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挑衅者”是如何创造艺术的?

囍嘉楽

何谓艺术“挑衅者”?

我认为,就是那些艺术理念走在时代前沿,具有桀骜不驯的个性,火热的内心,天才般的艺术细胞,跟平常人思维不同,在绘画上从不人云亦云,具有强烈探索精神的艺术家。

他们的作品风格非常突出,大多是用炙热感情,或者说是用生命激情在画画的一类人。

埃贡·席勒作品

他们除过用绘画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外,还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表达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他们的绘画艺术加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着重表达一些跟人类本身息息相关,却又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比如说,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埃贡·席勒作品

这样的画家有梵高,但在梵高之后,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小城图尔恩的埃贡席勒,是一位比梵高更有个性更有表现力的画家。

这类画家由于在绘画上用情太深,以至于折损了寿命,梵高活了37岁,而埃贡席勒仅仅活了28岁就辞别人世。当然,他们活得时间不长,并不影响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埃贡·席勒作品

埃贡席勒的父亲是奥地利一名铁路工人,工资微薄,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小学期间,埃贡席勒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兴趣,经常在课本上信手涂鸦。为了不打击他对绘画的热爱,父母省吃俭用,于1906年把他送到维也纳艺术学院,接受正式的艺术教育。

埃贡席勒天生就是一个心思细腻而敏感的人。他上学期间,正是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绘画风格处于萌芽状态的时期。

埃贡·席勒自画像

抽象主义依靠哲学思维,喜欢在绘画中制造一些形式上的悬念,而表现主义更直接,则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呈现,是用绘画为情感服务的载体。

埃贡席勒敏感地抓住这些绘画流派的理念,依靠触类旁通,把它们进一步深化。同时,他又认真研究了哲学大师尼采的生存哲学,跟本国哲学巨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这些哲学思想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无穷动力。

埃贡·席勒作品

因此,他用带有装饰性的画法,粗犷生猛的线条,密集的小色块组合,夸张的造型,为艺术界带来了全新的绘画语言,旨在表现生活和生命的不易,成为当时画坛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

埃贡席勒的这种绘画风格,最终引起了绘画理念的转变,他去世后,表现主义逐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埃贡席勒为表现主义风格加了一把火,让其熊熊燃烧起来了。


鸿鹄迎罡

艺术“挑衅”的画家有许多,简单理解为脱离了现实客观的绘画作品都是对艺术的“挑衅”。他们大多都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因为厌烦了千律一篇的绘画风格,所以要创新。

每个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创作理念也不同,这就使得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会有不同内容的呈现。

对艺术挑衅的画家很多,这里就说三位,分别是安格尔、鲁本斯和达利。安格尔的作品形不准,却他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大师

。从他的作品得知,安格尔非常痴迷热情于女性裸体,他对女色的嗜好非常专一。他在追求女色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尽头,也由此得知,安格尔的智商还停留在动物世界层面。

其中鲁本斯就是对艺术“挑衅”的画家,只要画中有大屁股女人,那就是鲁本斯。鲁本斯的作品不招人待见,他的画作里的女性丰满壮实,有很强的肉感,养尊处优的认为鲁本斯是在丑化女性。


达利,艺术节的失常者。凡是看过达利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人,都能明白他的精神病世界里的繁华和夸张 ,作品简直是变态,不符合客观。 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以妄为常的人就是精神病,不正常的人。要是难以理解,你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一番就深得他们的精髓了。


崇儒

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艺术的挑衅者”一般两种情况。

一种是赶不上传统,自发的走自己的路,与传统渐行渐远,一路高扬个性大旗。


这一路的艺术家,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而且艺术特色突出,不为世所包容。

为了张扬自己的艺术,他们会给自己一个主张,高举一面旗帜。

但是,也有没有什么理论,只是用作品倾诉自己的内心而已。


比如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自己并没有什么艺术主张,只是评论家称他为“立体派画家”,而他自己一直说:我只是一个探索者。

