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已經燃燒50億年了,為何它怎麼也燒不完?

桃花依然在

太陽的燃燒,是核聚變反應,它與我們日常的煤炭燃燒是不同的。

太陽非常的龐大,相當於130萬個地球大小,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9%左右,約等於330000顆地球的質量。而它主要也是由氫元素組成的。氫元素目前約佔太陽質量的四分之三,剩下的是氦和少量的氧、碳等物質。

有關太陽的年齡,人們通過電腦模擬恆星核合成演化過程年得到年齡約為45.7億年。這與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45.67億年非常吻合。根據太陽光譜的測定,太陽屬於黃矮星,總壽命大約為一百億年,也就是說,它還有50億年左右的壽命。

太陽的主要能量來源是在核心處,直徑約是太陽直徑的四分之一。那裡一直持續地進行著核聚變活動,是將氫融合成氦的核反應,這也是太陽內部唯一能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場所,最終以陽光的形式釋放出熱能,每秒鐘釋放出相當於400萬噸氫的全部能量。

所以,太陽釋放出的能量從核心開始向外傳輸,在多次遊遍各層之後,才能以陽光或微粒的動能形式逃離太陽,這個過程據估計17000年到5000萬年之間。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太陽光,可能早在人類還沒有出現時,就已經誕生在太陽核心了。

在太陽內部,核融合過程,是兩個氫原子核對撞後,形成一個氦原子,並在此時放出能量。所以,太陽目前是在不斷地把氫變成氦的過程。

想想太陽那龐大的33萬顆地球質量,那裡有四分之三都是氫元素。要把這些氫全都變成氦,太陽再燃燒50億年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太陽也有熄滅的時候。50億年以後,太陽上的氫大部分都轉化成了氦,太陽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沒有了大量氫轉氦的聚變過程,它膨脹的力量抵不住中心的引力,於是就開始收縮。

這個收縮過程引發了少量的氫元素加速聚變過程,產生的熱量持續增加,傳導到太陽外層,太陽就象吹氣球一樣持續膨脹,由於表面遠離了核心,使得太陽表面溫度降低,這樣就形成了紅巨星。

紅巨星的半徑也許會是現在太陽的1億倍,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會變得更大,強大的太陽風更有可能把地球推出現在的軌道。就算地球此時能逃過一劫,上面已經不可能有什麼生命了,因為它的表面可能高達3000度以上。不過

地球最終的命運可能還是被紅巨星吞併,有可能被高溫蒸發得一乾二淨。

然而,變成紅巨星的太陽並沒有平靜下來,它的內部仍然發生著可怕的坍縮。當收縮到核心溫度達到1億度時,又引發了氦聚變過程,也就是氦聚變為碳的過程。氦的燃燒要把3個氦原子聚合成一個碳原子,於是又釋放出更高的熱能。

這樣,太陽的氦核心已經成了一顆小型的白矮星,熱失控的氦聚變迅速轉化成碳元素,同時發生巨大的脈動(氦閃耀),這顆衰老的恆星,就象一顆垂死的心臟,每隔一年左右就會脈動一次,這個過程大概要經歷百萬年之久,由於太陽的體積不夠大,所以,當太陽內核轉化成碳後,引力不足以激發碳變成鐵的聚變過程,於是就漸趨穩定。

隨著太陽核心的每一次脈動,大量的物質開始逃離太陽表面,形成星際塵埃,並隨著每一次強大的太陽風向宇宙中擴散。

太陽有可能因此寂滅,當外層物質漸漸消散後,有可能在一片行星狀星雲中,我們看到一顆閃爍的白矮星。也有可能在某一次劇烈的爆炸中,形成一片燦爛而美麗的星雲,這些尚無定論。

在外層被剝離後,太陽炙熱的核心——白矮星,它有可能與地球大小相當,並在數十億年中逐漸冷卻和黯淡,最終形成黑矮星,其內部很可能是鑽石。此時的太陽極其穩定,如果沒有其他的外力因素,這顆鑽石星球有可能維持長達500億年之久。

