哪?好歹老家還有個地方。

……

也許在父母眼裡,把你養大了,反哺他們是理所應當的吧。

直到我現在有了閨女。老公家是幾代單傳,一心想要男孩。剛開始受了很多委屈,但從不在她面前表現出來。想盡辦法、創造機會,讓她享受到父愛、奶奶和姑姑的愛(這些都是我沒有的)。為她籌謀十幾年以後的事。每天哄她開心。甚至跟老公交代,如果自己重病,不要搶救,儘量給閨女多留下點……閨女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天都很開心,見到人就笑,很喜歡交朋友,很喜歡結交大人,很受大人們的喜愛。在家走路都是一蹦一跳哼著小曲……性格、情緒跟我完全不同。

我覺得,人和人不同,有的人父母緣深,有的人父母緣淺。緣深的有緣深的活法,緣淺的有緣淺的活法。有些人,因為命運承載的原因,必須是父母緣淺。個人命運不同,這都是上天的安排,不必糾結,強求。

所以,你的反應完全是正常的、人的反應,不必譴責自己,覺得自己怪,內疚什麼的。

個人認為,對於父母的要求,如果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就去做。不是為了什麼報答,只是為了自己能心安理得。就像路遇乞丐,給人家一口飯吃。不是說父母就比乞丐高貴多少,也沒什麼親疏遠近,人和人都是一樣的,眾生平等。

如果超出自己範圍內,也別難為自己。當然這很難做到,一般父母的要求,子女是很難違抗的。不為難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給自己留條路,是因為同被父母愛的孩子相比,被父母冷漠對待過的孩子,在未來的路上,通常被設置了更多更多更多的磨難。你需要給自己留下點對抗這些磨難的希望。

1.親情、友情其實沒那麼特別

父母只是父母,親人只是親人,朋友只是朋友,陌生人只是陌生人。這些角色只是在一定環境下的角色定位不同,因為定位不同,所以他們對我們的反應行為不同。但究其本質,他們都是一樣的,沒什麼不同。

不要困囿於親情、友情、愛情,不要把他們各自區分出來,區別對待。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們既關心幫助友人,如果需要,我們也如此一樣地幫助陌生人。我們既為自己孩子謀深遠計謀,如果對方需要,我們也一樣關心幫扶別人的孩子……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愛不重不落娑婆,情不重不入輪迴。情這關,修行之人是必須要勘破的,勘破有分別的小情小愛,轉化成對所有人的大慈悲。大慈悲是既有情,又無情。眾生平等,一視同仁。

2.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父母的愛

小時候我們希望父母愛我們,長大後我們希望別人(異性愛我們)……為此,我們努力做各種事情,來獲得別人的愛。因為當別人愛我們時,我們能感到安全、快樂、得意等各種情緒。因為別人愛我們,我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關心、付出……這是世俗人的運轉方式。

可是,還有另一種運轉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性圓滿,都是廣大圓滿無礙的。 我們的快樂可以不來自於別人,不來自於物質,不來自於外界一切。當你拋卻了我執,拋卻了各種肉身慾望(控制),拋卻了分別心,有了大慈大悲大愛之心……內心蘊藏的喜悅就升騰起來了。什麼都不需要做,靜靜地坐在那裡,觀察一下內心,那種喜悅就胸膛中升騰起來。滿足慾望帶來的快樂好像是黑洞,又像是煙花,得到一點快樂,還需要更多,短暫,成本高。而大慈大愛帶來的喜悅就像是太陽,往外散發、源源不斷、零成本,身體裡好像有了星辰之力……

都有了星辰之力,哪裡還需要從別人的愛裡獲得安全感滿足感呢?所以,你就不會再刻意付出,來討好父母,討好異性。

但是你依然會為他們付出,因為大慈大愛的你本能地會為其他人付出,並且從付出(幫助別人)中你能獲得很大的樂趣。而至於他們有沒有因為你的付出而愛你,又或者更加地利用你,你會絲毫不關心,也不會去怨憤。

要達到自性圓滿的境地,一言難盡,三言兩語也說不盡,需要修佛、修道,入清淨地,立清淨心,戒貪戒偷戒淫,多積德行善,等等等等。


布什錦試衣間

看起來題目中描述的家庭觀念淡薄,好像是不太想和父母交流,或者不知道怎麼和父母交流。

從描述中來看,小時候被父母打的很多,現在和父母親不起來,這顯然是有原因的。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經常受到家長的毆打,以至於對父母產生了恐懼或者厭惡的情緒;或者如果是在一個很少有溫馨或者很少能夠體會到愛的環境中長大,可能成人之後也不太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

