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近年來,清宮劇愈發氾濫,各種題材都拍得不亦樂乎!努爾哈赤,多爾袞之英雄形象也隨著影視劇而為人所津津樂道,並將他們視為大清開國的“雙龍”!其實,努爾哈赤、多爾袞在治國安邦方面的才能是遠不如皇太極的,甚至可以說,沒有皇太極,清朝無法崛起,更加無法入關!在此,“縱橫國史”就來給各位歷史發燒友談談其中緣由!

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其一、削弱各貝勒權力,保證內部穩定。自從褚英、代善兩位貝勒被廢掉儲君之位後,為了保證內部的團結,努爾哈赤採取“八大旗主共議國政”之制,凡軍國大事必需經過眾貝勒的商議才能做決定。如此一來,弊端很多,若是貝勒之間有矛盾,抑或是他們一起反對大汗,那很可能會引發流血衝突。對此,皇太極上臺後便想盡辦法削弱其他貝勒的權力,把大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在眾多貝勒中,最具實力的是二貝勒代善,他擁有兩紅旗,且子孫均是能征慣戰之輩,如嶽託、薩哈廉。三貝勒阿敏擁有鑲藍旗,且桀驁不馴,經常挑戰皇太極權威。五貝勒莽古爾泰擁正藍旗,脾氣十分暴躁,莽夫一枚。所以,皇太極主要是向代善和阿敏動手,採取各種方法削弱、打壓,甚至是搞些“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的牛錄削減,耕地剝奪。此外,大力提拔後起之秀多爾袞,讓其相互制約,從而保證穩定!可以說,若不是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各貝勒權力,大清很可能會在內鬥中走向衰落!

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其二、重用漢族文人,以文教佐太平。與父親努爾哈赤輕視漢族士大夫的傳統做法不同,皇太極在治理國政上可謂是極盡全力地去籠絡他們,讓其為大清創業服務。在制定朝儀以及各種政策時,總是先詢漢官儒臣的意見,如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如此一來,好處很多。首先,把漢人拉入政權,參與機要,無形之中便削弱了各位旗主和貝勒們的權力。漢人既然得到了利益,就會全力擁戴皇太極,甘願為其效力。其次,對明朝士大夫而言,可以起到示範性作用,為其進入後金政權開了大門。此外,皇太極非常重視在滿洲貴族中普及漢文化教育,推行儒家思想,以此表明自己是繼承華夏正統,是中華的一部分,而不是所謂的蠻夷之人。

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其三、禁止殺戮,緩和民族矛盾。在後金崛起的過程中,殺戮太多,努爾哈赤就常常幹這事,例如他攻上覺華島後,居民無一倖免,除部分被擄掠外。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避免人口過多給後金造成的巨大負擔,努爾哈赤的做法也是簡單粗暴——殺!如此一來,遼東人民的反抗就不可避免,而且愈演愈烈,很多農民紛紛逃亡,這對人數本就不多的後金而言可謂是致命一擊。皇太極上臺後,立刻下令停止屠殺行為,否則嚴懲不貸。例如,三貝勒阿敏因在永平濫殺無辜,回到盛京後立馬被皇太極削爵,若不是因為祖訓,阿敏難逃一死。二貝勒代善也因部下濫殺無辜,而被皇太極屢屢處罰。為了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問題,皇太極採取的方法更為有效,也是根本性的解決措施,即是開展屯田,發展農業,讓人民安居樂業。此外,頒佈訓令,禁止貴族、官員強佔民田;給歸附農民耕地,吸引更多勞動者投向後金。如此一來,不但生產得到發展,國力得以增強,而且還可以緩和民族矛盾,樹立新形象!

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其四、思想開明,重視火器的使用。乾隆皇帝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滿洲以弓馬得天下”,這話不假,但也不真。若是以騎射爭雄,滿洲八旗應該遜於蒙古騎士,1861年,八里橋大戰英法聯軍時,主力是蒙古騎兵,而非滿洲騎兵。其實,清軍在入關之前,絕非電視中看到的騎兵成群,戰馬無數,勢不可擋,而是多兵種聯合作戰,包括火炮部隊。皇太極在寧錦防線上被袁崇煥擊敗後,便認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於是授命佟養性借鑑葡萄牙技術,發展火炮,組建炮兵部隊。在此後的征戰中,火炮成了皇太極克敵制勝的法寶,例如大小淩河之戰,若是沒有大炮,估計勝利者就是祖大壽了;而沒有大小淩河之戰的勝利,孫承宗的戰略思想也會得到實現,清朝必定會被困死遼東,永無翻身之日。

為什麼說清軍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都辦不到,關鍵看皇太極?

總而言之,皇太極確實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惜1643年突發腦溢血而死,沒能實現入關統一中原的夙願。而從努爾哈赤和多爾袞執政時的表現來看,他倆沒有皇太極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也很難讓清朝崛起,最終統一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