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耕地種菜樣樣都行,還樂在其中??

今天我們來講講康熙帝。康熙帝的名為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年號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八歲的玄燁因為年輕的父皇福臨突然病逝。在沒有立太子的情況下,福臨臨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以遺詔的形式冊立了因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的玄燁為皇太子,玄燁隨即成為了少年天子。康熙帝在位期間有許多的功績,他削平了三藩,統一了臺灣,還驅逐了沙俄。在政治上,首先是強化了皇權,頒佈聖諭,還進行了土地制度,修治了漕運,他也十分注重西學,與許多國家有交好。這裡要著重闡述一下他在農業方面的事蹟。

這個皇帝,耕地種菜樣樣都行,還樂在其中??

古時候,國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最首先的當然是解決民生問題。我認為,這一點在康熙帝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是中國曆代君王裡唯一一個能自己下地耕作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人稱他為"農夫皇帝",在麥田中揮汗如雨。他非常重視農織文化的產業,他曾有說:古人有云:"衣帛當思織女之寒,食粟當念農夫之苦"作為一國之君,有這般覺悟實屬不易。能深刻體會出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好皇帝。他重視農業可以歸結為六個詞,分別是敬農、重農;憫農、恤農和愛農、務農。

敬農、重農表現為行農耕禮。農耕禮,即親自耕田。康熙十一年,那年他剛滿十八週歲,這一年裡他舉行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農耕禮。實行農耕禮非常繁瑣,在實行前一天,有關大臣會準備好耕作用的用具,有耒耜(耕地用的犁)、中鞭(趕牛用的鞭子)、青箱(裝種子用的箱子)。第二天早上八點經正陽門大街到達先農壇進行各種儀式和朝拜,到了下午兩點,開始行親耕禮。親耕禮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之說。就是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諸侯推九下。康熙帝三峽推完之後就是看三公推,這裡的三公分別是裕親王福全、簡親王喇布和康親王傑書,之後便是各諸侯。其中在耕地的期間會配上音樂,這一行為叫"禾辭"。其中有四句是這樣的"光華日月開青陽,房星晨正呈農祥;帝念民依重農桑,肇新千棤考典章" 體現了當時農耕文明盛行的時期。

這個皇帝,耕地種菜樣樣都行,還樂在其中??

憫農、恤農體現在康熙帝親自繪製了《耕織圖》,這本書是康熙帝在二十八年南巡時獲得的,他命焦秉貞進行歸納和總結,中西結合,繪製了23幅農耕圖和23幅織布圖,並配上了46首七言絕句。深居宮中,他能夠深切體會到農耕人民的生活狀態,關心人民的衣食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他不僅自己看,還讓他的皇子們大臣們都看《耕織圖》,這對傳播農業和種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個皇帝,耕地種菜樣樣都行,還樂在其中??

愛農、務農則表現在,康熙帝竟然親自種植了一片實驗田。那裡種植了各種各樣的食物,當然也有水稻,御賜"御稻米"。康熙自己食用的食材基本全是他自己種植的,這是他非常引以為傲的。他的"御稻米"呈微紅色,氣味香,米粒細長,非常的可人。在經過一次次實驗的勝利,康熙帝當然想要把它推廣出去,甚至親自開設坎兒井和渠道來引淡水幫助部分地區改良土地。他還減輕賦稅,提高人民生活得水準。

康熙帝的才智和謀略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是兩千年來所有皇帝中"最接地氣的"。開創了那個朝代最興盛的時期。但是有一點遺憾,雖然他在農業方面做到了鼎盛,卻始終沒有向工業社會邁進一步,這也是一種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