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中,为什么“呆若木鸡”被认为是斗鸡的最高境界?

邵金明

呆若木鸡的本意是形容一个人突然呆住发愣,有点傻的意思。但是,在庄子思想中,这又是一种大巧若拙、抱朴守拙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有点像即使我不去争斗不去抢夺,也同样有我的世界,我也同样能够散发光芒取得胜利。

我们都知道在斗鸡场合中,两只鸡互相争斗互不相让,台上的鸡竞争激烈,台下的观众也看得激动万分、热血沸腾。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说齐宣王业余爱好斗鸡,便叫一个大臣专门训练斗鸡。某一日,齐宣王心血来潮突然想斗鸡,便问大臣鸡是否已经训练好了,是否可以做好战斗的准备。大臣淡然的告诉齐宣王还得再等等。又过了一段时间,当齐宣王问大臣时,大臣依然说还差一点,还不够呆。齐宣王看这只鸡气势汹汹的样子完全可以上场,但是大臣说还欠缺火候。

过了一段时间后,齐宣王终于按捺不住了,便问大臣原因,这时候,大臣不慌不忙的说已经可以了,鸡已经达到境界很呆了,可以上场了。等到上场时,比赛还未开始,其他的鸡看见这只貌似很呆的鸡后纷纷退场,于是,便有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

在这里,这种思想之所以被称为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我不露锋芒,但是我的气场足以秒杀所有人。真正厉害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从来不去向外界展示自己有多少耀眼的羽毛或者多少光芒万丈的成绩,相反,他们不动声色,也不去比拼争斗,看起来甚至有点愚笨,但恰好是这样的人与思想才能锻炼他成为有智慧的人。

所以,这也提醒了我们做人要淡定,不要心气浮躁,要做到心神合一方能赢。


沈善书

“呆若木鸡”这则成语,用在今天早已背离了本有的意思,现在一说到这个成语,都是在讲某些人呆呆傻傻的,或者是突然受到什么惊吓和恐慌,一下子愣在那的样子。

实际上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说的是那位贪玩的齐宣王爱好斗鸡,有一位叫纪子的有名的训鸡专家,专门负责训练斗鸡。有一次,宣王偶得一只无比强悍的公鸡,他正准备直接带到斗鸡场去参加比赛,纪子看到了便说:大王这样仓促上阵,这鸡可就废了。把这鸡交给我吧,我将可以把它训练成无鸡能敌的战神。

宣王听了很高兴,好啊,好啊,那就交给你训练。

十天以后,宣王来问纪子:我的鸡训练的怎么样了?可以上阵了吗?

纪子说:不行不行,它现在一看到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战斗力十足,还要再等一等。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过来问:我的鸡训练的怎么样了?

纪子说:还是不行,这鸡现在心神狂躁,火气还没有消退,遇到看上去比它强的鸡,它就要去斗一斗,还要再过些日子。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问:这回怎么样了?难道还没有训练好吗?

这次纪子说:现在应该差不多了,这鸡的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即使别的鸡在叫,在向他挑衅,它也好像没听见似的,毫无反应。无论遇到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会如如不动、不惊不慌,看起来就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上场才可以所向无敌。

宣王于是就赶紧走近这鸡去看,果然发现它呆若木鸡。

宣王怀疑这鸡能带上场吗?

纪子说:大王放心,尽管带上去,保准别的鸡见了它,转身就会跑掉,不敢和它斗呢!

宣王将信将疑的把这只鸡带上斗鸡场。果然,它不为外境所干扰,无论旁边的鸡怎么竖起毛、扑腾着翅膀围着它转,它都不为所动,直到来跟它斗的鸡搞得精疲力竭,它瞧准了对方的脖子,上去“咚”的啄一口,那个鸡立刻倒下。

因此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人经过不断修炼,精神内敛,凝神静气才能所向无敌。

在文字上我们怎么去理解,甚至去曲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曲解了真理!我们可以把古语今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圣贤有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就按今天的意思去曲解圣人的本心。这个是我们今天学国学要特别注意的。所以今天学习国学,一定要走进原点,深入经藏,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呀!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道家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我们的常识、和儒家哲学反着来。儒家哲学说有为,庄子说不对要无为,儒家哲学说要积极进取,庄子说不对,要清静无为。儒家哲学说要学习圣人有利于社会,道家哲学说不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家哲学提倡仁义礼智等道德,道家哲学说这些都是祸乱的根源。儒家哲学说要聪明智慧,庄子说不对,要追求呆若木鸡的境界。