這就目前科學家們能給出的太陽的熄滅過程。由於一些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所以,也許並不完全正確。

有研究顯示,現在的太陽光度仍然在緩慢增加,表面的溫度仍然持續上升。如果增加10%,地球上將不會存在液態水。到那時,地球上的生物可能就已經滅絕了。

不過別擔心,這個過程可能會在10億年以後才發生,與咱們無關。


史海探奇


先說一下,太陽那不是在燃燒,而是核聚變反應,而且反應是發生在太陽的核心區,那裡壓力極高。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巨大的氣態星球,是太陽系的中心,佔據了太陽系中99.86%的質量。從太陽中心點至四分之一太陽半徑這裡成為熱核反應區,這裡集中了太陽質量的一半,但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強達2500億個大氣壓,太陽所發射能量的99%都產自這裡。由於發生核聚變,在熱核區將氫聚變成氦,並釋放出能量,就是我們看到的光和熱。

根據天文觀測,太陽是一顆黃矮星,正常壽命大致為100億年。根據目前的觀測數據,太陽的年齡大約45.7億歲,也就是說,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核心區的氫元素因熱核反應會耗盡,這時的核心區將發生坍縮,之後的太陽可能會成為一顆白矮星,那時的溫度也會慢慢下降,太陽將最終歸於死寂。


震長

從各種觀測數據來推斷,太陽已經燃燒了大約46億年。如果是像木頭或者煤炭那樣的燃燒,或者放射性衰變,太陽都不可能會支撐這麼久。直到愛因斯坦推導出了質能方程之後,愛丁頓基於此,首次提出了核聚變反應是太陽的能量來源,自此人們才知道為什麼太陽可以燃燒這麼久。

通過分析可知,太陽近四分之三是氫,近四分之一是氦。通過把氫原子核結合在一起形成氦原子核,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由於相同質量的物質發生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遠遠大於化學燃燒反應,所以只要消耗一小部分質量,核聚變反應就能產生相當高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麼氫彈會有如此強大的破壞力。由於太陽的質量很大,太陽在過去消耗掉的質量只佔總質量的0.03%,所以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還沒有熄滅。

雖然太陽已經燃燒了這麼久,但也不代表它燒不完。雖然氫元素遍佈整個太陽,但只有核心區域的氫才會被核聚變成氦,這是因為只有那裡的上千萬度高溫以及地球大氣壓上千億倍的高壓才能滿足核聚變反應的苛刻條件。當核心區域的核聚變燃料都被用完之後,太陽最終將會死去,但這個時間出現在遙遠的未來。據估計,太陽還能繼續燃燒五、六十億年的時間。等到太陽停止核聚變之後,殘餘下的太陽核心還能依靠餘溫發光發熱數十億年。

太陽在宇宙中是一顆普通的恆星,大部分恆星的質量比太陽小,但它們的燃燒時間要比太陽更長。而小部分恆星的質量比太陽大,它們的燃燒時間則要比太陽更短。


火星一號

首先科學家們憑什麼說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之久呢?

既然問這個問題,那麼我想你未必滿足於就聽到一個
“因為核聚變啊”這樣的回答

那就讓我們回到最初,科學家們是如何確定太陽究竟燃燒了多久的歷史的探索中來吧,來看看歷史上圍繞著太陽究竟已經燃燒了多久,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組隊 vs. 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組隊的大亂戰吧。讓我們穿梭時光回到兩百年前去吧。

第一個從科學角度思考地球年齡的人——博物學家郝頓

蘇格蘭博物學家赫頓是第一個從科學角度去思考地球到底已經存在了多長時間的人,此前人們大多是從神話故事的角度或者從宗教典籍上去思考地球和太陽已經存在了多久。他將他的觀察、思考和計算所得寫到《地球論》這本書中,於1785年出版,引起人們對地球和太陽年齡的科學上的興趣。

