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貢茶:貴州獨特的百年貢茶

據民國《開陽縣誌稿》等記載,開陽貢茶是清末在南貢茶基礎上形成的獨特貴州貢茶。

南貢茶是經乾隆皇帝賜名的貴州名茶,原產於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白沙坡一帶,自乾隆皇帝賜名南貢茶後主要集中在南貢河北岸交通便利的馬桑坪集散貿易,馬桑坪因此改名南貢場,成為乾嘉道鹹時期(1750-1860)開州著名的17個大集市之一,也是貴州歷史上罕見的因貢茶而形成的著名集市。

開陽貢茶:貴州獨特的百年貢茶

開陽梅仕奇墓

南貢茶及其貿易集市南貢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南貢和白沙坡同屬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南瀕南貢河,附近還有乾隆年間南貢茶鼻祖揚威將軍梅仕奇墓、許家橋和貢茶貿易古道兩千多米等茶馬古道遺存,是清代貴州茶馬貿易繁榮昌盛的歷史物證,也是南貢茶融入中國茶馬貿易的歷史見證。

其中,許家橋是1774年著名數學家、開州知州屈曾發設計並親撰碑序、當地富紳許潢捐資修建的著名石拱橋(殘存一拱),南貢河兩岸艱險崎嶇的羊腸小道因橋道建成變為通途,南貢茶通過許家橋進入大羊場(今龍崗鎮)順商道源源不斷運銷貴陽及全國各地,成為名揚全國的著名貢茶;南貢茶鼻祖梅仕奇墓保存完整,道光二十八年(1848)立有墓碑,碑文註明“貴州貴陽府開州管下弟裡南貢場居住”,已公佈為開陽縣文物保護單位。

開陽貢茶:貴州獨特的百年貢茶

許家橋殘存

南貢茶經過百餘年繁榮後因鹹同戰亂一蹶不振。1868年開陽戰亂平定後,有識之士李立鑑致力於恢復南貢茶,並自籌白銀數千兩成立了貴州省最早的茶葉公司——開陽繭茶公司,生產方、圓兩種餅茶,取名“開陽貢茶”,行銷貴州各縣,開陽貢茶製作技藝一直在南龍鄉白沙坡一帶傳承至今,有150年曆史,並把餅茶簡化為更容易製作和存放的散茶。

開陽貢茶創始人李立鑑,號香池,還是貴州辛亥革命領袖之一。早年經同鄉鍾昌祚介紹加入革命團體貴州自治學社社員並任開州分社社長,宣統二年(1909)當選開州城廂董事會總董,1911年9月13日派人勸說開州知州簡協中反正,開州成為貴州最早光復的州縣之一,不久改任新巡防北路先鋒隊分統。因勸黃澤霖先開公口導致貴州公口林立成為眾矢之的,但忠於革命,率領所部駐守黔靈山,在孤軍無援獨力難支的千鈞一髮之際,為保存革命力量解散所部,自己到貴陽天主教堂避難,竟死於教堂。李立鑑的革命生涯使開陽貢茶帶上了一抹紅色。

開陽貢茶與南龍陽戲關係密切,因為茶是陽戲供奉土主、川主、藥王三聖的主要供品之一。白沙坡陽戲幾乎與南貢茶同時形成於乾隆年間,白沙坡82歲的陽戲和貢茶傳承人李文淵保存的陽戲戲本中就有不少關於以茶供奉三聖的唱詞,如陽戲《運星》中就有唱詞:此茶不是非凡茶,茶是山中老木芽,士主(主人)將錢收買得,海水煨來敬菩薩。

南貢茶為當地灌木叢茶,長於熟土坎上,茶樹高約1-2米,葉片厚約0.5毫米,色澤青綠。沖泡後的貢茶茶色淡綠明亮,葉芽豎立,猶如雪後春筍,甚為美觀,茶水稍冷後呈葡萄紅色,入口清香味醇,回味悠長。同時,開陽貢茶含硒量為0.35微克,是人類吸收的最佳值,完全符合聯合國衛生組織的食品含硒量標準,不僅富有營養價值,而且具有保健養生作用。

開陽貢茶:貴州獨特的百年貢茶

開陽貢茶發祥地白沙坡百年古茶樹

南貢茶傳統制作技藝獨特,大致分為採茶、殺青、揉捻、乾燥和提香五個步驟。

採茶,開陽貢茶採茶遵循古代南方採茶傳統,以穀雨前所採最佳,稱雨前茶,其中農曆三月初採摘的稱為頭茶,極細的又稱毛尖,都是茶中上品;清明後摘第二茬,稱為上茶,此外還有秋茶即為下品,每年可摘三次。採茶的最佳時間為早上7、8點鐘,即日出後茶葉上的露水初幹之時。採茶時要一芽一葉地採摘,有蟲或殘破葉子不要,採摘時用手指輕捻,不能將茶梗折斷。

殺青,將採摘的嫩葉以清水洗淨濾幹,再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翻焙,每分鐘翻攪五、六次,焙到薰手時撈出,放入竹籠中緩慢變涼。殺青對茶葉品質起著關鍵的作用,是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型創造條件。

揉捻,趁著葉片微熱時,輕揉葉片使其卷轉成條,是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變輕並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便於沖泡。

乾燥,待茶葉餘熱散盡,再將鐵鍋洗淨翻焙茶葉,如此反覆四次;炒至三、四次時,每分鐘須翻攪十次,最終達到葉色均勻,形狀一致。再將茶葉放入竹籠中放在火上烘烤,竹籠上用布輕蓋,以便受火均勻,同時防止茶香溢散,待茶葉乾透即為貢茶成品。

提香,將乾燥後的茶葉回鍋,以文火翻焙,用手指一邊翻焙一邊輕捻,可增加貢茶的清香和回味,是李氏為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新增的工藝。其中,清水洗葉、反覆翻焙和竹籠烘烤都是獨具特色的製茶技藝。

開陽貢茶:貴州獨特的百年貢茶

開陽富硒茶(資料圖)

開陽貢茶是南貢茶技藝的繼承和發展,既保留了清代皇家品味,又適應消費需要照顧到大眾口味,是貴州雅俗共賞、民眾喜愛的傳統貢茶,為開陽縣南龍鄉傳統的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清末傳承至今已有150年曆史,系開陽縣乃至貴陽地區、貴州省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珍貴遺產,2013年被開陽縣政府列入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正在組織申報貴陽市及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白沙坡作為南貢茶和開陽貢茶的原產地和發祥地,已調查發現百年古茶樹20多棚,其中包括200多年的古茶樹數棚。近年來,南龍鄉以發展茶產業為主導,實施茶旅一體化戰略,白沙坡有150年曆史的開陽貢茶在新時代青春煥發,20多棚百年老茶樹加上新種植的200多畝新茶園,茶葉年總產值達80多萬元,成為助力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支柱性綠色環保產品。

來源/貴州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