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名吃

武漢的名吃

小桃園煨湯位於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小桃園”本為“筱陶袁”,最初是由來自黃陂的陶、袁兩姓的兩個小販在這裡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解放後,以諧音“小桃園”為名,是著名的“煨湯專家”。武漢三鎮的小桃園煨湯與、四季美湯包、老通城豆皮,並稱為武漢四大名吃。武漢人愛喝湯,因此有“江漢川澤魚蝦美,瓦罐風味蓋百家”之說。

武漢的名吃

1934年,德華酒樓在民眾樂園對面開業,並請來以烹製鮰魚出名的劉開榜掌勺。劉開榜名聲在外,有他坐鎮,德華酒樓生意逐漸興旺,以鮰魚菜和麵點名氣最大。

吳雲山動了心思,他想讓老大興園不僅有湖北風味菜,還要有別家沒有的特色菜品。兩年後,吳雲山以高薪把劉開榜挖過來掌勺,劉開榜最拿手的菜有紅燒鮰魚、粉蒸鮰魚等名菜。

劉開榜做的紅燒鮰魚,由於選料講究,以及做法獨特,在當時特別出名。劉開榜做的紅燒鮰魚,一般只選用三至四斤左右的活魚,並且非長江簰洲以上鮰魚不用,佐料、輔料也很講究,燒鮰魚用的湯是特製的雞湯。在製作上注重刀工、火候、入味。三次換火,三次加油,做出的鮰魚味透而肉不老,晶亮透明,入口爽而不油膩。

武漢的名吃

四季美湯包是湖北武漢著名的小吃,屬於蘇式湯包。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捲,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

武漢的名吃

三鮮豆皮是湖北武漢人早點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民間極具特色的地方傳統小吃之一。三鮮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以餡中有鮮肉、鮮蛋、鮮蝦(或鮮肉、鮮菇和鮮筍)而得名。

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製的節日佳餚,後來成為尋常早點。色澤金黃透亮,鮮豔奪目,皮薄軟潤爽口,滋味鮮美,含有蝦、菇、肉香。以其獨特風味遠近聞名。

豆皮製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

武漢的名吃

面窩, 是武漢的小吃之一,也是武漢特有的。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現在還有一些小面窩,用的鐵勺內部較小。

武漢的名吃

熱乾麵是湖北省武漢市的漢族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隨著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漢熱乾麵也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是諸多人喜歡的麵食之一。 熱乾麵與北京的炸醬麵、河南燴麵、山西的刀削麵、四川擔擔麵同稱為中國五大名面。熱乾麵的麵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富清鮮辣味粉、五香醬菜等配料,色香味俱全。武漢熱乾麵可謂享譽全國乃至世界。

武漢的名吃

武漢的名吃

說在武漢,從前有個老母親病了。孝順的兒子這天只捕到兩條小鯽魚,便給母親熬了湯喝。可又想著總得吃些東西下去才是。所以煮了米粥,拌在魚湯裡。又想著得發發汗才行,所以加了胡椒,給媽媽端了過去。病中的母親聞著魚湯味鮮美,便嚐了兩口。誰知這湯味道不一般,還夾著米飯的香。母親一時起了胃口,將著碗湯湯水水喝下。誰了一覺,發了身汗,病就好了。

武漢的名吃

武漢豆皮名望大,但糯米的真愛粉不放過的必然是糯米包油條。名字比較長,也解釋得十分明瞭,就是糯米包上油條,但是和上海的粢飯糰又大不相同,長條形,不封口,一眼能瞥見到裡面的一切材料。

武漢的名吃

此糯米雞不是糯米雞,武漢的這團糯米雞裡並沒有雞。假如不是老武漢人帶路,估量很多人會錯過,由於糯米雞在武漢早點裡實屬小眾,但歷史毫不比熱乾麵短。

武漢的名吃

麻團,武漢人愛吃這個,和愛它的名字是一樣的,“歡欣坨”在武漢話裡,就是最招人喜好的小寶寶。磨細的糯米粉團成團,考究的還會加點紅糖,炸到金黃再進麥芽糖鍋裡滾一圈,最初沾上滿滿的芝麻,看起來貧賤實足。

質地外脆內軟,咬開內餡曾經糯得像糖稀,最軟燙的時分能拉出半個手掌的絲,越嚼越甜。外面則滿是烘熱了芝麻的酥香,配一碗豆乳或許豆腐腦間接完滿。在炸物的油鍋前,這些都是標配:歡欣坨、油條、面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