郝頓通過觀察地球上發生的一些自然過程現象,如高山的形成和侵蝕,河道的沖刷等等,並假設這些過程的發生的速度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這稱為

均變說假設,那麼要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各種鬼斧神工一般的地質現象,那地球的年齡起碼得數以百萬年計。而這個龐大的數字嚇到了他同時代的人,大家都以為他瘋了,但這本書最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的地質學家們假設海洋一開始全是淡水,那麼河流要使海洋含有現在這樣大約3%的含鹽量,大概需要10億年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推算也讓古生物學家們滿意,因為這時候進化論已經問世,當古生物學家們嘗試譜寫地球生命史的時候,他們也需要一個極其漫長的時間,才能讓進化有時間發生。而10億年,在那個時代看起來是足夠了。

能量守恆學說的大難題——太陽

自從物理學家們提出能量守恆定律之後,天上掛著的太陽,就立刻向能量守恆學說提出了挑戰,在估算過太陽每秒鐘釋放的能量之後,物理學家們馬上意識到他們遇到了大麻煩。因為,在地球上常見的化學能——比如燃燒——將根本無法支撐太陽的巨量能量釋放。

圖示:如果太陽是通過燃燒來釋放能量,那麼不管是什麼可燃物,太陽只能燃燒數千年,如果燃燒的是煤,那麼就只能燃燒兩千五百年。是的,太陽很大,其質量佔據太陽系總質量的99.9%左右,但它還是不經燒,因為它釋放的能量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們知道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相當於9億億噸TNT炸藥的化學能。那時候的物理學家在能量釋放的數量級上做出的估計,也同樣讓人驚駭。


但真的,兩千五百年實在太搞笑了,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都遠不止兩千五百年呢。


太陽通過收縮產能?物理學家正式和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們開戰

就在這樣的時候,能量守恆之父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提出一個假說,他認為如果太陽通過收縮來產生能量,那這個能量將會非常龐大,在組成太陽的物質向太陽的中心落下的時候,會釋放能量,就像天上掉下來的東西會釋放能量一個道理。這種能量照樣能轉變為光和熱。那時候,只知道太陽釋放光和熱呢。

圖示:當物質向中心墜落時,產生大量能量,太陽收縮產能示意圖


總之,腦洞大開的亥姆霍茲據此計算出,太陽只要縮小1/萬的半徑,就大概能提供約2000年的能量釋放。在此基礎上,英國物理學家W.湯姆孫(後來被稱為開爾文勳爵)做了許多計算,並據此推斷出地球的年齡不可能超過5000萬年。當然,他還考慮了地球的冷卻問題,甚至地質學家們的意見,在綜合權衡之後他認為固態地球存在的時間大約為5000萬年。但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很不滿意,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時間太短了,不夠用。


居里夫人來解圍:定義並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

在對立的雙方搞得勢同水火之時,一篇論文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注意,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鈾的奇特屬性,它不需要任何激發,就能源源不斷的釋放出看不見的射線,讓被黑紙包裹底片感光。而居里夫人則證明了這不是鈾的獨家屬性,而是許多元素的共性,這些元素就被居里夫人命名為放射性元素,而她還發現了兩種新元素,因此獲得兩次諾貝爾獎,一次物理學獎一次化學獎,而

放射性元素的發現,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愛因斯坦擴展能量守恆為質能守恆

當放射性元素衰變時會釋放能量,有些元素甚至能釋放大量能量,比如鈾235和鈈等。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據此造出了原子彈。但從理論上將放射性元素釋放能量的秘密解釋清楚的人,卻是愛因斯坦,雖然他最初提出質能守恆方程的時候,並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放射性元素。

當放射性元素髮生衰變時,它的質量會有所損失,這些損失的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就是為什麼放射性元素能源源不斷的釋放能量的根本原因,人們檢測了愛因斯坦的公式,詫異的發現這個依據狹義相對論推算出的公式居然是正確的,愛因斯坦也因此成為世界級大科學家。

