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首開金與銅結合做錢幣之先河——一刀平五千

就是他首開金與銅結合做錢幣之先河——一刀平五千

就是他首開金與銅結合做錢幣之先河——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又稱“金錯刀”。一刀平五千刀形幣,分為環柄和刀身兩部分,環柄為一方孔圓錢,環文上曰“一”,下曰“刀”,字為陰刻,陷處填以黃金,並且加以打磨,使字面與錢面平齊。刀身上鑄有陽文“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幣價值等於五千枚五銖錢。值得注意的是,這枚刀幣的造型獨具韻味,絲毫未拘泥於春秋戰國時代刀幣----尖首刀形制,古拙穩重,並透露出秀美氣息。幣面銘文“一刀平五千”五字書寫流暢,氣勢生動,毫不呆滯,承襲了戰國時期幣面銘文“一筆過”的特徵,新莽錢幣,錢文纖細,工藝講究,錢幣版別較多,但錢文大體以懸針篆為主,文體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精者輪廓斜削,筆劃細挺。它造型奇特,又是我國最早且是唯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所以一直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王莽也被歷代藏家譽為“鑄錢第一高手”。

王莽在篡權後不久,便改行幣制,發行新幣,並日益增鑄錢幣,使社會經濟陷入混亂,民不聊生。王莽發行的這種虛值大錢流通靠政治強力推行,同時,還下令將黃金收歸國有,私人不得收藏黃金,“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政府用兩把“一刀平五千”兌換民間一斤黃金。公開掠奪社會財富,既為廣大平民百姓所痛恨,也遭到了官僚地主集團的反對,最終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從錢幣史上講,王莽鑄行的“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是用黃金鑲嵌而成的,此工藝為“錯”,所以又稱“金錯刀”。無論古代說的“金銀錯”,還是今天說的“錯金”、“錯銀”,金、銀二字容易明白,但“錯”字對一般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漢代是我國金銀錯工藝最盛行的年代,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他所編的《說文解字》中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聲”。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六個字,說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上的意思。清代傑出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註釋也說:“塗,俗作塗,又謂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廣義一點說,就是凡是在器物上佈置金銀圖案的,就可以叫金銀錯。黃金在古代就很貴重,錯金,也就具有高貴、富有、華美的象徵。王莽把黃金錯在錢幣上,是一種獨特的創舉。這種“金錯刀”形狀奇異,被泉家譽為“錢絕”。

“金錯刀”這種錢幣在中華語境中還有較為獨特的意義。古代文人雅士也為金錯刀留下了許多讚美之詞。最早的要算東漢傑出的文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張衡了,他在《四愁詩》中寫道:“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李白詩中有“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的句子,而後衍生出“一諾千金”的成語,說的就是為人在世,應該重諾,真正的承諾,重於千金。除李白外,很多文人也都愛用富有審美意義的“金錯刀”來指代錢幣、錢財。著名詩人杜甫留下了“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的詩句。”唐代傑出的散文家韓愈《船》詩中寫的“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裡”。北宋文人劉敞有一次請詩人梅堯臣喝酒,為助酒興,他特意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齊國刀幣和王莽時期的“金錯刀”進行展示。梅堯臣藉此機會,可謂是大開眼界。可目睹過“金錯刀”之後,他仍是念念不忘,便特意寫詩《飲劉原甫家》一詩,以為紀念:“探懷發二寶,太公新室錢……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精銅不蠹蝕,肉好鉤婉全。”

“一刀平五千”錯金錢流通了短短兩年多就被廢止了。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稱帝)第二次幣制改革時,就把含有“金、刀”字樣的“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五銖都廢除了,專用“大泉五十”,另鑄“小泉直一”。這倒不是王莽大發慈悲,虛心聽取基層百姓的呼聲,而是因為他奪取劉家天下而心裡發虛。當時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漢朝皇帝姓劉,而繁體字的“劉”寫作“劉”,是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既然上天已“廢劉而興王”,那麼貨幣上帶有這三個字痕跡的,必須統統抹掉。“五銖”含有“金”字,兩種刀幣都含有“刀”字,所以一併取消。就連“錢”字也要改稱“泉”。然而,這種可笑的舉措也沒有挽救他的失敗。公元23年,王莽被攻進長安的起義軍殺死。公元25年,姓“劉”的劉秀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東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