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需要一些儀式感

孩子成長需要一些儀式感

我是個挺需要儀式感的人,就像在我的第一個母親節,孩子感冒的情況下,我還是和老公一起出去吃了個很高端的日本料理。我老公更是個對儀式感有要求的人,在520那天,出差在外的他,除了發了個520的紅包,更重要的是,還挑在下午13:14分,給我發了個1314的紅包,這樣在我點開紅包的時候,就能看到屏幕上有兩個1314。

很多時候,就是這種小小的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我在每個老公不出差的週末,都要精挑細選為全家人做一桌子菜,然後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大家聊著家常圍在桌子旁吃一頓飯。

孩子成長需要一些儀式感

在加班復加班的日子裡,在房子車子孩子的壓力下,生活已經很無趣,為什麼不在特殊的日子裡增加一些儀式感,讓生活多點色彩呢。

有了那些儀式感,你會感到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你會在那天到來之前的很久,就充滿期待,也讓那些毫無漣漪的日子有了些色彩。

儀式感不需要鋪張浪費,不需要大動干戈,就是多一些鄭重其事,多一些特別在意。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做一些看似無趣、可有可無的事情。不管別人的態度如何,一本正經認認真真甚至有些傲嬌地把小事情做好,你自然就能真真切切地體驗出生活的樂趣。

孩子成長需要一些儀式感

我在平日是個挺不修邊幅的人,尤其在老公出差的日子裡,更是怎麼舒服怎麼穿。但每次和老公一起出門,我都會特別的打扮一番,可能只是多塗個口紅,也可能只是換了雙鞋。老公的理論也是這樣,我們白天大部分時間其實都不在一起,能夠一起出去的時候,為什麼不為“悅已者”好好“容”一下呢?

生活本來就擺在那裡,有多少財富,住多大房子,開什麼車子,用什麼化妝品,都只是生活的表象,生活真正的樣子,還是取決於你的心態。我們會在婚禮上牽手的那一刻,畢業典禮上拿到證書的那一刻熱淚盈眶,就是因為儀式感喚醒了我們的內心情感。我們知道這是一段過去的結束,一段未來的開始。

我們當然知道第二天早晨醒來,還是要去趕一直寫不完的稿子,月底還要為了房租房貸發愁,寶寶不好好吃飯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但有了那一刻的溫情和感動,我們讓生活變得不只是生存,還有了些味道。

孩子成長需要一些儀式感

其實對於孩子我們需要更多的儀式感,因為陪她的時間太少,如果難以給予量上的保證,為什麼不提高質量呢。所以我給自己規定了一些小小的儀式:比如,每天早晨醒來,她睜開第一眼就對她微笑;每次上班前,都要和她說再見,讓她明確知道媽媽晚上才能回來;每個週末,都要帶她外出一個半天,讓她知道媽媽每週是可以好好陪她一次的。

對於1歲生日,我很早就開始準備,也有同事表示不解,1歲孩子能知道什麼呀?學心理學的同學,也從理論的角度幫我分析,1歲孩子能接收的信息有限,你需要傳達的內容還是挺社會化的,她到底能領會多少,你不要抱太高期望。

我當然知道我準備的禮物,她可能看一眼就沒了興趣,或者和平時一樣,半小時新鮮感一過就丟了開去。而我精心製作的蛋糕,她一嘴也吃不上,細心裝飾的屋子,她也沒什麼感覺。但我相信這些一定能讓她意識到這天的不同。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大人們來說,我們能通過這些儀式表達甚至補償我們的愛,讓寶寶的成長更多了一些值得被反覆憶起的時刻。

孩子成長需要一些儀式感

以後她的每個生日、上學的第一天、畢業的日子,甚至第一次告訴我她交了男朋友的時刻,我都要給予她這種強烈的儀式感,讓她對自己足夠尊重,讓她知道生活固然是平平淡淡,但總有些時刻讓人心生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