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时代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右二)在吴印咸孙女吴含光(左二)、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左一)等陪同下观看展览。 徐申摄影

“投身时代,扎根人民”单元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吴印咸致敬展展览现场。许瀚文摄影

吴印咸,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户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深受父亲追求新思想和支持社会变革的理念影响,同情底层民众,追求思想自由和进步;1920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期间自学摄影,参加上海黑白影社的历届展览,在摄影艺术探索初期更多地表现出注重摄影构图和对黑白影调的实验尝试;1938年奔赴延安,先后任延安电影团摄影队长、负责人,在党的新闻纪录电影和摄影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1949年任职于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 年调北京电影学院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为新中国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吴印咸

作为20 世纪的同龄人,吴印咸所留下的光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他的名字与他的作品刻入人们的记忆,也载入了中国摄影史。

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吴印咸致敬展”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100幅,充分、客观地呈现了吴老的摄影艺术历程和成就。其中吴印咸先生的革命题材摄影作品,带我们再次回望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 重温为革命胜利作出贡献的战士们的昂扬斗志,从而被战争年代里为新的社会理想和民族自由奋斗不息的延安精神所感染、动容。吴印咸先生以拍摄者的独特视角见证历史,拍摄延安时期的大量革命纪实摄影作品,从多个层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的时代篇章,呈现了延安军民的爱国激情和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此外体现吴印咸摄影艺术造诣的《白杨》、《风云儿女》剧照(展厅同时循环播放电影《风云儿女》《红旗谱》《白求恩》等吴印咸相关影片),拍摄于吴印咸家乡沭阳的《晓市》,以及他共和国成立后拍摄的《修建十三陵水库》《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在操场上活动》《黄山》《景山》《故宫》等名作也包含其间。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吴印咸在家乡沭阳拍摄的《晓市》

吴印咸先生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反映社会的同时投身摄影教育,延安时期他就曾主持过两期摄影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并于1939年应晋察冀军区《抗敌报》时任摄影师沙飞等人之邀撰写出版了培养摄影干部用的专门教材《摄影常识》。共和国成立后,步入知命之年的吴印咸先生更是全身心地投身于工作岗位和教育事业,为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步入正轨和初具规模,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建立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贯穿其教育事业过程中的,还有约上百万字的摄影理论著述,它们是吴印咸摄影艺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致敬展获得了来自唐山的影像资料收藏家陈颖的无私支持,其收藏的20余册吴印咸著述和收录有吴印咸作品的《中国》大画册等,在致敬展充分、客观呈现吴印咸先生摄影艺术历程的同时,也用其学术出版向这位以相机和摄影机记录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和摄影教育家致敬。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吴印咸致敬展现场展示其著作。许瀚文摄影

在致敬展的主题下,结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大师》一书,主办方将与吴印咸同时代且互有交集的四位中国摄影大师——沙飞、石少华、徐肖冰、孙明经及其作品加以呈现。他们或者是吴印咸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或者是延安电影团、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同事,或者是北京电影学院共事的同仁,或者是中国摄影家学会的搭档,四位摄影家以相同或不同的情怀、视角和各自的实践,从横向纬度延展和丰富了“历史的主题”,折射出战争革命年代以及共和国建设的历史印记。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石少华,地道战,1924年11月

接续前辈,在“投身时代,扎根人民”单元,著名摄影家朱宪民、王玉文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将镜头持续对准了百姓和共和国的建设者们,他们本能的质朴、厚道和情感流露在一张张跨越时代的照片中成为了当代经典。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扎根人民朱宪民作品展”现场。许瀚文摄影

与同主题展览相呼应,“投身时代,扎根人民”单元的“中央党校主题雕塑摄影展”同样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奋斗发展历史。

用影像艺术诠释当代社会发展的变迁与进程,探寻影像艺术的开放方式和本土内涵。为真实记录和反映沭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风貌、新成就,彰显沭阳的生动画卷,展示沭阳的生态美、风情美、人文美、和谐美,本届双年展还特别举办了“美丽沭阳”全国摄影大展。主办方从2900多幅来稿中遴选出100幅入选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表现了沭阳的工农业生产、自然景观、古城新韵、生态环境、人文风貌、民俗风情、百姓生活等。所展作品手法多样,题材丰富,既凸显花乡绿色生态,又展现沭阳恢宏大美,更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沭阳精彩篇章的视觉呈现。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美丽沭阳”摄影展现场。许瀚文摄影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历史”单元

