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寧降曹操,為何厭惡劉備?“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東漢末年風起雲湧,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有能者居之,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利用八年時間逐漸掃平了北方的勢力,從此雄踞中原而俯瞰天下,奈何天不遂人願,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天下局勢瞬間逆轉,從此東吳和劉備集團天下聞名。

張魯寧降曹操,為何厭惡劉備?“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而要說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就有必要說一下當時的背景。在公元211年益州劉璋聽說曹操要進攻漢中,討伐張魯,而漢中和益州近在咫尺,正所謂唇亡齒寒,所以劉璋就請劉備前來助戰去討伐張魯,沒曾想進駐葭萌之後,張松的哥哥告密劉璋其圖謀,為此劉璋大怒,封鎖所有關隘道路,劉備氣極,調轉槍頭,公元212年益州之戰就拉開了帷幕。劉備和劉璋打得如火如荼,而在公元215年,曹操率10萬大軍征討漢中,張魯不敵,陽平關被破,張魯也只能敗走巴中,而此時其身旁的部下就說了,大意是:如今之際,要麼投降曹操,要麼歸降劉備,而張魯聽後就說出了今天我們的主題“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話。

實在是有些莫名其妙了,劉備攻取的可是其往日大敵劉璋,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備這可是幫了張魯的大忙,而反看曹操主動攻伐張魯,打得他丟盔棄甲,可謂是大仇,可為什麼出現如此不符合常理的一幕呢?

張魯寧降曹操,為何厭惡劉備?“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說到這個,又不得不提一下張魯的另外一個身份了。他除了是東漢末年的軍閥,還是天師道教祖張陵的孫子,也就是說他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只要繳納五斗米就能夠成為五斗米道的信徒,漢中就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特色政權,而早年張魯是跟隨劉璋的父親劉焉的,在蜀中起家,因此在益州巴蜀之地有著不少的五斗米道的信眾,後來他駐守漢中,大量信徒也紮根於漢中。可是在劉備佔據益州之後,對五斗米道多方打壓,所以張魯對劉備是深惡痛絕的,而反觀曹操就不一樣的,他對五斗米教並沒有天然的仇視心理,也沒有打壓。漢中張魯的歸屬,劉備和曹操都派人和其有接觸,張魯肯定是權衡之下,選擇了曹操,政治家都是根據自身利益來最終抉擇的,這一點從後來發展的事態就看得出來,張魯的選擇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

張魯寧降曹操,為何厭惡劉備?“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投降之後,五斗米道被遷往洛陽、長安等地,客觀是擴大了五斗米教的影響力,這表明了曹操對五斗米教的極大歡迎和寬容的態度,這很符合張魯的利益,其實曹操也需要五斗米教的助拳,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來對付東漢政權的衛道士們,畢竟曹操想要改朝換代,就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在曹丕篡漢建魏之際,五斗米道也的確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可見曹操的先見之明,以及雙贏的智慧!

這是張魯要投降曹操的主要原因,而這句話筆者認為還有著以下的其它因素。

第一,張魯和劉璋是敵人,摩擦不斷,當劉璋請劉備幫忙時,可劉備轉眼間就翻臉不認人,圖謀益州千里沃野,這種乘人之危的行徑為張魯所深深不恥。

張魯寧降曹操,為何厭惡劉備?“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第二,在益州之戰中,劉備圍攻成都且久攻不下,而恰巧此時,他聽說了馬超在漢中張魯賬下鬱郁不得志,備受嫉妒和排擠,為此劉備就派人去勸說,而馬超也就投降了劉備,這等於就是在挖張魯的牆角啊,而且是明目張膽的不給張魯面子,堂堂漢中的統治者能受得了這個氣。

第三,曹操來襲取漢中,代表的是朝廷的勢力,迎風飄揚的是東漢旗幟,雄踞中原,正統地位,而劉備偏居一隅,頂多算是一個諸侯政權,在大義面前就失去了先手,名不正言不順,不服人心。

第四,曹操雄踞北方,兵強馬壯,一人獨佔天下大半以上,而江南半壁,勢力割據,劉備地狹人少,以綜合實力來看被曹操吞併也只是遲早之事,不如直接就投降曹操,一勞永逸。

張魯寧降曹操,為何厭惡劉備?“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綜上所述,就是為什麼張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解釋,不知各位看官是如何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