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呢?

用户68708500

每一代人所处的金融环境不同,造成对“钱”的处理方式、理财习惯也有所不同

现在去银行柜台买理财的大爷大妈,平均年龄至少得60岁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大约30岁,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会上财富最集中的群体。

那个时候,“理财”这个词还没被创造出来。

当时,如果一个家庭攒了点钱,往往就是去银行存成定期存款,要么就是买国债。90年代的银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动辄可以到10%:

我是80后。小时候,父母发了工资,第二天我妈就会去银行,把一部分工资买成定期存款。我爷爷、姥爷也会把每年积攒的退休金,委托我妈买成五年期国债。

2000年之前,我国金融市场还相对不太成熟,适合家庭理财的渠道很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存定期、买国债,就等同于“理财”了。


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这之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步开发理财产品。

很多人去银行存款时,在柜员的介绍下,逐渐认识了理财产品,并开始积极配置。

我记得,我家买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是民生银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现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收益连余额宝都跑不赢。

于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况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家庭理财的首选。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们,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大爷大妈,但他们当初养成的购买银行理财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这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日趋成熟,投资理财渠道越来越多,但银行理财依然是风险最低的产品,上岁数的人买了踏实,后面不用操心;

更关键的是,大爷大妈们知道,只要去银行说要买理财,就会有工作人员悉心介绍,然后帮他们挑选、填单子。大爷大妈要做的,就是存够钱、输密码就妥了。

对于大爷大妈来说,还有比买银行理财更方便、体验更好、风险更低的理财渠道吗?


金投手

近年来,银行推出许多理财产品,收益比银行略高,坤鹏论的父母和许多认识的上了年纪的人开始将银行储蓄转向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老年人习惯去某一银行存钱、取钱,由于上了年纪,许多人老花眼,反应能力也不如年轻人,所以在存取款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会给予一些帮助,久而久之熟识起来,也赢得了老年人的信任。

通常银行职员业务挂勾,而且推荐理财产品有额外的提成,当银行柜员与经常有业务往来的老年人熟识之后,便会向老年人推荐一些理财产品。当然,由于银行柜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柜员介绍产品的时候考虑自己提成的因素较多一些,提醒老年人需要承担风险的意识较少一些,偶尔会出现当老年人取钱的时候,获取的收益与自己的期望值出现偏差。这里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银行的理财产品。

一般银行柜员向人们推荐理财产品时,应该先测试理财人的抗风险能力和提示该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我们经常会看到银行大厅内会展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即保本保利)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即保本不保利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风险系数很低,目前许多银行都有此类产品,年收益系基本在4%—5%之间,期限少则30天,多则一年,这种产品收益比银行利息高一些,所以老年人选择这种产品,亏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多数老年人现在开始将银行存款改为购买这种保证收益理财产品。

但一些不良柜员向老人推荐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拟定收益较高,最高可达到10%以上,如果不向老人提示风险,老年人辨别能力较弱,很有可能上当受骗。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是因为听从银行柜员的建议,毕竟银行理财产品不需要老年人费心费力,银行工作人员要求填写什么表格老人就填写什么表格,甚至银行柜员还可以代写,老人签字就可以。另外,一些老人具有从众心理,当自己身边有在银行购买过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老人,而且到期收益确实比银行储蓄利息高,一个传一个,自然许多老人都会去银行选择同样的理财产品。

作为年轻人来讲,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所以对于银行理财人员,也有义务尽最大能力去帮助这些老人理好财,使他们安度晚年。


坤鹏论

虽然说现在的理财市场上有很多的理财产品,但是对于老年人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最信任的往往还是银行。其实,这是好事。老年人,年纪大了,不容易识别各种骗术,还是买银行理财踏实。



年纪大了,更愿意把白花花的银子放到银行里。虽然相比其它互联网理财,银行理财收益要低一些,但银行理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更适合老年人。

在各种投资渠道中,银行理财安全系数最高。这种传统金融行业有国家做后盾,钱放在银行里,不担心亏本,也不担心银行倒闭,所以老年人更愿意相信它。



老人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根本不足以应对现在花样翻新的金融骗局。年纪大了,不太贪图多赚多少钱,只图稳定和心安。很多的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风险,在权衡之后保守稳定的老年人对银行理财产品更加青睐有加。

