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坦克打不穿苏联坦克,而且88炮很少,但是苏联却损失惨重,为什么?

德意志第三帝国车长

因为在战争初期苏军的整体态势是处于全线的战略撤退中,而且经常是在德军即将合围之际,主力及时的跳出了包围圈。虽然苏军逃脱了德军的包围,但是在德军装甲部队在进行侧翼包抄时不可避免的会切断大部分苏军的补给线,而苏军的装甲部队又极其依赖后勤补给,一旦补给被切断,这些坦克哪怕战斗力再恐怖没有燃料和弹药也只能放弃。



即使是出于有利态势的德军装甲部队在尽可能的携带补给的情况下,也只能满足其三到四天的作战需求,之后也不得不陷入停顿等待补给纵队的到来,当然由于德军占有制空权,经常由空军为装甲部队空投紧急的燃料和弹药保证其持续的进攻。而苏军可没有这一待遇,只能通过地面的后勤补给。


并且苏军在前期的大部分还是t-26、t-28等轻型坦克,这些坦克并不比德军的主力3、4号坦克优秀,其薄弱的装甲很容易被德军的坦克部队和战防炮单位击毁。而那些类似t-34、kv-1等重型坦克虽然防御、火力都超过德军许多,但是数量太少了,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许多都是由于其侧翼被德军迂回不得不选择撤退,由于补给的切断而被迫丢弃了,并不是都被德军击毁了。况且这些坦克也容易被德军地面部队呼叫的空中支援而摧毁。

战争的胜负不止取决于单个武器的先进与否,更多的是看战略战术的使用和各兵种的互相配合。例如二战后期,尽管德军装甲部队在质量和战术上都超过西线的盟军很多,可是在盟军绝对的制空权面前,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也大打折扣,损失惨重,许多装甲车辆都是由于补给被盟军空军切断缺乏燃料而被迫放弃。


小小狼王


与一战的主要作战方式战壕作战不同,到二战时期,阵地地与攻坚作战的比率已经大大降低,其主要的作战形式就是运动战。而打运动战,就必须具备灵活的机动性,尤其是装甲部队。而二战初期纳粹德军对苏联作战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优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闪电战~~ 使用这种快速机动的战术,让德军在波兰、西欧洲、北非及对苏作战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战果。那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列装的装甲装备与欧洲强国陆军相比在,并没有什么技术性能优势,甚至有一些坦克还要落后。也就是因为采用了正确的战术,让作战思维僵化的欧洲强国陆军损失惨重。

早在坦克出世的一战时,英军的温斯顿上校就提出过坦克要集中使用,但实际上英军并没有采纳这种战术,反倒是德军对坦克装备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成功的动用到实战中。在实际上作战中,德军将坦克与装甲车集中起来使用快速突击,寻找到敌方战线的薄弱处集中优势突破,并不进行攻坚作战,突破后并快速向纵深扩大战果。而那时多数国家的军队只是把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中起到支援的作用;为了让快速突击的坦克部队能得到最及时的联络,德军为每辆坦克都配备了无线电,有效的实施了装甲车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而当时苏军坦克部队还在使用旗语,作战效率谁高一眼就能看出;为了让坦克部队能无后顾之忧的突击,德军将装甲部队、炮兵、战机、步兵一同编组进行多兵种的联合作战,遇到坚固目标时则呼叫俯冲轰炸机来对付,比如斯图卡,还脑洞出将88毫米高炮平射攻击坦克的战术,结果出奇的好。

在这些有效战术的配合下,让当时德军并不先进的坦克部队屡战屡胜,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战果。而对于装备优势并不弱的欧洲强国,一是他们处于防守一方,二是对于坦克装备使有战术落后;对于防守方来说必须要准确判断出进攻一方的进攻方向,否则一旦出错很大几率就会失败。毕竟兵力分散的话,对于进攻方来说,随处都可以是主攻方向,这对防守方在兵力和武器配备上的要求太高了。结果就导致即使坦克装备并不差,也无法有效发起反击。


陶德中士

武器装备只是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之一,并不是说装备好就一定不会输,不然古今中外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了!接下来我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何苏联在苏德战争前期会损失惨重!

苏军的惨败自然与德军进攻突然,苏联准备不足有关,这是主要的因素。苏联在西线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不仅油料缺乏,而且有些火力点甚至都没有装备武器。

而且苏联人最初预计1942年以前不会爆发战争,也就没有进行任何的战前准备,而这给了德军可趁之机。

另外一点,在苏德开战之前,斯大林出于政治的考虑,对苏军和国家政治上层进行了大清洗。在这次大清洗中,有大量的海陆军中高级将领受到了波及,他们或被监禁或被杀害,这极大的动摇了苏联的军事基础。在这些中高级将领被清洗后,许多师团级干部迅速被提拔至军队的高层位置,而这些人(极少数除外)在经验上严重不足,让这些人与身经百战的德军将领对阵又如何不败?


