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质疑的价值

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都不想焦虑。

谁不愿意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呢?有谁想要整日愁眉紧锁,瞻前顾后呢?

可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有谁真的是整日都无忧无虑,笑容满面呢?天真无邪的孩童也会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哭闹,成年人所要顾虑的事情就太多了,名声、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等,不可能如新年祝福中所说的,万事如意。

正是因为不如意,我们才会感到不满和焦虑。我时常将问题定义为现状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才会激励我们不断奋斗和努力。正是因为我们对现状的质疑,对理想状态的追求,才促成了更好的人类社会。

罗素总结自己的一生,称自己因三种感情而努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反过来说,罗素对自己的现状是不满意的,他一直坚持走在追求理想状态的道路上,他需要更多的爱情,更多的知识和更少的人类苦难。瑞·蒙克在那本厚厚的《罗素传》中,为我们描绘了罗素丰富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位充满焦虑和质疑的罗素,孤独而又疯狂。

在教批判性思维时,我在开场白中就会提到,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不断质疑,不仅要质疑别人说的话是否正确,更要质疑自己头脑中的信念是否正确。不过,人们往往只记住了前半段,忽略了后半段。在讲完逻辑谬误后,一些人便热衷于挑他人的漏洞,享受这种吐槽与怼人的乐趣。

其实,比起逻辑谬误,我更强调对认知偏误的提防。逻辑谬误是看似合理实则强词夺理的论证,而认知偏误则是人脑的认知系统中自带的Bug。前者可以通过养成好的推理习惯而剔除,后者几乎不可能debug,只能小心提防。可以说,逻辑谬误是一种糟糕的推理软件,只需要用新的逻辑学和统计学推理软件覆盖旧软件即可。而认知偏误则是硬件上的问题,是人性的一部分,无法根除。

人脑这种硬件是几乎不可能改进的,所以思维能力的进步只能依靠软件。不断卸载垃圾软件,安装更多优质软件。当然,没有人会刻意给自己的头脑中安装垃圾软件。垃圾软件总是会伪装成优质软件,如果不停下来仔细看看选项,而是不断点击“下一步”,那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垃圾软件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才需要自我反思,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质疑现状,审查那些可能的漏洞。比如,我们需要不断追问,我为什么这么想?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偏好?我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这时,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理由,而是原因。

理由和原因的区分,在《思维的利剑》第6章有提到。原因是用来解释现象的,理由是用来辩护行为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思想或行为找理由来辩护,而是应该找原因来解释。有了解释,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质疑会引发焦虑这种令人不快的情绪,所以我们更愿意质疑他人而不是自己。但是,这种焦虑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否定当下的自己,不承认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那我们就不会努力了。

如果万事如意,那我们就不用去质疑,不用去焦虑。幸运的是,我们并未达到万事如意的状态。更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也都不是焦虑症患者,我们的焦虑情绪是适应性的,它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