不过,即使买银行理财,老年人也不能掉以轻心。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在理财销售中存在不当的宣传手段。老年人对理财普遍存在误解,把理财、保险等同于存款。 很多中老年客户一不看产品说明书二不问产品投向和资产管理人,只是一味地问销售人员“没问题吧,保本吧”。被一些无良的银行工作人员给忽悠而买成了保险,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老年人也需要补上"理财"课。比如,购买理财产品要选择正规渠道,弄清存款、理财、保险的区别,最好在子女的陪同下进行购买,尤其大额投资最好不要独自当场决定。

其次,老年群体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看产品的预期收益,老年人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也会有不保本的,同时预期收益率也有可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老年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产品的说明书,不能只因为是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就盲目购买。



最后,多看新闻,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关注法制栏目,了解各种骗局案例,从他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


史晨昱

为什么呢?本质上是老年人对银行的信赖。从人的生命周期看投资的话,你会发现,人到晚年,会趋于保守,这是生命规模在投资这种行为上的体现。

人到那个年龄,一般不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而是追求稳妥的投资收益。因为一旦遭遇高风险,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活乃至身体健康,所以追求稳妥为上。

至于说,为什么要去银行呢?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银行是国有的,这是老年人的传统习惯,认为银行是国家的,是不会倒闭的,也是不会骗人的,里面卖的理财产品是不会糊弄人的,是不会亏钱的,所以才会去银行买理财产品。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样的信赖,也发生了不少老年人买银行理财产品被蒙骗的新闻。

随着资管新规的实行,银行不再刚性兑付,老年人再单一的买银行理财产品是不可取的,但是从规范性而言,银行还是要较其他机构正规的很多。


牛熊交易室

这个要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看起,新中国的历史上国有4大银行和交通银行几乎就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崛起的,承担着商业银行,代销国债,国家储备金库等职能,所以,传统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提现则出现的淋漓尽致,而它的形象也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

到了21世纪,我国金融行业面临多重变革和挑战,其中就包括金融创新和银行业的巨大变化,诸如新的融资手段的变化,私募,P2P,保理,FOF等全新概念的出炉,而银行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但是多年以来,银行以其发行的理财产品稳健而著称,其中不乏资金池类产品,很多依靠巨大的资金储量来完成四两拨千斤的壮举,但随着监管的落地,对银行理财的运作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不承诺保本,改为净值体现等。但多年的品牌效应确实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光辉。因此,对新事物接受较慢的年纪较大群体仍然愿意选择既定的机构,也不愿尝试新事物。

现在金融行业的投资理财板块依然在变革,新事物会因为新机遇而落地生根发芽壮大结果。而人们对新产品新方式的风险认知也会慢慢改变,应该会给大家带来新的面貌。


你的理财师张帅

您好,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主要是看中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比较稳定、安全性较高,一般三个月或半年乃至一年的锁定期,就可以获得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这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可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过,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也并非没有风险,实际上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不低,但仍然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老年人,他们往往热衷于到银行客户经理那里购买理财产品,而期间他们并没有对相应的条款加以熟悉,由此导致自己的资金买了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而是一些保险类理财产品等,而这却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效果。除此以外,对于部分银行人员,与外部民间机构的资管产品或信托产品有合作,并把产品积极推销给这一些老年人,而看似年化收益率高达10%以上的收益率,且有着银行作为背书,老年人也会深信不疑。殊不知,对于这些投资理财产品,却是充满了不少的投资风险,而在银行销售也并非完全出自于银行的理财产品,而这确实让不少老年人受了伤。不过,归根到底,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很大程度上还是看中了银行的背书,看中了银行理财产品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率,而安全性、收益率优势,却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参与。实际上,如果老年人通过正式渠道购买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生风险与问题的概率并不高,但老年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更需要把银行理财产品的条款看清楚,并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行考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郭施亮


