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14家新三板公司轉做市:最高的漲92% 最慘的跌72%

2018年,新三板公司對於做市交易的熱情幾乎跌到谷底,反之,做市轉集合競價的公司卻是一波接一波。不過,即使在這樣糟糕的環境下,截至5月29日,年內依舊有14家公司變更為做市轉讓。

14家公司逆勢轉做市

做市制度推出的這幾年,從最初受新三板企業追捧,到近期大批企業退出,逐步跌到冰點。

數據顯示,2015年底,採用做市轉讓的新三板公司有1115家,佔全部新三板公司的22%;2016年底,做市公司增加為1654家,佔整體的比例下降至16%;2017年底,做市企業下滑至1343家,佔比也隨之下滑至11.5%;2018年至今,做市企業繼續流失,截止目前數量為1279家,佔比11.3%。

同時,做市商同樣也在大批退出,數據顯示,5月17日,東吳證券一次性退出為15家做市公司提供做市。

究其原因,可能是新三板市場行情低迷,部分做市股的交易形成的“公允價格”嚴重被低估;對於擬IPO新三板公司而言,股東人數超200人和“三類股東”問題都會影響公司的IPO進程。受這些因素影響,導致新三板公司選擇退出做市。

據論壇君統計,各年度轉做市的新三板公司數量從2015年的935家,下滑到2016年的548家,再到2017年的129家,而2018年至今僅有14家新三板公司成功做市,還不及前幾年的一個零頭。反之,年內約40家新三板公司放棄了做市轉讓的交易方式。可以說,掛牌公司從做市轉讓向協議轉讓迴歸,已經成為目前新三板市場的大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市交易被“拋棄”的大環境下,年內14家新三板公司逆流而上,將轉讓方式從協議變為做市。

能直面風險的勇士必有其過人之處。從市值上看,這些公司中市值超過10億元的有天士營銷、第一物業、傳神語聯、武侯高新和合全藥業,其中武侯高新市值90.9億元,合全藥業市值更是高達197.5億元。

從業績角度看,有6家新三板公司去年的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超過3000萬元,僅高光世紀一家去年虧損2969萬元。

合全藥業是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公司於2018年1月24日起變更為做市轉讓,首次做市即有15家做市商參與。這在做市商紛紛“出逃”的趨勢下,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

合全藥業是“獨角獸第一股”藥明康德的子公司,主要為國際主流醫藥企業提供創新藥研發生產外包服務。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1.87億元,淨利潤為4.95億元。

寧波公運於今年2月9日轉為做市轉讓,這是公司掛牌以來第二次轉為做市轉讓。公告顯示,該公司於2016年4月27日由協議轉為做市,一年多後,2017年8月28日,公司退出做市。

二級市場表現良好

靠著優質的業績和做市商的支持,從做市之後的表現看,這14家公司也的確沒有讓人失望。

統計顯示,14家公司做市後出現上漲的有10家,5家公司漲幅超過30%,漲幅最大的是華光源海,為92%。兩家出現下跌的公司是健佰氏和天士營銷,跌幅為72%和3.89%,合全藥業自做市以來的區間漲跌幅為-0.18%,股價基本穩定。

不過,也有公司轉做市後基本沒有流動性,處於尷尬的局面。精華股份僅在做市首日成交了一筆,成交金額為1.5萬元,至今未有新的交易記錄。

由於二級市場表現好,部分公司的定增股東在此輪上漲中獲益。

據論壇君統計,14家企業中有12家曾完成過增發,12家完成增發的企業中,有11家目前的收盤價已經高於最新一輪定增價。這意味著,92%的公司上一輪定增的股東已經浮盈。

年内14家新三板公司转做市:最高的涨92% 最惨的跌72%

當然,也不是所有公司都這麼順風順水。

擁有6家做市商的創新層企業健佰氏,在做市首日暴跌53%,截至5月29日,公司股票已下跌72%。健佰氏最新收盤價為4.47元/股,低於上一輪定增價。公司在2017年3月向銳進資產和大成創新資管計劃發行251萬股,定增價格為10元/股。相比定增價,已經下跌了55%。

值得一提的是,這14家公司中,帝傑曼已經進入上市輔導程序,但2017年淨利潤1517萬元,在3000萬元淨利潤門檻之下。看來公司的上市之路,也很難在短期內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