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裡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究竟為何意?

百鍊晴空

老子的《道德經》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讓老百姓吃飽穿曖,讓老百姓安心過日子,不要東想西想,不要有過份的追求。因此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愚民政策,而是教人幸福的秘訣。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能支撐他的野心,如果永不知足,那麼這樣的人生是不會幸福的。

虛其心,弱其志,這兩者都是講的要人們減少內心的慾望。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亦悲乎?志向高遠卻能力不足,不亦哀乎?悲哀的人生有何幸福可言?人如果不能知足,總是去跟別人比長比短,總是想比別人過得更好,那麼這樣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因為人比人會氣死人的。所以老子提出人們要適當的追求自已的物質生活,減少自已的虛榮之心,削弱自已不切實際的遠大志向。

實其腹,強其骨,這兩者都是講的要注重身體健康。如果身體不健康,那麼天天生病,日日吃藥,這樣的生活是不幸福的。作為普通人,能吃飽肚子,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就夠了。不要為了自已的空想而傷了心,不要為了自已的大夢而折了骨。人貴有自知之明,如果自已的能力與資源達不成自已的夢想,就不要強求,在自已能力範圍內的東西好好爭取就行了,知足常樂,不知足常不樂。


大秦鐵鷹劍士

我個人理解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1,“虛其心”。虛與實相對應。虛,就是保持空、靈的狀態。我們常說做人要虛心,要虛懷若谷,學習要虛心求教。謙受益,滿招損。做人就是怕一瓶不滿,半瓶子晃盪。

2,“實其腹”。實,就是充實。腹,指腹部。怎麼叫實腹呢?物質和精神。要吃的好,要學的飽,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做人你要肚子裡有東西,要充實自己。人人過的充實,則這個世界就少了很多閒的蛋疼的病態的人和事。

3,“弱其志”。弱與強相對應。弱,不是沒有。我認為是指做人立志不要貪多,志向單一更能實現夢想。目標不能太大、太高、太複雜。好高騖遠,沒有自知之明,則人生危矣。是人都有侷限性,清楚認知自己的侷限,立志才能符合自身條件,合理合道。你要做飯,就安心做眼前的飯,做著中午的蛋炒飯,想著晚上的炸醬麵,這蛋炒飯做不好。太多人躺在床上想著人生理想,卻不肯起床走幾步。

4,“強其骨”。強,壯、大。骨,指精、氣、神。骨裡面有什麼?髓啊。精髓,髓從精來,精從腎來。所以說要有個好身體,從強骨開始,而強骨就要強腎,腎通神,腎有毛病的人就是有氣無神,神輕氣閒的人自然惹人親近。所以有個說法就是要: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做人要有骨氣,這人有沒有骨氣,基本上週圍的人或事都能對其有個大概的感知,這就是為什麼氣場強大的,有骨氣的人會輕易影響周圍的人和事所以骨是所有事物的精髓,是核心。這個動物往往比人更敏感,比如狗狗會因為人的內心感受而做出相應的行為。你發出的氣場會讓動物立馬判斷出你是主導者還是它是主導者,亦或者是主人還是獵物,從而表現出是溫馴還是興奮。

以上基本就是我個人對這段話的理解了。


hitman1

我看這個問答時,前面三位都是政治解說。2013年前我也是看書理解成政治思維。2013下半年忽一日大悟,虛心不就是你平時的心理活動安靜下來嗎?實腹不就是氣沉丹田嗎?弱志不就是心勁放下來嗎?強骨不就是強壯腎功能嗎?命功啊,腎主骨啊!

玄谷讀書到丙子年一變,理性思維自以為通達了,看了《孫子兵法》,對很多抽象概念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說了。轉年一想,理性思維那個層面可以理解世象,然世界本質本源要逆推。於是,從《孫子兵法》轉向《道德經》。 通讀《道德經》以後誦讀,達半年之久,對《道德經》的基本論述思路自以為理解了,也認為自己的文化思維的方向找對了找全面了。萬物陰陽順逆而已嘛。

《道德經》的整體思路是什麼呢?就是逆向求道,用求道的思維看天下事物,然後給出系列論述。所以,《道德經》開篇說: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也以觀其妙,常有欲也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無慾、常有欲是基本思維,我們平時的世俗追求,名利財色都是讓我們常有欲,這個常有欲的狀態引著我們思維向外奔馳。於是,有所謂聖智、仁義、巧利、學問,各種功業名目。但是,要求索世界本質本源,這種外求是越求越遠迷於萬象。就算思辨出一個抽象哲學理論如西方哲學體系,你又能確定它是真理嗎?不能。只有放下這一切外求,逆向求道,才能讓道體顯現,而不是你頭腦想出來。所以,後面老子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後來道教有言:順為人,逆成仙,只在此中顛倒顛。這說的都是類似的陰陽兩路的求索思路,各有其用。所以,你看《道德經》,否定式思維特別多,對世象社會價值基本不肯定,不是說都不對,但從求道角度說要損之又損。

