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皇帝身后搁梅瓶,相当于拍领导人纪录片,身后放二锅头瓶子

“酒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说起喝酒,我还是有些酒量,从来没醉过——也没喝过。喝酒讲究用好的酒具,本节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盛酒的容器——我们现在称做“梅瓶”。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我认为梅瓶的造型是中国陶瓷中的“第一造型”。梅瓶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瓶子的概念有一点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我们一般会认为头重脚轻的东西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就看着非常舒服。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 样子显得很笨。梅瓶在历史上都是装酒的,往往直接写明,比如“清沽美酒”、“武林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相当于直接的广告词。冯小刚导演拍的电影《夜宴》中,道具就有用的不当的地方:皇帝身后搁俩梅瓶。让我说那就是俩酒瓶子,相当于今天拍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纪录片,领导人身后却搁俩二锅头瓶子,比较跌份儿。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所以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蕴涵着大量的信息。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瓶子的时候,心里怦怦直跳。卖主找到这个瓶子以后,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磁州窑梅瓶,问我愿不愿意及时去看一下。他过去说话做事都有信誉,以我对他之前的了解,我判断他说话一定是趋于真实的。那天我是在被窝里接的电话,放下电话赶紧起床洗漱,穿上衣服就奔过去了,到了我俩约定的地点。见面他就打开了包装,当时这个瓶子上还缠了很多纸,搁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背包里,一打开我心里就怦怦直跳。我觉得像这样的机遇,人一生碰不到几次。我当时很紧张,觉得有压力,按照常规他不会只给我一个人打电话,他会给若干个人打电话,那么谁最勤快谁最合适,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跟他的谈话过程很简单,几分钟就谈妥了,就在我们俩准备起身去银行的时候,后面的几拨人全到了,前后只相差20分钟。“勤能补拙”,勤快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做人都要勤快一些。

“梅瓶”这种器型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凡是皇帝,无论小时候受过多好的教育,长大后一定还要再学习,接受再教育。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要虚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就是经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讲经完了的时候要喝酒,这又跟我们的文化习俗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经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就是说皇帝作为学生,在听老师讲完后要反过来招待老师一下。皇家招待的等级是非常高的,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到了近代,“梅瓶”这个新名字出现了:一是由于讲筵制度废弃了,旧的名字不大相称;二是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它的口很小,文人认为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它的新名字就叫“梅瓶”。

电影中皇帝身后搁梅瓶,相当于拍领导人纪录片,身后放二锅头瓶子

北宋 磁州窑白底黑彩唐草纹梅瓶

高49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梅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出土,尤其是在广西,靖江王陵出土了很多青花梅瓶,数量超过千件,装什么的都有:中药材、粮食、铜钱,还有酒,就是希望人死了之后,还能继续享用这些东西。我记得以前出土过一个梅瓶,打开以后酒香四溢,里头盛的是桂林特别有名的药酒,酒里有荔枝、红枣、龙眼,还有一件出人意料的东西——三只没有长毛的小老鼠。两广地区有一句民谚“一鼠顶三鸡”,就是说一只老鼠的营养或者药力超过三只鸡,所以你想这400多年的药酒得多补啊。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