千禧西红柿

上了年纪的人往往接触互联网等新理财模式少,就算接触了也对互联网的安全性产生质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实体营业厅,被他们日见夜见,可以说伴随了他们的一生,产生了信赖感,用我爸的话来说“银行都是国家的,可以信任,不会倒,都开几十年了”,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是银行在他们老一辈的心中无疑占据了神圣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也就成了自然,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他们对于银行的工作人员过于信赖,但是基于业绩还有一些驻点银行的保险从业人员帮忙办业务却被当成了银行的人的因素,也容易衍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老人家本来只是想做一个定期存款,但是却被劝说“这款产品收益更高,而且安全性也好”,让老人家买他们业绩需求的理财产品或保险分红产品(连续交很多年才能取回那种)。去年我爸就试过这样被人忽悠买了保险分红的理财产品,但是当晚告诉了我,我让他趁犹豫期第二日早上赶紧去做了取消购买。


风生焱起

看了标题深有感触。

中华民族素有勤劳节俭,积极储蓄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们的一些老年朋友。多年养成了辛勤工作,勤俭持家的良好生活习惯。因此在银行看,经常会看到他们身影。

下面就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老年朋友,长辈们为什么会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第一个重要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几十年来经济腾飞,而这些老年朋友,长期养成了储蓄的习惯。因此,习惯成自然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点,信任!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是我们大家最信任的单位!因为它们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几十年如一日的安全经历,非常高的信誉口碑!作为老年人,他们对银行极度信任,因此,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会使他们更安心,更放心。

第三点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而如向增加个人财富,也是每个人和家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些投资理财产品的预估高收益和相对的安全性,吸引了这部分老年朋友。

第四点,技术,网络知识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科技进步花缭乱网络理财。手机银行层出不穷。但受限于年龄和经历的因素。老年朋友,往往无法熟练的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理财投资。同时,银行大厅中有专业的人员,提供热情专门的服务。这对老年人来讲也是一个前往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因素。

第五点,地域因素的限制。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域宽广。部分地区,目前交通及各种设施尚不健全,信息相对闭塞。而银行基本上在所有地区都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网点,存款储蓄,交流信息,投资理财相对比较便捷,这也是吸引老年朋友前往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点呢,现在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面对存款储蓄,投资理财的主力军,老年朋友,各家金融机构也积极提升服务水平,针对性的完善服务设施,为老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良好氛围的投资理财环境。这也是吸引老年朋友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我们看到,老年朋友更喜欢到相应的银行网点进行投资理财。也希望我们整个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给这些老年朋友以更多的关爱和便捷,使他们能够欢度夕阳红!

理财咖,曾长期从事投资理财的管理,营销,宣传培训工作。如果您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式有什么好的,建议,最新的信息,也欢迎留言讨论,共享共赢。


理财咖

这是一个挺正常的现象,任何人都会对于新鲜事物的未知产生一定的恐惧心里。

老人家会更加注重收益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加之投资理财市场上的各类产品品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没有精力去分别进行研究,加之受传统保守的理财观念所影响,多年来一直都把钱存在银行,对银行已经积累了更高的信任度。所以,一般年龄偏大的人会对银行理财产品更加“情有独钟”。


不过,银行理财已经不是绝对安全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近几年面却波澜不断,一方面监管趋严,另一方面竞争加剧,导致银行理财市场不断生变,随着刚兑的打破,无风险的收益产品时代已经终结。所以关于银行理财,我们也必须了解一些所谓的“套路”,更要提醒上了年纪的理财者们不要迷信银行理财的“绝对安全”。如果家里有还有老人依然执着于银行理财,可以适当的劝说他们配置一点非银行理财产品了。

首先,我们要再次强调的就是,刚性兑付已打破。

这意味着以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收益,在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出现兑付困难时,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所以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如听到或看到任何所谓的“保本”产品,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不出意外,一定是“坑”!

其次,一定要明白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可不是一回事。

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承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预期收益,令投资者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并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但是实际上,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预期收益率是不会写上去的,银行也不会保证完全达到预期收益。所以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了解产品细节,如果出现金融衍生品则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然后,要学会识别防范“飞单”

所谓飞单,是指银行理财经理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普通投资者要想识别并避开“飞单”,就要认真阅读所购产品的说明书,查看其运作模式、风险级别以及资金投向等。对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需格外提高警惕。

此外,还有如认购期、到期到账日、风险等级、条款及提示等基本概念也需要在购买产品前掌握清楚。并且在购买时,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风险揭示书等相关文件,关注与风险有关的各个条款,才能正确认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及收益,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