一個人之所以會對情感表現得淡漠,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不想要有親密的情感,一個是不懂得如何建立親密的情感

之所以不想要有親密的情感,可能與早期在親密的關係中受挫有關。這裡所說的親密關係通常指母嬰關係。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期就沒有體會到母親的無條件的關注和愛,那對於一個嬰兒來說就損害了他的自戀。每一個嬰兒在初生與這個世界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圍著自己轉動。如果在早期母親沒有給嬰兒營造這種氛圍,那麼嬰兒體會到很多的挫折,就會對自我產生懷疑。以至於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一個不被愛的人,是沒有愛的能力的,自然也無法去愛別人。

不懂得如何建立親密關係,可能是在早期沒有習得健康的建立親密關係的模式,或者沒有體會到過健康的和諧的親密關係。如果在一個情感淡漠的環境中成長,那麼長大之後,這個人也會顯得人情冷漠。孩子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和處事方式來初步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確實對於“愛”的教育,那麼自然也沒有辦法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愛。

答者:

暖心理諮詢師林海


暖心理

家庭觀念淡薄往往跟這個人小時候的經歷有密切的關係,表現出不願意跟自己的家人交流,也不想對這個家庭付出什麼責任,就算自己結婚有孩子了,往往也表現的比較冷漠,無法跟自己的孩子和親近,對家裡的任何事情不是那麼的在乎,不問候,不關心,不牽掛,心裡只顧著自己的一種不良性格的人。

哪些人在成年後容易表現地家庭觀念淡漠呢。比如從小就缺愛的,父母重男輕女,一心都撲在對兒子的悉心照顧上了,甚至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問題時明顯表現得不公平,甚至打罵孩子。還有的二胎家庭,因為二胎小一些,父母都更關注小的那一個。還有父母之間經常鬧矛盾的,總是爭爭吵吵,很少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或者父母喜歡打罵甚至是虐待孩子的。如果是生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父母相處,很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或者從來沒有體會過家庭的溫暖。


那麼在這樣一個缺愛的環境中長大,沒有真切地感受到被愛,所以也不知道如何來愛父母,愛家人,愛孩子。成人後也不想與自己的家人有什麼親密的接觸,童年時期的感情受挫,長大後就會懷疑和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被愛,所以也無法愛別人。

從描述中來看,小時候被父母打的很多,現在和父母親不起來,這顯然是有原因的。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經常受到家長的毆打,以至於對父母產生了恐懼或者厭惡的情緒;或者如果是在一個很少有溫馨或者很少能夠體會到愛的環境中長大,可能成人之後也不太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



其實你並非是真正的家庭觀念淡薄的人,只是上了大學以後,感覺自己也算是成人了,但是也不知道該怎麼和父母相處,對親密的聯繫有些莫名的抗拒,因為你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跟父母交流,該怎麼關心自己的父母。

我認為這也不算是有什麼心理問題,或者是不孝順。只是因為你小時候沒有成功地學習到健康親子交流的模式,也沒有體驗到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你暫時封閉了自己的心。其實你的內心還是渴望愛,渴望被關愛的。但是過去的經歷在心裡築了一道牆,需要你自己突破心底的堡壘。


可能一時之間也無法做到能跟自己的父母做到很親密,但是至少先邁出第一步吧。


粉紅色月亮

因為小時候被打得很多,感覺和父母親不起來,這種感覺並能說是有什麼心理問題,更不能說不孝順。

我們中國的父母,有不少是接受了“棒打出孝子”的觀念,不會表達愛。如果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不僅是沒有學會表達愛,更重要的是,被愛的需求由於長久地得不到滿足,得不到回應,而被壓抑了下來,就不敢再“奢求”能得到愛的回應了。這是一種“愛無力”的表現。

說到給父親打電話,就會糾結半天,那是不是因為一直以來,在和你父親的交流中,總是得不到鼓勵、欣賞,經常被否定、指責,感到挫敗,感到被貶低呢?還是擔心被父親懲罰呢?我想,總是有些原因的。沒有必要因此自責。

對這個情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首先,是理解自己這個情況,是因為成長經歷的影響,而且還有很多人也有相似的情況,不是病,也不是道德問題。不用自責、內疚。

