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資源整合 爭取世界航運話語權

日前,廣州發佈的《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三年後廣州港的綜合實力、現代化建設水平走在全國港口前列,自由貿易港建設取得突破,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航運樞紐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並將以南沙港區為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加快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級灣區規劃,港口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珠三角港口群面臨著內部競合與國際航運產業競爭的壓力,打造相匹配的供應鏈與加快產業升級,是建設國際航運中心與探索自由貿易港的關鍵。

2017年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9億噸,居全球第五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箱,達到2037萬標箱,居全球第七位,其中南沙作業區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95萬標箱,位居世界單一港區前列。

如何加快大灣區港口資源整合,打造世界級樞紐港區?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認為,香港是產業轉移和貿易開放方面的龍頭,要與南沙自由貿易港在航運服務業開展合作,共同促進大灣區港口群的產業升級。

香港應該與南沙開展合作

時代週報:對廣州自貿港的申報有什麼看法?可以從香港港口的發展借鑑些什麼?

鄭天祥:南沙自貿港的探索是以香港為模板。香港有幾大特點:一是貨物種類限制少,二是稅收,三是人員進出,四是外匯的自由兌換。

打造南沙自由貿易港的過程中,在制度和航運產業發展上面做出配套。儘可能做到人員通關便利,以登記為主,明確負面清單等。比如在南沙港的七大區域中指定幾個部分,供船員自由活動,由試點到面。同時貨幣自由兌換現在也有額度,政策相應放寬,在外匯儲備充裕的情況下讓人民幣國際化,爭取用人民幣做結算,特別針對“一帶一路”戰略中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逐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在船舶登記方面,現在交通部收回了所有境外船舶登記,將稅收由17%下調到3%-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意味著原本佔據世界第四位船舶登記量的香港會受到巨大的衝擊。香港需要與南沙港開展合作,優勢互補,如果能在船舶登記上超過巴拿馬和開曼群島等地區,那中國在世界船舶登記方面也會掌握話語權。

香港的航運服務業投資主要在倫敦,航運則依靠馬斯基等班輪公司,組成了香港的航運產業鏈。如果香港與南沙開展合作,讓海外投資逐漸迴流,併合辦交易所,由熟悉國際規則的香港牽頭,有利於在交易、金融、定價等方面發出大灣區自己的聲音。

如果香港航運界能重視並參與進來,兩地合作可以更好地帶動產業發展。船運仲裁方面,由於內地缺少法律人才,兩地可以共同承辦海事大學培養更多人才,舉辦國際航運論壇,學習香港的先進經驗。

港深港口之間不存在激烈競爭

時代週報:在珠三角港口群激烈競爭的影響下,廣深港如何在區域合作與競爭之間達到某種平衡?

鄭天祥:有人認為深圳是香港的競爭對手,這其實不對。深圳是香港的境外作業區,歐美進口的空箱進入深圳,在深圳或者東莞裝箱,再把實體箱運輸到香港,從香港出口(鹽田66%為空箱,香港10%左右)。其中空箱與實體箱運輸的利潤差距在三倍左右。

目前,香港和黃與香港現代貨櫃實際持有鹽田港和大鏟港65%–73%的股權,控制著深圳1300萬TEU集裝箱,同時招商局集團控股蛇口港並參股赤灣港,將兩者納入了香港的航運體系,港深共同主導了大珠三角進出口貿易和運輸,因此兩地並不存在激烈競爭。

實際上真正的競爭在廣州和香港兩大港口之間。按貨運吞吐量計算,廣州港超過了香港和深圳的總和,其中包含大部分散裝運輸。不過,因為國民經濟所需要的糧食、木材、油煤都在廣州港進入,它要負責全省的散裝內貿貨物,所以產值很低,加上稅收水平,從表面上看廣州港效益較低。

但是廣州港腹地條件好,是“一帶一路”的樞紐。目前廣州正與佛山、中山等地合建南沙自貿區第四期工程,開挖雙向深水航道,興建疏港鐵路,在大田、石龍等地開闢與中歐、中俄貿易的門戶。目前貿易方面還是單向出口為主,如果能將單一出口變成雙向貿易,經濟效益會從1變成2。

時代週報:廣深港之外的其他城市港口作為大灣區港口群的輔助和補充,存在哪些不足?珠江口內及西岸港口在集裝箱貨源爭奪方面競爭加劇,在彼此的資源整合與港口設施升級上你有什麼看法?