明代大写意画家徐渭,也没有什么艺术主张,仅仅是用自己的作品完成一种倾诉和表达而已。


但是董其昌有艺术主张,宣扬“南宗”贬低“北宗”,不过,董其昌也没有在绘画史上留下艺术创新,也没有挑衅传统。

还有一种画家,属于传统画家,他们也没有具体的什么“开宗立派”创作新法。但是,他们深入传统,又能够在传统的绘画风格里面画出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境界,这也是艺术的“挑衅”性精神。


例如八大山人、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就是这样的画家。

所以,艺术家不管用什么方式创作和学习,不管是进入传统还是与传统大不相同,只要有足够的美学价值,就是艺术的成功。

最忌讳的就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老样子。

当然,也不是花样翻新就是挑衅传统。

艺术需要的是真正的创新精神和深刻的情感内容。如果只是一些空洞的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挑衅”,那是没有艺术的力量的。


例如梵高短短的一生却把自己的希望、挣扎、痛苦的精神,在自己的画笔和色彩之间倾诉的绚烂多姿,看了他的作品,你就会被他痛苦的挣扎深深打动。

不过,为了“挑衅”而挑衅,也是不可取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成功的路径和方式,只有永远忠于自己的心底诉求,艺术才会属于创造,因为,世界上最独特就是你自己。没有自己就没有艺术。


千千千里马



应该承认,大凡敢于向艺术“挑衅”的画家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首先,打铁先得自身硬。他们大都在艺术上造诣颇深,甚至身怀绝技“绝活”,有向所谓传统艺术“挑衅”的“资本”和底气。

二,艺术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理念绘画风格和审美意识,他们通过作品宣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三,向艺术“挑衅”的艺术家大都富有个性,不随波逐流,也不附庸风雅,甚至还有一些“叛逆”。

四,艺术家不仅画技高超,而且胆识过人。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德国绘画艺术大师鲁本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鲁本斯之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乔尔乔内、提香等众多大家早已把古典写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绘画推向高峰并形成权威。鲁本斯在学习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他笔下的许多画作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虽然跟过去的同类经典作品大相“违和”,但却让人耳目一新。如他创作的以女性为主体的人体艺术一改过去人们常见的“婀婀纤巧柔美”的形象,大都是人高马大,膀阔腰圆,臀厚腿粗,甚至称得上“彪悍”。让人初看很不习惯,但却是更生动、更逼真、更大气、更耐看、更有整体感。也因此产生了更具感染力更震撼的艺术效果。

鲁本斯《三美神》

鲁本斯《西班牙浴女》

拉斐尔《三美神》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在创作上也是独树一帜。他笔下的人体艺术绘画与众不同,色彩艳丽,大胆夸张。其代表作《侧卧的裸女》在世界绘画界颇有影响。2015年在美国纽约佳士德拍卖行拍出1.74亿美元(人民币10.8亿元)并当场被人买下。

德拉克罗瓦《侧卧的裸女》

和马蒂斯、毕加索齐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画家”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大师达利,更是将西方古典主义写实技巧、印象派对光和色彩的关系处理技术和抽象派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创作了大量给人以“新奇的不可思议的感受、智慧的思考和美的享受”的作品,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境界。




谁怜一灯影

“挑衅者”即为制造事端者,蓄意引发争论与打斗。艺术的“挑衅者”也是艺术先锋对传统的保守派发出的挑战,艺术的“挑衅者”就是创造者创新者,在传统的基础上将艺术的技艺、思想、精神美学上诠释出自己的观点和美学思想。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法国画家弗拉曼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是有点绘画天才,我可能是个坏蛋,也许会因为放炸弹而被判刑。我努力把这种冲动升华为艺术,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用我与生俱来的破坏本能,去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感性的世界”。艺术的创造创新并不是胡编乱造,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意想,而是在传统经典的艺术基础上,创造全新的艺术理念,全新的艺术审美思想。



自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体美学为核心艺术价值观的西方艺术,在音乐、诗歌、绘画、雕塑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创作出了许多伟大而又优秀的艺术杰作。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印象派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希斯莱、德加、塞尚等,对于新古典主义的保守派们来说,这些年轻人就是实实在在的“挑衅者”,一些作家和文章都以嘲讽的口吻称他们为“印象”派。这就是传统保守派以轻视的眼光接受新艺术文化―印象派的挑战,这就是新旧艺术文化之间的对决。新思想、新的色彩视觉,新构成、新的绘画艺术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艺术派别的年轻艺术家们就像手持尖矛利斧的斗士,破开了保守派的艺术阵营。诚然,传统经典的艺术文化,依然要去传承下去,在创新的过程中,经典的传统艺术依然是坚实的根基。艺术家即是艺术新势力的“挑衅者”,又是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者。