想改變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敞開心扉,真誠地去和更多的人交往,老師、同學……努力展示自己的優勢,去真誠地關心別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這樣,就會從不同的人身上獲得很多不同的情感體驗,你會被更多的欣賞、鼓勵、讚揚,會體驗到很多的關心和善意,你的心也會漸漸溫暖起來,越來越享受與他人的情感互動。

對待父母,我們要理解到,你現在情況和你的經歷有關,他們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人的人格、性格的養成不是受成長經歷、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的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絕對不會比你度過得更幸福。你做不到在情感上親近他們,這沒問題,但是可以從理性層面去儘可能的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侷限。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只是不會愛,不懂得正確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待,也有些父母自己處理不好情緒。這一切,讓孩子去承擔,在孩子的內在世界裡,感受到的是傷害。這就是為什麼家會傷人的原因。

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有一個完美的期待,總是覺得自己的父母不夠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是完美的,希望他們能夠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也需要看到,這其實是存在於我們幻想層面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都有自己的侷限,自己的短板。

說到孝順,可能每個人理解的孝順含義都不盡相同。在我看來,我們沒有必要按照別人的標準,強迫自己去做到什麼程度,強迫自己去“演”出孝順。只需要把父母當成和自己一樣的,具有獨立人格人來尊重,看到並尊重他們養育你的付出,在自己的位置上儘可能地帶著善意去理解他們。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以及和你互動中讓你溫暖的時刻。在行為上,不必強迫自己去親近,或是討好,能尊敬、善待,做到為人兒女當做的,就很好啦。


療愈藝術家尚旻

看了你的描述,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不認同你是個家庭觀念淡薄的人。我想,可能是童年的經歷,在你的內心形成一個心結,心理學上叫心理創傷,每當有類似的情境出現,你就會格外的敏感,容易體驗到那種被拋棄、被忽視、被否定的壓抑感覺。就好比我們的身體,輕輕一按是會痛的。所以你不想去面對,也不願意放下,或者說執念太深放不下,於是非常糾結。


讓我想象下你的原生家庭,父母可能是採用一種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模式。他們常常缺少耐心或愛心,管理方式過於粗暴,你的人格、自尊、意志被長期壓制,不敢反抗。在這個家庭裡,你沒有發言權,只有命令和服從的關係。在你的內心世界充滿強烈的牴觸,與父母的感情是對立。所以你不想見他們,不想聽見他們的聲音,是怕受到傷害。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都與它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的父母也有父母,他們身上也有原生家庭的影子,他們也許也沿襲了上一代的教養方式。當你覺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時,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我想他們把我們生下來絕對不是為了傷害,他們本意是希望我們更好,他們只是用錯了方法。其實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可以理解為某種無意的過失。


對於父母,你之所以糾結,是因為你有顆孝心,可是一想到父母曾經對待你的方式,你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理解和關懷。就好像你的父母曾經傷害了你,你一邊捂著流血的傷口,一邊還要對他們說:“我愛你們”,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去面對,而不是逃避。想辦法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面和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給你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不願意孝順他們,親近他們,而是你缺乏一種心理力量。打開心鎖,試著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


不管怎樣,我們終究要與過去告別,然後揮揮手前行,不能總是生活在曾經的陰影當中,就把它當成人生必經的坎坷和荊棘,成為我們生活的必經之路。學會接納既往,放棄與父母的糾纏,還自己自由,與自己的過去和解,同時也為了下一代著想,這樣你才能成為你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顧育菲

所謂孝順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

父慈子孝。

想必,作為父母的那一方沒有給到你足夠的慈愛,導致你現在對他們內心深處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愛的種子。

我們中國人講孝順,從來總是強調子女對父母孝順。

但是,有沒有強調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呢?

如果只強調一方的義務,強調單方面的付出,這個和強盜有什麼分別?