解密原子——原子能時代到來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利用放射性元素研究原子結構,並指出開爾文勳爵的計算毫無意義,因為他壓根沒有考慮到放射性元素的產能問題。當時,大家爭論的焦點是,為何地球的地心還沒有冷卻下來,這被認為是地球的年齡不會太大的根本原因。


放射性元素不僅能給地球供熱,同時也是測定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年齡的最佳工具,題主所言的數十億年時間,就是根據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來進行測量得到的結果。同時,當我們揭開了原子的秘密之後,也為原子能的利用鋪平了道路,人們繼放射性衰變之後,發現了聚變,並提出宇宙中的元素都來自於氫在恆星中發生的核聚變反應。人們甚至在地球上證明了氫可以發生聚變轉變成氦同時釋放大量能量,這就是著名的氫彈。

太陽每秒鐘將420萬噸質量轉變為能量

現在人們終於知道太陽的能量主要來自核聚變,並計算出它每秒鐘損失420萬噸的質量(將氫轉變為氦),即有這麼多質量轉變成了能量,這個數字看起來挺大,但和太陽的總質量比就微不足道,即便太陽已經如此這般的釋放了數十億年的能量,也差不多隻佔太陽總質量的1/33000,現在太陽的能量問題已經不再是限制地球年齡的因素。

圖示:太陽是一個巨型氫氣球,在其核心存在的超高溫超高壓的環境中,質子氫彼此融合轉變為氦,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質量的損失,於是質量轉變為能量被釋放。

注意,並非所有的聚變或裂變都會發生質量損失。這張圖表示,鐵元素處於能量最低位置。這意味著鐵不管是聚變還是裂變都無法再釋放能量,反倒要吸收能量呢。


剩下的問題是地球或者整個太陽系的歷史有多長了?帕特森解決了這個問題,並發現了加鉛汽油對環境的巨大汙染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需要依賴一個可靠的時鐘,而這個時鐘同樣由放射性元素提供,對放射性元素的詳細研究,讓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現象,即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非常穩定,並且其衰變到只剩一半的時間是恆定不變的,這被稱為該元素的半衰期

要想知道太陽系的年齡,我們需要半衰期很長的放射性元素,如果半衰期太短,那它們早就被全部耗竭了,同時還要找到足夠古老的石頭。而地球上由於存在板塊運動、風雨侵蝕等,不可能還有最初形成地球的石頭了。我們必須依賴太陽系中存在的流星,這些流星是當初形成太陽系時沒有用完的材料。當它們落到地球上後,我們就把它們稱為隕石。通過研究隕石中各種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最終我們測量出地球或者太陽系的年齡為45.43億年(1%誤差)。

1956年,還是學生的克萊爾·卡梅倫·帕特森被導師指定完成地球年齡測定,他用一塊在惡魔谷找到的隕石進行了精細測定,由於隕石中鉛的含量對計算結果極其重要,因此他發現了空氣中的鉛已經多到會影響他的實驗測定了。而這些鉛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著,因為它們來自當時汽車燃油中加入的四乙基鉛。

到此,我們的故事就講完了。好累。


三思逍遙

1.有趣的問題,太陽之所以會發光光熱是因為內部時刻都進行著如下熱核反應:

p+p=d+(e+)+v ;d+p=He3+r;

總的反應式為為:

4p=He4+2(e+)+2v+24.7MeV;

其中p為氕核,也就是質子,d為氘核,兩個質子的氫核,v為中微子。

即四個質子經過聚變反應生成氦核,熱核反應就會消耗物質,每秒鐘有3.9×10^45個原子參與核反應。

2.太陽是一個由氫氣和氦氣星雲構成的“虛胖”的圓球,所以照這麼個反應方法,太陽內部的氕核肯定會消耗完的。

3.到底需要多久才能消耗完?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分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幾個時期,太陽的氫大約可以燃燒100億年,目前燃燒了大約45億年,可以說是正值壯年。