由此可知,呆若木鸡这个词,在庄子的哲学中有特定的含义。文字演变到现在,我们常常把庄子的意思搞反了。比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我们常常以为庄子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珍惜一切时间去学习。但是错了,庄子不是那样的人,庄子的意思是说,这世界上的知识简直是无穷无尽,你还跟个大傻帽一样去学习,那不是很傻吗?所以庄子是主张清静无为的。同样,在呆若木鸡上,庄子的原意是做人你就别装,你就保持内心的清净状态就好。道家哲学中有一种很厉害的辩证法,这是老子的观点。老子认为事物是矛盾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聪明,但是聪明到极点就是笨,你看起来很笨,但是笨到极点,就是聪明。这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

我们来看看庄子的原文是怎么说的: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成现代文: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而得意洋洋呢。”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看见别的鸡就像上去打架。”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打过架的同学都知道,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在武功之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他已经忘记了一切,一切的招数都是发自内心发自本能而浑然天成,这种人你看着很呆,其实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气,这种气能让你不寒而栗。就像那只眼中已经无鸡的鸡一样,已经到了最高境界,无怪乎其他的鸡,看见它就跑了。这在兵法中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何必要和你动武呢?我只要吓跑你就行了。

所以,庄子用呆如木鸡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要太聪明,太聪明会被人看穿,你就呆一点傻一点,最好能达到呆如木鸡的状态。


好玩的国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这个成语古今意义大相径庭,先看出处,然后我用老子思想与武侠要义来进行独家分析: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养鸡高人纪渻子为齐宣王养斗鸡,齐宣王性子急,刚过了十天就他问:“鸡养好了没有?”
纪渻子回答道:“还没有,现在看起来它还心浮气燥。”
过了十天又问,他回答道:“还不行,这只鸡现在还心神不定。”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他回答道:“不行不行,它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十天后,齐宣王已经不抱希望但还是问了,这次出乎意料,纪渻子回答道:“差不多了,这只鸡虽然有时会叫,但是已经能做到不动声色了,看起来它傻傻地像木头做的鸡一样了,
已经具备一只斗鸡的基本素质了,其它鸡没有敢应战的了,见到它就会望风而逃。”

这个成语集中反映的是老子思想

这个成语与老子提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是契合的。

这个典故让我们看到了,本来是齐王要求看斗鸡的精彩场面,但其结果养出的斗鸡不用斗就能把对方打败,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这只鸡不是只木鸡,而是大智若愚,具有超凡战斗力的鸡,别的鸡见了才会望风而逃。

老子一直提倡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从表面上来看,纪渻子斗鸡养成功了,实质上是委婉地讽劝齐王,不要荒芜朝政,更不要像只“好斗的公鸡”。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几乎灭亡燕国。事后,他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最终差点亡国。

这个成语反映的是武侠最高境界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武侠小说,看多了后,大家都知道那些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一般都不是武功最高的。而那些不起眼、不动声色的人,却可能是世外高人。最为大家熟知的当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正当大家以为隐藏在少林寺多年萧峰的父亲萧远山、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两外高人当是武功天下第一,他们为家仇与国仇打得不可交,众人一时无措。

这是,一个藏经阁的“扫地僧”,悄无声息而来,那么多自诩为武林高手都没有察觉,就这一点就震惊全场所,而后来轻松点化萧远山与慕容博归依佛门,让我们看出“扫地僧”武功的出神入化。而且根本看不出来,他用的什么招式,一举一动就是那么的自然,鸠摩智想偷袭他,被他轻松化解。这才是高人,平时不求闻达于江湖,不喜形于色,呆若木鸡,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你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有你的传说,这才是武侠的最高境界。


窗外的白杨

古人斗鸡,都是先由专人来训练,训练好了才送往斗鸡场。

训练斗鸡是个技术活,一般的人是弄不好的,要不把它给训死了,要不训残了,那可是要人命的!古代能养斗鸡的,不是国王就是贵族,你把鸡弄死了,搞不好自已就得掉脑袋!各国当中,最好的训鸡师就是纪渻子,周宣王许以重金让纪渻子为自已训练斗鸡。纪渻子可不是省油的灯,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最后训练出来的斗鸡,呆若木鸡!周宣王将这训练好了的斗鸡送上战场,这鸡一亮相,那是技压群雄。只见它走上前去,站在那里,犹如老僧入定,气定神闲,纹丝不动,呆若木鸡。一股无形的杀气自它身上散发开来,嚇得其他斗鸡没一只敢上去应战,全在旁边直打哆嗦!这鸡绝对是斗鸡中的战斗机!已达斗鸡的最高境界!就象美国人的F-22战机一出,其它战斗机都得靠边闪!