無非是強盜是奪取你的物質財富,而這樣的強盜是榨取你的情感利益。

所以題主,你和父母親不起來,不必有什麼罪過的心理。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王陽明在《傳習錄》講過。

所謂的真正的孝順,不是說,只是做那個形式上的孝順。

或者受制於社會的壓力去做那個孝順的行為。

而是真正發自內心想要去孝順並把這個行為完成,知行合一,這才是真孝順。

如果發心都沒有,那不過是做樣子。

就像,有人對你好,不過是做做表面文章,其實你也不會領情的。

所謂的孝順,首先的基礎是愛。

你愛父母才可能真的去孝,不然對父母也好,對自己也好都不是一件好事。

對自己,無非是逼迫自己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於父母而言,他們其實也得不到任何真正的益處和關心。

不如把自己愛,留給自己,讓自己提升自己,不斷成長,慢慢變的成熟。

成熟到有一天發自內心的,覺得父母是真的付出了很多東西,出於感恩去回報。

所謂,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

在這個世界,很多人不僅僅是物質的窮人,更是精神上的窮鬼。

好好去提升,不然,你什麼都給不了父母。

愛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其實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貓黍說

家庭觀念淡薄是什麼意思?表面上看是指一個人對家庭的不負責任或是責任心不夠強,對家裡的事情不是那麼的在乎,不問候,不關心,不牽掛,心裡只顧著自己的一種不良性格的人。

但從你下面描述來看,你並非是家庭觀念淡薄的人,也不是心理有問題和不孝順的表現,總的來說,這就是我們成長中的一個過程,正處在某個“忐忑”的年齡階段,這是正常的現像!


這時的你,不自覺的認為自己上大學了,成人了,長大了,可以獨立生活,不想再像個孩子一樣被管束著,對父母的關心視為多此一舉,自己明明清楚但還是以違心的做法去對待,自相矛盾,自己給自己加上了一項心理壓力!

不主動聯繫父母,這個也許跟個人的性格有關,也許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你最大的心裡壓力就是不善於表達,難以跟家人很好溝通,再加上二者之間有個距離的限制,久而久之,你就變得更加的“孤僻”,對父母有距離感。

父母這一輩子關心的只有你,而你這輩子關心的並不是只有父母。這是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很的現實現象。

你的父母都是在貧窮的那個年代成長的,他們學厲往往不高,思想保守,和你不一樣,聊天的時候多多少少有些阻礙,他們和你聊天是感性的,而你去是理性的對待他們,這難免會讓你心裡感到矛盾!

其實呢,和父母之間溝通並不難,父母對你永遠是感性的,你同樣也以感性去對待他們,在他們面前表現好點,說好話,他們只相信看到的,給他們留下好的印象,讓他們放心,不為你發愁,不為你流淚,那也是一種孝,他們要的不多,只想要你好好的活著,身體健康,吃好睡好。



所以說,如果你覺得很難主動聯繫父母,那你就在他們聯繫你的時候多跟他們說好話,多關心,請他們對你安心。總之,時間會慢慢告訴你什麼是親情,怎樣叫愛,如何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信行者

我單親家庭,父親因公殉職,母親把我一個人拉扯大,每一年過年我母親都是牽著我去親戚家混吃混吃,因為就我們兩個人做一大桌子菜也吃不完,不做菜的話就好像跟平時一樣沒什麼區別,可能這就是缺少家庭的氛圍吧。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心理一直都是敏感而多疑的,我可能比別人更有洞察力和對事件走向的預判力。我的青春期基本沒有一點叛逆心理,也比別人更早熟「更早的不再那麼沒心沒肺」。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變得感性,我母親是一個很睿智的人,從小不怎麼管我,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學前教育就是背完一本唐詩三百首和看完厚厚的一本上下五幹年。生活中教育我最多的就是「仁義禮智信」。小的時候沒有動漫,也沒有手辦,我母親去工作我就一個人待在家看電視,比如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什麼的「暴露年齡了」。

父輩的家族非常大,不過由於父親過世早,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一直都是跟母親這邊的親戚一起聯繫比較多,我覺得可能我也沒有什麼家庭觀念,因為現代人的情感都比較淡泊,畢竟人走茶涼,我母親一介女流之輩,人微言輕,但是我知道我是母親下半生的依靠,我會保護好我的母親。

大學時候讀的哲學,自我解剖一下,可能是從小缺少某種情感,長大之後就特別想給我的母親,我女朋友付出更多情感。至於家庭觀念這種東西,其實結婚與否都不重要,結婚其實就是一種形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才是更重要的吧。

反正我就做好我自己,照顧好家人,以後我有小孩我也扔給他一本唐詩三百首或者一本弟子規,然後眯著眼睛喝著茶靜靜地聽這個小屁孩給我背完蹩腳的古詩,又或者我在某一天在某一個牆壁上發現抄寫的歪歪扭扭古詩,然後拿著木棒假裝兇狠的要打這個小屁孩,感覺很有意思的樣子,哈哈哈。

以上是我個人的分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