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這種調料,被稱為中餐的祕密

點擊收聽

中式烹飪裡除了百味之首的鹽,重要性排在第二位的就要數醬油了。以至於坊間有戲言稱:一瓶醬油在手,無論手藝多差,都能去國外開中餐館,而且生意不會太差。醬油重要性的第二個佐證是全世界都能買到。畢竟,用的人多,買的人多,才會有市場,商家才會進貨。

這不,當筆者去希臘度假,在美麗浪漫的愛琴海聖托里尼島上逛超市,看見一瓶老抽的時候,驚得我都說不出來話了。

不過細想之下也合情理,哪裡沒有中國人?哪裡沒有中餐?在哪裡見到醬油都不奇怪啊。

醬油雖然常見,但是,一瓶有內涵的醬油,還真不是隨便就能買到的——那可絕不是拿鹽、味精和焦糖色素勾兌出來的東西。

醬油是中國人發明的。

據說,早在西周的時候,古人就知道把新鮮的肉弄碎髮酵,做成肉醬。元明時,出現了用大豆製成的醬汁。至清代,醬油的口味已經和我們今天吃到嘴裡的醬油的味道相差無幾了。

醬油走過了上千年的漫漫發酵路,才釀造出了極鮮的美味。

那麼,古人是如何釀造出一瓶有內涵、有深度的醬油的呢?

咱們可以一起翻看清代的《醒園錄》。這是清乾隆壬戌進士李化楠撰寫的一本飲食專著,其中記錄的美食製作方法較為詳盡,具體的操作步驟也很細緻,並且通俗易懂。想來,這位進士必定不是隻讀聖賢書的老夫子,而是樂於、勤於也善於動手的美食實踐者。

「小麦夜读」这种调料,被称为中餐的秘密

《醒園錄》中關於醬油的做法,是這樣記載的:

黑豆,先煮極爛,撈起,候略溫,加白麵拌勻,每豆一斗配面三斤,多不過五斤,攤開,有半十寸厚,上用布蓋密,不拘席草皆可,侯發黴生毛,至七天過,曬乾,天氣熱不過五六日,涼不過六七日為期,總以生毛多為妙,然不可使爛。

如遇好天氣,用冷茶湯拌溼再曬乾,用茶湯拌者,欲其味甘,不拘幾次,越多越好。每黃豆一斤,配鹽十四兩,水四斤,鹽同水煮滾,澄清去渾底,晾冷,將豆黃入鹽水內,泡曬至四十九日,如要香,可加香草、大茴、花椒、薑絲、芝麻各少許,撈出二貨豆渣,合鹽水再熬,酌量加水,每水一斤,加鹽三兩。

再撈出三貨豆渣,並再加鹽水再熬。去渣。然後將一二次之水,隨便合作一處拌勻,或再曬幾天,或用糠火薰滾皆可,其豆渣尚可作家常小菜用也。

這段文字記載的醬油做法是有些繁複——沒有半年的工夫,是釀造不出來的。

不過,這還只是尋常百姓家吃的普通粗製醬油。那麼,清代的精品醬油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去看看美食鑑賞專家袁枚食用的醬油吧。

袁枚所著《隨園食單》裡的菜餚,比起《醒園錄》,不管是所用食材,還是調料、烹飪方法都更具匠心。

袁枚將家裡用的醬油叫作秋油。無論是豬牛雞鴨魚蝦,還是筍芥菌芹韭瓜,做法中大抵都會出現秋油的身影,用之均有絕妙滋味。

仔細盤點,這秋油竟在書中出現了72次。

如,松菌單用秋油泡食,亦妙;用雞脯肉去皮,斬成薄片,秋油拌之,纖粉調之,雞蛋清拌;煮爛山藥,加秋油、酒、糖、入油煎之,以色紅為度;豬蹄加酒,加秋油,隔水蒸之,號為“神仙肉”;將整雞捶碎,秋油、酒煮之。料想秋油的滋味肯定神奇,不然不會如齊天大聖一般,衍生出如此多的變化來。

「小麦夜读」这种调料,被称为中餐的秘密

清代王士雄所著《隨息居飲食譜》曾提到過秋油的製法,“篘(chōu)(過濾)油則豆醬為宜,日曬三伏,晴則夜露,深秋第一篘者勝,名秋油,即母油。調和食物,葷素皆宜。

”夏曾傳在補充考訂袁枚著作的《隨園食單補證》中專門在“作料單”寫了醬油一條:“醬油,以秋日造者為勝,故曰秋油。其至佳者,須以小器置中,其自然原汁徐徐浸入。要非自制醬者不可得,市賣者,無此品也。大約以味厚而鮮為貴,北人尚白醬油終不能及。”因此,經過三伏高溫暴曬的豆醬產出的醬油中,最好的那批才配得上秋油之名。

醬油與鹽相比,最大的區別是:除了鹹還有鮮。一瓶有內涵的醬油,是通過自然發酵,歷經歲月沉澱才能得到鮮美之味。

大豆蛋白質在蛋白酶和肽酶作用下,經水解過程,生成小分子的肽,產生一定的鮮味;並在蛋白酶的作用下,繼續分解為18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與天冬氨酸能夠提供更為濃郁的鮮味,而酪氨酸氧化成棕色黑色素,令醬油變成了黑黑的。

釀造醬油必須嚴格控制溫度和時間,一旦菌群失控,就會前功盡棄。

古人釀造醬油一定要用臘月的水——“須臘月內,擇極涼日煮滾水,放天井空處冷透收存待夏。泡醬及油用此臘水最益人,又不生蛆蟲,且經久不壞。”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冬天的水極冷,不易滋生雜菌吧。如果用其他季節的水,所含雜菌太多,就會影響醬油的質量。

「小麦夜读」这种调料,被称为中餐的秘密

古人制作醬油,體現了一種沉重的儀式感。

醬油經長時間發酵,彷彿有靈性一樣,會呼吸,會生長,在太陽的暴曬和月亮的光影下,慢慢蛻變,不求速成,只求好味—一因為不亂添鮮味劑、焦糖色素,所以必須耐心等待豆子發酵、分解,把香味和鮮味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

一瓶老老實實因循古法釀造出的醬油,搖動醬油瓶,瓶壁馬上會掛有深深的醬色,久久不褪,瓶口的泡沬細緻而綿密:打開瓶子,豆香飽滿,香氣四溢,彷彿打開了一個魔瓶。

應用現代釀造技術,一樣可以得到有內涵的醬油——利用純粹培養的麴黴制曲,嚴格控制發酵的溫度、溼度和時間,通過科技手段抑制雜菌繁殖,在發酵過程中加入糖漿,有利於酵母等微生物發揮作用,能夠縮短大豆的分解時間,提高醬香味,讓我們能在更短的時間裡,吃到同樣鮮美的醬油。

不僅如此,有的廠家甚至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豐富了醬油的口味,比如:紅燒醬油、草菇醬油、海鮮醬油等等。

從古至今,有內涵的醬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釀造”,而非“勾兌”。

所以,我們在消費的時候,應認真閱讀產品瓶身的標籤,選擇“釀造醬油”購買。

那麼,除了“釀造”之外,還有其他指標能判斷醬油是否有內涵嗎?

當然是“鮮味”。醬油的鮮味,來自於大豆分解出來的遊離氨基酸。在醬油瓶的標籤上,有一個指標叫“氨基酸態氮”,這個指標越高,醬油的鮮味越濃,品級越高,內涵也更加豐富。

原題《一瓶醬油的內涵》,摘自《食品與健康》

何稚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