但是,上面這兩句話,我長期受政治解說影響而不悟。直到2013重新看才在這一思路上完全貫通下來。那麼,你再去學一下修道功夫,靜坐、站樁之類,以及修道的日常修養,你就可以理論與實踐貫通一體了。而理解佛教《金剛經》大體一個思路。你用通常的理論思維,寫議論文的思維是理解不了這種書的。開始讀起來通篇重重否定會讓你頭痛。理順這個陰陽順逆就好了。人類文化都在這兩個思維裡。


玄谷真人

這幾句話出現在《道德經》第三章中,是老子“愚民”策略中的“愚民”之法的部分內容。

在這一章中,老子先提出“三不三使”策略,談為什麼要“愚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然後列舉聖人的“愚民”之法,談怎樣“愚民”: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最後得

出“愚民”大治的結論:“為無為,則無不治。”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意思是: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讓百姓的思想單純,讓百姓吃飽肚子;讓百姓的志向弱小,讓百姓的體質強健——始終讓百姓保持沒有智謀沒有慾望的狀態,使那有智謀的人不敢妄作。

“愚民”的思想源自老子——當然,身處統治階層又並非統治者的老子從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的樸素願望出發,提出了“愚民”的治國策略,也就是說,老子的愚民策略不是建立在欺壓人民基礎上,而是為了順應自然,使人民生活更安定。這種策略,恰恰又符合他推崇的“道”。 怎樣“愚民”?老子為統治者支招:一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不推崇讓人羨慕的比一般人強的榜樣(人或事物),使百姓平平淡淡,沒有什麼追逐效仿乃至攀比的;二是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百姓心無旁騖,沒有貴重的概念,不會產生什麼東西非常好,也要得到的想法,就不會去偷竊,當然就沒有盜賊產生了;三是不讓那些容易讓人產生非分之想的事物出現,使百姓保持沒有慾望,心不被迷亂。這三點歸結起來,就是讓百姓保持心無雜念。老子舉聖人治國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例子,不過是為前面的三點策略張目。“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是這個策略的目的,終結目的就是“天下太平”。在這裡,老子一方面提出“不尚賢”方針,一方面又極力推崇聖人。 在這裡就老子“不見可欲”的主張稍多談一點兒:不使能引起人們慾望的事物出現,確實可以減少人們的“心亂”,這不只對為政者有意義。比如,俗語說的“露白”,有些讓人眼紅的綁票搶劫,就是太張揚有錢造成的;比如,女人過分顯露的“性感”,確實容易讓人產生非分之想,進而造成他人的犯罪。即使定力比較好的人,在特別有機會時也有心動的時候,如果不造成這樣的機會,避免他人的心動,或許可以避免一場危機。

老子在提出“愚民”之法時拿聖人說事,似乎這就是真實出現過的例子。老子所說的聖人有沒有,不好考證,是堯還是舜,是商湯還是周文周武,好像都沒有達到老子所說的聖人標準。

老子基於當時華夏僅有的範圍提出了三點策略,他沒有料到、也不可能料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革,即使在華夏範圍,後代的發展也超出他的想象。“常使民無知無慾”是不可能的。偌大個世界,人類的智慧不可能停留在原始水平上。無智無慾,就會落後;而天下又不可能都保持無智無慾,別人有心智又有慾望,所以誰落後誰就處於劣勢,處於劣勢就會被弱肉強食。愚昧落後不是“處下”,不是“守柔”。

《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這裡的“無為”是通過“愚民”的方式,使智者“不敢弗為”(帛書本第三章)的“無為”。智者“不敢弗為”,統治者當然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無不治”。

再次強調,《道德經》是一篇具有普世價值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基於對實踐的總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認知,對實踐有指導價值,不是“修行”專著,“修行”之說是誤入宗教歧途的歪理邪說。《道德經》也不是“修煉”之書,不是中醫學理論,更不是教化人成仙的天書。


陳廣逵


看到網上很多將《道德經》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句話,美化得天花亂墜的文章,我表示出離的憤怒了!明明一句站在封建獨裁統治者立場說的一句話,怎麼就變成了對人民的大愛與聖人聖德的大道呢?

