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时跟谁一起?

空气消失时

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表面看是诸葛亮施展计谋,向曹操那里骗了十万支羽箭,但实际却是周瑜要杀诸葛亮,故意给诸葛亮下了个造十万箭的难题。而这个难题之初,又是鲁肃引发的:

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东吴的周瑜想杀诸葛亮,鲁肃却是坚定的合作派,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一方面想保护诸葛亮,另一方面却总是不能听诸葛亮的话,在周瑜面前隐瞒真情。正是鲁肃告诉周瑜说诸葛亮已经识破了反间计,周瑜才再起杀心。

接下来,周瑜要诸葛亮造10万支箭,还立下了军令状。然后叫鲁肃去探听,诸葛亮自然把鲁肃责怪一通,然后要鲁肃提供草船借箭的设备:

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

对这样的朋友,诸葛亮自然要请他看一场好戏: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可见,草船借箭这事儿,主角是诸葛亮,配角是周瑜,无辜躺枪的是曹操,而鲁肃则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巴山夜雨涮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