尽管斯大林并没有预料到德国人的进攻,但苏联在西部部署的兵力并不少,苏军兵力也高达290万人。需要说明的是这290万人只是苏联的战略第一梯队,除此之外,苏联在西线还有100万人的战略第二梯队。由于苏联是守方又是本土作战,在理论上讲苏联凭借这些兵力对抗希特勒的550万人应该是足够的。

总和以上几点,我个人认为,苏联的惨败主要与准备不足以及严重缺乏有经验的军事将领有关,至于兵力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不知道怎么看这个问题,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文斋

战争是一个体系较量的过程,不是单个武器性能简单的叠加。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大面积溃败的道理在于,苏军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德军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其实不光是苏军的坦克性能比德军好,就是西线的法军坦克性能也不比德军的差,数量还有优势呢,照样一个月被打趴下,这就是体系作战的威力。


德军发动突袭的时候,苏军的部队整体上正处于一个新的调整期,前面因为不正确的领会了西班牙的战斗经验(多山地使用大规模坦克部队确实不方便),所以打散了30年基辅大演习总结出来的正确经验——建立大规模的机械化军(提出大纵深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了,所以没人敢争论)。 可是芬兰战争的现实好好给苏军上了一课,斯大林也在现实面前不打不低头,加上西线40年德军的表现刺激下,苏军在40年底又开始重新编组机械化军。可是德国人打过来的时候,苏军这个工作只做了一半!原有的坦克旅被拆开,机械化军成立了,但是坦克部队还没有送过来……这就悲剧喽!


当然事情还不止如此呢,苏军当时因为没有进入战备状态,武器弹药、油料和维修保障机制都是一团乱,打起来了谁都找不到谁。第一批迎敌的坦克部队很快用光了油,打光了弹药,同时配合的步兵部队没了影子,那么就只能烧掉坦克灰溜溜的逃回来就不错了。


另外苏军的战术和战略都是错误的,认为德军不过是一种试探性进攻,大本营发出的命令竟然是出击,把战火烧到对方的领土上。西方面军几个主力军都是密集的排列在白罗斯西部一个狭小的突出地带,德军从两翼一个包抄,后方的各种线路都被切断,更没有任何指望了,往前突击的越远最后越没法收场。四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从开战起到被抓起来为止都找不到自己部队在哪里。失去了指挥体系的部队就是乌合之众,上面说的哪些问题没法解决不要紧,更主要的是往哪里去干啥都不知道,怎么配合也不知道,最后只能被德军挨个收拾了。至于基辅方向,本来不会那么惨,可是斯大林不听朱可夫的,看不出来德军的合围意图,坚持不许打得还不算太糟糕的西南方面军跳出包围圈,结果90万部队就这么没了……


如果还不能理解体系作战的威力,就谈谈KV2单车挡住德军一个师的例子。这东西很厉害,德军当时拿他没咒念。可是孤零零一个能干什么大事?好狗架不住赖狗多,很快被打断了履带没法动,就这德军还是啃不动他。不要紧啊,调88炮来,结果被这小子远远几炮就掀翻了。可是德军是打配合的,这个功夫里步兵上去爆破成功了……


最后能总结的就是,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遇见了糊涂蛋,啥武器都白扯,别说纸面性能有点优势了。幸亏斯大林很快明白过来了。


千里岩

战争初期,苏军虽拥有相当数量的kv和t34坦克,对德军装甲部队形成优势,但只是部分单车,单种能力的优势,即没有能力形成整体装甲战斗力的优势,更没有能力带动形成总体战斗力的优势,故这种优势在德军众多优势面前被淹没了。(初期苏军装甲部队的劣势表现在:缺乏无线电设备,缺乏空军保护和支援,成员缺乏系统训练,缺乏伴随步兵支援,缺乏后勤保障支援,仓促投入战斗,不了解敌情等)


探测卫星A

1苏联在卫国战争发生之前,在大清洗运动当中处决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指挥员而在战争爆发前夕,所担当重要指挥任务的指挥员,多缺乏指挥经验。这是在卫国战争初期造成苏联大溃败的主要原因。

2.苏联kv坦克结构复杂人机功效差行动迟缓并且性能与质量欠佳。往往在,发生简单的机械事故以后,就丢弃装备不再使用。

3.战争初期苏联军人战斗意志不强很多部队一触即溃而这也是,造成战争前期苏联大溃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空军六航

首先,苏的战争初期德军打不穿的坦克不多,主要是T34和kv系列重型坦克,而这两种坦克苏军当时装备的并不多(当时苏军装备的多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轻型坦克,很容易被打穿);再者,德军可不仅仅靠反坦克炮和坦克打苏军坦克啊,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也照样给苏军坦克重创;第三,苏军坦克的损失很大一部分不是被击毁,而是被俘虏,苏军坦克因缺乏油料和维护不当,无法开动而损失的也不在少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