我們先看這句完整的話,“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從這句話的後面的“使民無知、無慾”,不就是愚民政策嗎?反倒被一些玄學之士搞的雲裡霧裡,什麼天人合一,大道至簡之類的。

其實哪有那麼複雜,按照老子在《道德經》中這一段的文意,其本意就是要將老百姓弄得無慾無求,便於統治者的管理。

老子的思想主張,就是“無為”而治,這裡的“無為”不是要老闆“無為”,而是讓被管理者沒有慾望,沒有追求,沒有競爭,沒有混亂,以便於自己的管理。

中國人確實是最難管的,這一點不可否認,這與中華文明的開化較早,民眾的智力發育較早有關。所以,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清朝的四庫全書,哪一個不是為了從文化上奴役人民的行為。

而最具智慧的古籍,我認為是中國的《周易》。周易才是最具思辨智慧的一本書,而這一本書流傳於世,往往被人為地賦予了一些玄學的色彩,而不被普通人所認知。因為統治者也明白,讓老百姓懂得太多的智慧,那也是對統治者不利的。

中國古代歷代的統治者能認識到這一點,西方的統治者亦不例外。

在倡導人人平等的歐洲文明裡,可以讓奴隸貿易進行長達400多年,如果不是形勢變化,發展到後來成本變高,這種交易不知道要進行到什麼時候。歐洲文明人為什麼不把先進的文明帶給他們?目的就是為了奴役他們、便於管理而已。


所以我認為,脫離了社會背景的解讀都是耍流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結合上下文,以及老子的思想主張,這句話,就是為愚民政策服務的,為那些皇帝老子服務的。


布穀視界

此句是道學上講的是如何修煉身心,使身體舒泰,以達強身健體的功效的。

虛其心實際上講的是如何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又有何妙用?老子說:“滌除玄鑑,能無疵乎?”(誰能夠物思皆拋,使心田這面“鏡子”纖塵不染?),老子又言“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誰能讓紛亂的思緒如濁水般慢慢澄清?澄:音deng,使慢慢變清),老子再則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達至虛空,於專一不雜、靜定之中守候,靜極而動,凝神內觀歸複本始的道,諸氣歸宗,復歸本始,本始的狀態就是靜定的道,覺知本始就是造化萬物的一元真宰,生命萬物皆發端於此。)

從以上老子之言不難看出,心若想明,只有虛空其心,只有虛空其心才能感而遂通,感而遂通才能稱為“靈”,也只有“靈”才能明心見性,人心除則天心見,凡心除見真心見。那麼明心見性有何妙用?心乃真性之寓所(真性亦稱“元神”),心以載性,性以統心。當人處於歸根覆命的靜定本始狀態,“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使“神”“炁”相依,化於無何有之鄉。方法則是勿忘勿助、不即不離、調息綿綿。那麼“凝神調息”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煉息歸神,煉氣化神”。

“實其腹”、“弱其志”是啥意思?養其氣也!如何養其氣,這自然與人的情志有關,人有喜怒哀樂憂各種表情,人之思慮耗其“神”;人的豐富表情則與肝脾有關,直接影響到養氣。肝主疏洩,脾主健運。我們常聽人說某人“脾氣很大”“氣大傷肝”,氣易躁動,如何駕馭?一是要收其心,還要儘量不要使自己動怒、煩躁等,這樣氣息就易平和均勻。我們通常說的“底氣足”、“精神頭好”,都源於人身體的氣足,而這個氣足又源於人體之腎。人體之“精”乃腎之所出,易生妄情,妄情氾濫,過度採伐,人則精神萎靡嗜睡,在體表則表現皮膚缺少光澤,所以要想精神頭好,必須抑制妄情,時刻返觀內守規中,久而久之,自然淫心邪念不起,此邪念淫心不起的之精,正如忘情水,方可攝取提至土釜(下丹田)溫養烹煉。長此以往,自然腹有實之感。這裡的“志”宜弱宜平和,不宜亢奮。

強其骨,一個人氣血充盈,自然骨強體健。這容易理解,我就不多做闡發了。


微妙玄通冰激凌

讀任何一篇文章或名著,若陷入於扣字眼的地步,基本上就是在扯淡了。全篇通讀下來你絕感覺不到道德經的有愚民之意。

但總有些貨色,讀到幾個詞或字就來引伸和歧義解讀。然後大作文章,來顯示他們的才華和與眾不同的見解。

這幾句的意思在全文的意境下的解讀應該是:虛其心,是使民眾的心胸虛懷,不被世俗言論所充斥,實其腹,要讓他們吃飽,弱其志,讓他們的慾望減弱,強其骨,強健他們的身體。

這幾句恰是體現老子的核心思想的關鍵地方,他認為民眾過多的被別人的言論所影響,失去了自我的判斷。從而就會形無腦的跟風和烏合之眾的暴行。

減弱人們對物質的慾望。只要能吃飽,身體健康即可。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所在的軌道上,彼此不需要有太多的干涉,和聯繫。即: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第三章的原文是: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一整段的理解起來並不麻煩:不要崇尚賢明,這樣就會使人去爭奪,不要貴重某些物品,這樣就會使人起貪慾為盜。不展現可以引起人的慾望東西。才能讓人心不亂。

