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近日看到網上看到一個調查報告:某自閉症中心康復培訓的孩子當中,至少有六成的父母是學士以及學士以上的高學歷、高收入人士。而且近幾年呈現出增長的局面。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面對孩子,在他們的成長生活中,除了供給他們最根本的物質需求以外,在精神層面到底還缺乏了什麼?

難道是高學歷家庭父母收入高,工作忙,疏於照顧孩子引發的心理疾病導致孩子自閉症?

自閉症是先天性腦發育障礙,屬於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發病原因不明確。

1

自閉症與遺傳基因有關

自1977年第一個自閉症雙胞胎研究以來,多組研究小組比較了雙胞胎的自閉症比率,結果顯示自閉症是高度遺傳的。

當同卵雙胞胎中有一個是自閉症時,另一個就有80%的可能性是自閉症。異卵雙胞胎中共患自閉症的相應比率約為40%。

2

高知家庭對自閉症的認知更強一些

閉症與遺傳基因有關

高知的父母在知識的廣度,信息的接收度上更為有優勢,也更為敏感,他們更有可能聽說過自閉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更加敏感地會發現孩子偏離正常發育軌跡的現象,也更為積極地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治。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在我之前接觸到的自閉症孩子家長中,大多是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從孩子的診斷到投入康復訓練,也更積極。而相對的,非知識分子家庭,尤其是家庭收入較差,家裡自閉症孩子只是送幼兒園混混時光,如果有幼兒園願意接收。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1:知識分子的懷疑性,知識分子的思辨能力比較強,導致他們對某些專家的建議不會全部接受,不接受醫生的弱智判斷。會網上搜索相關知識,結合孩子情況,加入一些自閉症家長群,對自閉症有更全面認識(這特性,高收入家庭也具備)。

2:知識分子的獨立判斷能力,(這點,高收入家庭欠缺一些)。我之前的一個學生,家裡收入不錯,孩子3歲,診斷出來自閉症,然後他們聽什麼醫生的建議,給孩子注射營養針。還有一些農村家庭孩子6歲了還是不開口說話,幼兒園老師再三建議送孩子診斷,父母才開始重視起來。很多知識分子家庭孩子被發現為“自閉”的時間要及時,不會聽信別人所謂的孩子大了自然會開口說話這樣的安慰話語。

3:知識分子的使命感更強烈一些(高收入家庭也具備,但要差一些)。知識分子,都是用頭腦吃飯的,(高收入家庭不一定),對思維,教育等問題,看的一貫很重。孩子出問題,他們會更加敏感。

5:知識分子的單純性(豁達性),(這高收入家庭差一些)。碰到問題後,通常不會隱瞞。何況對自閉兒童是需要別人的接納,隱瞞只會糟糕。被別人知曉的可能性高(其他家庭,可能覺得是很丟人的事)。在農村,家裡如果有孩子是自閉症,家長很擔心被身邊人嘲笑孩子太笨,會覺得很丟臉,孩子也大多關在家裡。

認為自閉症的孩子父母很多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這種說法也有一些依據。

高學歷家庭相對普通家庭晚婚晚育的概率要大一些,對於高齡產婦,新生兒患有自閉症等各類障礙的幾率大大增長,晚育精子和卵子質量相對於最佳生育年齡要差一些,產婦的身體體質也相對會差一些,基因突變概率變大,胎兒生存環境變差。

在對自閉症兒童家長進行社會性特質的測試中發現,其往往伴有自閉相關的特質,比方說一些在語言或數字方面有特殊天賦,一些智商高情商低,過於注重細節等。這些特質對個體進行長期深入的學術研究具有積極作用,但當這些特質十分強烈時,可能會對個體的行為和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消極影響,這種特質有很大幾率會遺傳給子女。當這些特質數量積累到一定量,達到一個質變的點,影響到基本的社交生活,出現自閉症。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專家:父母應該注意與孩子的日常情感交流

周先生這樣的事例也不在少數,很多的“高知”家庭都有類似的情況,那麼怎樣預防這種情況呢?

1,每週抽出最少兩個小時的時間跟孩子交流

專家指出:父母應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儘量放下父母的身份,以朋友的關係來和孩子互動,並且儘可能的圍繞著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來進行,例如,孩子喜歡做遊戲,那麼就陪孩子在家捉迷藏或者玩積木,在遊戲的過程中與孩子儘可能的互動,詢問他最近學校的近況,幼兒園最喜歡的老師和最親密的朋友等,並且多傾聽孩子的需求,給孩子相對合理的建議。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2,為孩子的社交創造合理的機會

人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群體動物,抽出適當的時間,陪孩子進行融入社會群體的活動,比如週末參加參加培訓班,相邀三五個有孩子的朋友一起出去,還可以相邀孩子最親密的朋友一起玩耍,在遊玩的過程中,不僅增長了見識,還能讓孩子間的關係變得親密無間。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3,孩子一旦有自閉傾向,家長要儘早干預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