“呆若木鸡”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斗鸡中的最高境界?

因为这鸡已修练到家,能够让精气神内敛,已达通明境界,不为外界所动。这精神境界的修练,才是此鸡技压群雄的原因所在!这就跟习武的人一样,功夫练到家了,任你在我面前张牙舞爪,我自屹然不动!已是达到了道家的思想境界,与道家的理论不谋而合!道家重精神的修养,这也就是庄子要说此典故的原因!

现在的“呆若木鸡”,意思全反过来了!

人要真到了“呆若木鸡”这阶段,完全是痴呆症的晚期,没得救了!


踏浪寻欢

人生于世,都有其软肋所在。


好战的人,就可以用战斗的方式诱惑他,好色的人就可以用美色诱惑他,爱好名节的人,就可以拿名声侮辱他,胆小的人就可以拿死亡威胁他,所谓的仁者爱民,就可以拿人民的生活来要挟他。


这是《孙子兵法》的教诲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人之七情六欲,如若自己不可调和,不可把控,其中一情一欲的暴露,即可转化为敌人的刀俎,而让自己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岂不是悲哀。


所以齐宣王斗鸡,十日文“鸡准备好了吗?”养鸡人说“不可以,太浪”。又十日齐宣王再问“鸡准备好了吗?”养鸡人说“不可以,太主动”。又十日齐宣王三问“鸡准备好了吗?”养鸡人说“不可以,不能给人带来惊喜。”


如此这般第四十日,养鸡人说“鸡准备好了,呆若木鸡,乍看起来毫无特色,一旦开搞,必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正所谓深不可测,胸怀若谷!这样的鸡就是绝妙的!


后人引用这个成语,多是断章取义,就像现在很多人看书,看新闻一样,揪出来一个呆若木鸡来形容别人是个呆瓜,却全然不顾,大智若愚的教导!


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形容呆若木鸡的人,汉文帝刘恒是个代表。对阵之初傻不愣登,人畜无害,一旦交手则是顺雷不及掩耳。也正符合道家所谓,不动若处子,动若脱兔。


因此孙子说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者即为呆若木鸡。


这也是道家为何能够成为法家和兵家、纵横家的源头。

因此司马迁做《史记》老子韩非同一列传;世间相传,神鬼莫测鬼谷子。


看道家思想,若只看出表面无为,乐逍遥,还算不得真到家!


老子庄子之辈借以狡黠的目光看着后人。


以上

目西


目西

看了提问和述说之后,要几点细说也知道了吧?

一是某人为了王储的庄家而养育“斗鸡”,至于斗鸡的原委就细说了,总之就是鸡酉姬轩辕后裔之意,需要一个以鸡寓意深长的“斗争”上位吧?

二是问题搞不明白的原因在于理解脱离了“春秋”世纪,故而糊里糊涂一旧云而不知道它的含义在哪里呢?是否鸡酉二等之[酋]和大等之[奠]寓意呢?因而斗鸡的秘密内容范畴的原委不必细说了。

三是关于那些“呆若木鸡”乃志高境界的彼方,关乎到一方“母鸡”之“牝鸡无晨”吧?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王储”庄家的问题,难道说“母鸡”王储之后要争夺公鸡之司晨不成?

四是母鸡的职责是什么方面的地位?是呆着吧,还是动着呢?并不难理解这些方面的深刻意义吧?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情节~木柄执着之鸡酉,如果怎样培育成长起来的?明白了就好理解了吧?

谢谢相邀!


蓝本动画

很显然,作者的观察是细致的,描述是切中要害的。请看军人。接受检阅军人的神情都是木然的。眼神都是空洞的。因为为了战斗而生。必须消灭个体的自由意识。鸡人有别,而其理一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