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痰下行法”,治癒咳嗽有方法

她說,剛開始孩子只是感冒、咳嗽,自己到藥房裡買了些治感冒、咳嗽的藥。孩子吃了幾天,好了很多,她就沒有太在意了。後來有類似的症狀了,她就給孩子吃點藥,等孩子好點了,就沒有再讓她吃了。

“引痰下行法”,治癒咳嗽有方法

入冬後,天氣一涼,孩子“舊”的感冒還沒好,又染上了新感冒,這麼一折騰,前後都快一個月了。最近,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躺不下,一躺下就咳嗽厲害,有痰也咳不出來,孩子每次咳嗽的時候,都憋得難受,等到好不容易睡著了,反倒打起了呼嚕。原來只聽說過大人睡覺打呼嚕的,從沒有聽過孩子睡覺時也會這樣,那聲音就像是拉鋸,一來一回,一應一合,一晚上還會咳醒好幾次,炎症下去了,可還是喘個不停。

我看了看孩子,就讓她回家後試著給孩子用點外敷的藥:取炸油條用的白礬10克左右,研成粉,加入少量的麵粉,用陳醋把它們和成兩個小餅,貼在孩子的腳心,用紗布包一宿。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琪琪媽媽來我家串門,說孩子剛用了兩次,晚上睡覺就安穩了,她再也,沒聽到拉鋸似的聲音了,痰也少了很多。昨天晚上,她又給孩子包了一宿,也沒有讓她吃藥,孩子的哮喘竟然好了。

哮喘是孩子很容易得的病。哮就是形容呼吸的聲音比較響。像在吹笛子或者拉鋸;喘就是氣不夠用,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哮喘患者就像剛跑了幾百米回來,氣急而短。中醫講,哮必兼喘,有哮就有喘,所以它把二者合在一起作為病名。

這種外敷腳心的方法,叫做”引痰下行法“,它能使痰下行,通過腎經這條管道把痰排出去。咳嗽的時間長了,痰就變得黏稠了,不容易排出。而這個方法就像是牽牛,牛牽著不走時就打它的後腿,”另謀出路“。

湧泉穴是腎經的要穴,而白礬是一種排毒祛痰的藥,不管有形的痰、無形的痰,它都能祛。把白礬貼敷在腎經的湧泉穴上,更能促進痰毒排出。講到這的時候,琪琪的媽媽突然說道:”只貼了一天,孩子的小便就不黃了,原來痰毒排出來了。“

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會觸動身體內的伏痰。琪琪家的情況就是這樣:去琪琪家串門時發現,她們家吃早點是,兩個大人喝粥、吃鹹菜,孩子也跟著吃。其實,這是不對的。大人吃鹹菜覺得口快,孩子就不一樣,鹹菜最易入腎生痰。不單是鹹菜,那些醃製的食品對孩子來說,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告訴琪琪的媽媽,吃早點的時候,不要再圖省事吃鹹菜,而要做點涼拌菜,像菠菜、芹菜、胡蘿蔔這樣的小涼菜。孩子吃了不僅能補充營養,還不會生痰。

再比如說,房子剛裝修完,裡面氣味難聞,您就不要著急搬家,開窗通風一段時間後再搬進去不遲。

您只有內因、外因都為孩子考慮到了,才能徹底切斷哮喘的病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