4.值得注意的是100億年不是太陽的聚變的壽命,因為即使氫聚變消耗殆盡,還有氦,碳,直到鐵。

5.當太陽中心的氫燃燒完以後,不足以向外釋放能量時,太陽開始向中心塌縮,依靠塌縮來繼續產熱,但是塌縮產生的熱量是巨大的,會導致太陽重新變大,膨脹。

6.膨脹後比現在的太陽還要大,變成一顆紅巨星,那時離太陽最近的三大行星,水星、金星、還有地球將全部被吞噬。也有可能太陽由於質量變輕對於地球等小弟控制減弱,地球更遠離太陽。


五月21號

太陽的確已經存在接近50億年了,但是並沒有燃燒,而是不停的進行核聚變反應!


由上圖可以,氫核聚變反應就是由氫同位素:即氘核和氚核進行核聚變反應生成氦核和中子並釋放大量能量的過程!太陽就是依靠這樣的過程,不停的向外釋放大量能量!




而據統計太陽上面的氫元素特別豐富,至少還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70億年!

因此,太陽還能向外釋放能量至少70億年!在不能進行核聚變反應以後,太陽體積可能擴大!甚至可能一直擴大到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最終太陽會坍塌而消失!


地震博士

恆星終有崩潰的一天,質量越大死亡發生的越快,而太陽在所有恆星中算比較小的,可以燃燒更長時間。

恆星釋放的能量是由於內部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質量越大的恆星,其表面物質受到的壓力越大,越容易發生核聚變,核聚變使氫、氦等聚變為含有更高質量的質子,

當恆星質量足夠大,內部聚變最終形成鐵,鐵再進行聚變就會吸收能量,導致恆星內部壓力不均衡

這個時候恆星就會崩塌,超新星爆發,瞬間釋放大量中子,鐵核得以俘獲中子,形成重元素的原子核。


太陽的質量在銀河系算是比較小的,內部核聚變反應相教於一些超大恆星要緩和的多,每秒因聚變消耗的質量420萬噸,相較於太陽的質量,這個數字可以說是十分微小的,再正常燃燒幾十億年也不成問題。那時候人類或者已經滅絕,或者已經遷往其它星系了。


來看世界呀

大自然,大天體,不行計算多少年,多少歲,在人類的思維中,太陽已存在46億年了還在燃燒,在宇宙中大天體只是短短几十年或許幾百年,好比人和蝴蝶一樣,蝴蝶只比活3天,人平均年齡可以活80年,蝴蝶知道人的壽命太長了。


手機用戶13769215143

太陽距離我們地球大約為1.5億千米,無時無刻都散發著光和熱,給我們地球帶來溫暖。已經不停的燃燒五十億年了。為什麼它一直燒都燒不玩呢?

其實太陽的燃燒與我們地球上的火焰燃燒不同,地球上的火焰是化學反應,而太陽的燃燒是核聚變。由於太陽引力非常龐大,使得中心不斷壓縮,內核的溫度將高達1500萬度,這樣就產生了核聚變,由四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的熱核反應。



核聚變中每秒400萬噸的物質將轉化為能量,產生的能量需要1000萬年才能到達表面,由於太陽質量過於龐大,這對於太陽來說幾乎是微乎其微。所以才能燒這麼久。

雖然太陽的質量佔據了太陽系百分九十九點八的質量,不過終有一天會燃燒殆盡的,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太陽還能燃燒50億年,在50億年後將進入老年時代,變成紅巨星膨脹到十分巨大,最終形成一顆安靜的白矮星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1.太陽上的核聚變。太陽上的核聚變是一種自可控核聚變。產生可控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我們的太陽就是靠核聚變反應來給太陽系帶來光和熱,其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另外還有巨大的壓力能使核聚變正常反應,達到“自可控”運行。


2.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6)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1.989×10^30 千克(一般取2.0×10^30 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3.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4.太陽是一顆黃矮,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於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