静坐竹林看雨听风

挑衅,是寻衅滋事,故意引起争斗的意思,有不怀好意的味道。即某人对现存的艺术现实进行不怀好意的寻衅滋事,引起争斗,破坏现状的行为成为艺术挑衅。对吗?不然就是挑衅这个词用得不太准确。按照挑衅的本意理解,挑衅者可能因为总总原因对艺术现实的某些现象不满,不找自己的原因,而归因于现实的某些因素,于是就想破坏这个现存的艺术生态,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获得一种畸形的快感。他可能采用的手段是,恶意攻击某些人、机构和规则,把现在人们公认的艺术原则或规则踩在脚下。也可能是创作另类作品,否定现存的艺术原则、规则或审美标准。如果是善意的,只是想在艺术上有所突破,那就不叫艺术挑衅,叫艺术创新。就如网友们所说的那些做法。但愿我们的艺术家不是挑衅艺术而是大胆创新,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创新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不要被反社会行为人所利用。


mulin30311368

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必须要挑衅呢,稍微谙熟艺术史的都会发现这是属于艺术不变之铁律。

昏鸦总是强调继承最好的方式就是批判,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如此。一旦连批判与挑衅的价值和意义都没有了,那只能好好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申请上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挂个牌牌以供众人瞻仰。昏鸦认为这恰恰中了保守主义的圈套,活水成了死水,伟大的艺术形式玩成了“老手艺”,何其悲也!

艺术不需要权威和主流,艺术生命是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中长成了参天大树。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如浪潮般的前浪推后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为了继承而继承必将成为抱残守缺的旁门末技。



反观我们在文化艺术上一直以来都对技艺类的所谓传统继承怀有深深的偏爱,殊不知口号喊的太多难免陷于“照猫画虎”的不伦不类。

学生在艺术思想甚至于风格语言上挑衅老师天经地义!艺术上没有逆向思维和叛逆精神还学什么艺术?反之老师教不出不落窠臼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岂不等同于庸师?艺术的核心就是创造力。

艺术激情正是来自于这种挑衅精神,那才是艺术骨子里带着的精神。能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的全部都是真正的挑衅者。



这样挑衅的例子昏鸦在其他小文中介绍的太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反叛和挑衅,细察下来国学大师反而层出不穷。

昏鸦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反叛和“挑衅”往往正是对传统爱之深切的表现,网上现在有很多扯大旗拉虎皮的号称回归传统精神的鼓吹者往往对传统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这是极其有意思的现象。

当然挑衅绝不能成为恶搞式地胡闹,那么再别具一格地创新也就失去存在意义了,艺术的迷人之处即在于此,看似无序却又法度井然。


疾飞昏鸦

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及书法绘画等…话题很大。

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就回答其中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了。

就说中国画吧,谈一点我从小留在脑海里的记忆。这是那个时代的名家们关照我(青少年期)必须记住的大道之说!

今天就公布与众:

①关于创新(本题叫挑衅),老一辈的老师们称之为“水到渠成”。涉及了综合素养中的各种玩与感悟!(中国文化的精华都与玩相关)

②潘天寿.陆俨少二位老师(陆指点过我)的画尽管好,而且突破了传统风格。但绝不许我学,说是因为易使人走火入魔! 随着我的成长与各种见识的认知,彻底明白了众名师的道理。(其中原因高手自知,不解释)

③在日本的留学生涯,我作为老师她一辈子的唯一学生,是她彻底的解放了我的内心世界…我不但懂得了自己,而且我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干了(画)。

这一切,就这么自然的发生并进行着…目前还在自我进行中…

我就用自己30岁(1990年)前后的作品,向众艺术爱好者汇报了…




最后一张作品为《雨晴》,被推荐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过。当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用毛笔也能画出…年轻气盛时…

现在想来,多么的无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