鄭天祥:珠三角港口群是一個體系,我不贊成用航運中心來稱呼某個城市。這個體系不足的地方在於內河西江戰略遲遲沒有搞起來,內河包括陸上都是聯運,這個是內地的優勢。而現在的短板是水運,西江戰略進展不大,原因在於內地各省區如廣西、貴州、雲南等地的利益協調困難重重。

解決的方式還是要通過控股,從行政協調逐步過渡到市場協調。我贊成和黃集團、廣州港集團、招商港集團組成港口聯盟,下面的中小集團來參股。有控股權才有話語權,才能真正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金融貿易與航運捆綁的產業鏈

時代週報:珠三角港口群在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前十中已經佔有三席,而集裝箱經濟價值高,對港口的要求也更高,你認為相匹配的港口供應鏈應該怎麼建立?

鄭天祥:香港是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依靠過去國際網絡的優勢,出口加工貿易的歐美訂單都是交給香港,再由香港商人交到內地,但我不贊成這種“全天候場”的形式。香港現在做的就是離岸貿易,整合歐美的訂單、大陸加工、東南亞的原材料,做全球資源配置。所以金融貿易和航運是捆綁在一起的產業鏈。

同時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在逐步下降。現在的貨源大部分在佛山、東莞這些廣州周邊城市,陸上運輸、吊裝費和人工費等成本高昂,加上環境汙染等問題,香港已經從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跌到了第六位,且還會繼續下降。香港另一個功能是轉運港,但是隨著內地港口的規模建設,優勢也在逐漸消失。加上本地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面對港口競合,香港目前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航運服務業。

現在,長三角港口群同珠三角的競爭非常激烈。中遠和中海(現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從香港撤回,在上海註冊,又收購了東方海外,會吸引泛珠三角北部的貨物從長江出口。而珠三角幾個港口之間互相分隔,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在協調上比較困難。打造自由貿易港是希望把共同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香港在全球配置方面有所領先,可以讓它牽頭,達成互補。

物流交通方面,要加強腹地陸港體系建設的合作,採用多式聯運、提供一站式清關服務。加強疏港通道建設,改善港口與腹地之間的交通聯繫,建立一批珠江內河流域集裝箱支線港口,提高區域主港口的運行效率,減少港口和站場拆裝箱。同時將香港中流作業遷出至桂山島,接駁港珠澳大橋,打通海陸聯運。

爭取世界航運話語權

時代週報:與國際和國內其他重要港口群相比,珠三角港口群具有什麼特色?有什麼可升級和借鑑的地方?

鄭天祥:珠三角港口群實際上是配合世界工廠的地位做起來的,是香港港口的延伸。最初其承接了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將原材料加工成品後遠銷歐美市場,整個產業鏈,包括港口運輸供應鏈就是這樣起來的,所以最開始香港獨大。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港資、臺資和國際資本湧進內地,產業鏈也變得更加複雜,隨著內地港口的建設發展,就由一家獨大轉變為廣州、深圳、香港三足鼎立。

國內的三大港口群各有特色,環渤海主打重化工業,以本身產業的進出為主。長三角方面主要依靠上海港和寧波港,是整個長江戰略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日本、美國等市場。從航線上看,珠三角港口群則更偏南向的國際市場,不計算內地運輸到香港的集裝箱,在總量上不如長三角,但在國際化和市場化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目前全國的貨運總量和船舶製造已經佔到了世界四成,未來可能會佔到六成,但問題是沒有話語權。話語權一直被倫敦、紐約這些國際航運中心控制,包括定價權、交易權和指數發佈權都在他們那裡,也是最賺錢的部分。

雖然倫敦的集裝箱運輸量已下降到300萬標準箱,但是全世界航運服務增值部分(交易、仲裁、定價等)的50%都被它掌握。而珠三角還在做運輸和倉儲。這雖然是做大做強必經的階段,但港口產業鏈涵蓋了航運、金融和貿易,需要往高端走,這是世界發展趨勢。打造大灣區的世界級港口群也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