步入沭阳美术馆二层展厅,扑面而来的饱含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专题影像。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烽烟(1927-1949)”结合中国摄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明编著的图书《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遴选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杰克·伯恩斯、卡尔·迈当斯、克林顿·米勒特、保罗·伯彻、罗伯特·卡帕、罗曼·卡尔曼、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海伦·福斯特、乔治·海德姆、瓦尔特·博萨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等与吴印咸创作同时期的14位海外摄影师的作品,用影像重温历史,使曾被历史湮灭的摄影师重返公众视线,也让观众借助影像追寻往日云烟,再现外国人眼里的烽烟中国,同时从侧面印证了中国革命摄影历史的武器论。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烽烟(1927-1949)”展览现场。许瀚文摄影

作为“历史”单元的组成部分,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在二层展厅循环播放。该片拍摄于1938年,表现了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汉口八路军的重要军事会议上,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讲话和研究军事形势的情况;西安人民举行抗日游行的场面等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景象。影片在美国和法国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该片出自世界纪录片大师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之手。1938年秋,吴印咸和好友、导演袁牧之也正是从伊文思的手上接过了摄影机和全套电影器材才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同为“历史”单元的《丰碑之城,不易之城——百年唐山影像简史》通过60 幅品相完好的历史照片,涵盖了唐山工业建设、百姓生活、劫后重生等丰富的信息量,串联起140 年的唐山历史。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历史”单元的《丰碑之城,不易之城——百年唐山影像简史》作品之一

“现实与再现”单元

拾级而上,进入美术馆三层展厅,便进入了本届双年展及学术主题展的“现实与再现”单元。

“弄戏——王岳君古法湿版摄影作品展”将160 多年前的古法湿版摄影术与中国800 多年的戏曲艺术联姻;“地标——宋明昌摄影作品展”以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简称“国贸”)这个北京对外开放的窗口和CBD 标志性建筑为中心,记录了祖国首都的地标符号和北京的前进与美丽;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达到了70%,这是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情。”杨凯生因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和见证这种发展变化,便有了用摄影镜头留存的无数让人感慨万千画面的“不易的前行——杨凯生大巴山、大凉山扶贫纪实影像作品展”。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弄戏》系列作品,王岳君摄影

投身时代 扎根人民——“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现场直击

“不易的前行——杨凯生大巴山、大凉山扶贫纪实影像作品展”现场。许瀚文摄影

“平行之外——陈大志摄影作品展”展示了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陈大志在摄影艺术领域的进一步探索;“Visual Poetry 视觉之诗—— Santiago Barrio(西班牙)摄影作品展”展示了西班牙摄影师Santiago Barrio别具匠心的摄影风格;“再造”记忆——国际四人展”集中展示了马来西亚摄影师Eiffel Chong、孟加拉摄影师Farhad Rahman、日本摄影师铃木真由美Mayumi Suzuki和中国摄影师杨博炜4位国内外“新一代”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双镜头——周民双机摄影作品展”用双机动感呈现了独一无二的视界;“绽——王昆峰摄影作品展”展示了作者的微距牡丹拍摄实验;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推荐展展出了卢正华、向文祥、朱汉举、朱智辉4人各具特色的摄影作品;“清华美术学院推荐展——始于图像”通过李庆宇、安吉尔、李亚楠、吴鸿威4人的作品展示了摄影师以已知的图像为出发点,试图通过解构的方式寻求新的视觉判断、思考方式的转换,创造新的视觉可能性及思考方式。

附:

“吴印咸摄影资助计划”入选名单

“摄影师资助”10人,他们是:

华维光 《绿妆》(专题)、

韩承峰《传曲人》(专题)、

燕翔《手机中国》(专题)、

葛军《小键盘 大产业》(专题)、

王攀《呼吸间》(专题)、

李建淮《家在黄海边》(专题)、

陈亮《弄堂生活》(专题)、

任世琛《艰难取水路》(专题)、

齐水勇《寄宿制小学》(专题)、

陈华《在长安》(专题)。

“吴印咸摄影教育资助”5人,他们是:

吴浩(扬州大学)《走进苗乡》(专题)、

张绪栋(山东艺术学院)《蓝晒工艺-泉水人家》(专题)、

吕格尔(鲁迅美术学院)《羌的山》(专题)、

李东宇(天津师范大学)《强棒少年》(专题)、

吴修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长征重工业老厂门》(专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