後面的知與欲對應就是這樣的知,和欲。也對應後面的智者。

這和愚民好像根本扯不邊吧。

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太過去超前了和空曠了,其已經把世間給悟透了。區區五千字,隨便哪一句在任何時代都適用,從不會過時。

這我倒想起金庸在《俠客行》裡關於石破天破解石壁圖譜,並得知其根本不識字。龍島主輕輕嘆了口氣,說道:“原來這許許多多註釋文字,每一句都在故意導人誤入歧途。可是參研圖譜之人,又有那一個肯不去鑽研註解?”石破天奇道:“島主你說那許多字都是沒用的?”龍島主道:“非但無用,而且大大有害。倘若沒有這些註解,我二人的無數心血,又何至盡數虛耗,數十年苦苦思索,多少總該有些進益吧。”


源頭的風景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不敢。弗為也,則無不治。

首先,此章論述的時代背景是:百家爭鳴而天下亂,目的是找到使天下不亂的方法。亂的根源,老子認為是尚賢而老百姓思想亂了,貴難得之貨而老百姓慾望多了。



其次,作者給出的方法是聖人之治:虛其心,弱其志,實其腹,強其骨。虛其心就是除去老百姓心中亂七八糟的各類思想,弱其志為使老百姓追求不當目的的意志減弱。食其腹,強其骨,就是要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身心健康,不要餓著肚子打仗、打架。


再次,這不算是愚民政策,意在保護老百姓,使老百姓與政府雙贏,而不被壞人或者無意的壞人利用。孔子說:民不可使知之,可享之。與老子此章一個意思。

又,賢的意思是各逞其能,小智慧小聰明。老子提倡大智慧,所以反對。第二章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裡美與善都是說小智慧的。第八十一章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值得信賴的,說的是大智慧。那麼,老百姓在實惠和小智慧間選擇,老子覺得還是給他們實惠好。畢竟,實惠裡面有大智慧。


野也史記夫

《道德經》原文如下: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不敢。弗為也,則無不治。

大家眾所周知,《道德經》是道家的修行之書,是指導修行人明心見性、開悟覺醒的智慧之書,特別是前半部的“道”篇,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老子這是在推行什麼愚民政策,真是牛頭不對馬嘴了!

那我們首先要明白,這裡說的“聖人之治”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裡老子說的“聖人之治”,其實是說:

要修行成為一個聖賢,到底是需要怎麼樣調理我們的身體這個小世界、小宇宙的呢?

所以這句話實質上說的就是道家修行的方法!

那修行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虛其心”。虛什麼心?一切貪婪的心、狂妄的心、自私的心、索取的心……簡單地說,就是去除一切自私自我的私心雜念,把心中的慾望、愚昧、仇恨、貪婪……等等全部清理乾淨,從而恢復到清淨的狀態。

接下來“實其腹”,這裡實質指的是“氣沉丹田”。即道家的內丹修行訣竅。這裡我就不展開了,因為要展開的話實在太多了。

“弱其志”,就是減少你觀念中的種種偏見和執著,在佛家也稱“去我執”。

“強其骨”,道家認為“骨”很重要,所以道家發明了種種強身健體用的功法,也就是後來武術的原型,其實武術最開始的用途就是道家用於修行,讓自己的身體隨時保持在最優質的狀態,不斷提升自己的體魄,最終達到“脫胎換骨”。

所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是“性命雙修”!這四句話把道家的性功和命功完全包括了!

所以道家說: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道第一病。

只修命不修性,壽同天地一愚夫。


大道之光

當然不是真的,那些把《道德經》當成愚民政策的人,是根本就沒有理解《道德經》的本意。



要理解這幾句,就需要結合上文,不能純粹的靠這幾句。我們來看一下《道德經》的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四句,是承接前面三句而說的,並不是莫名其妙的就說了這麼兩句。

我們先不看原文,先看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自然的,尚賢,則民必爭;

貴難得之貨,則盜賊瘋起,小盜盜物,大盜竊國;

見可欲,則生奇欲,奇欲生,則民心必亂。

為什麼呢?因為這都是人道,人道積有,積物;而天道貴無,積虛。

人之道,以好積為德,以積物為得。自然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一旦君王以人道治之,則民爭,民為盜,民心亂,則天下亂。

以天道治之,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則民不爭,不為盜,民心不亂,則天下治。

回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四句再來看:

虛其心:虛其民尚賢好爭之心;

實其腹:民守其天真淳樸之心;

弱其志:弱其民強為人道之心;

強其骨:強其民篤守天道之心。

後面幾句也是一樣,都是強調絕人道,復天道。去人之偽學,奇欲,復天之真,正欲。

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治理天下,在於輔佐天道,充當天道的助手,因任萬物以自然。自然而然,不以人道之偽而滅天,則無不治。

與珍愛君一起,學習華夏文化,共同見證華夏崛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