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移花接木 司空府取代皇室 让汉室名存实亡 不愧雄谋大略

曹操虽不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在他临终前的几年,还是采取了移花接木的办法,一步步为儿子取代汉天下做好了所有准备。

在“移花接木”建立国中国的过程,曹操利用体制转换,营造了一个新的实体政权。

自建安元年开始,曹操一直“录尚书事”。但他忙于打仗,遂以心腹荀彧为代尚书令。

建安九年九月,曹操以邺城为大本营,荀彧负责的尚书台也迁到了邺城。于是,尚书台完全脱离了少府,而在许都的少府只管皇室的生活起居了。尚书台官员不再隶属于少府,实际上从建安元年即已开始,曹操以录尚书事的身份通过尚书台来控制在许都的中央政府,荀彧只对其顶头上司曹操负责。但是,曹操逐渐发现荀彧在政治上与自己离心离德,遂于攻占邺城之后下令将尚书台也迁至邺城,置于司空府的控制之下。

曹操移花接木 司空府取代皇室 让汉室名存实亡 不愧雄谋大略

赵温看出苗头不好,为了保住官位,向曹操献媚,延聘曹丕为司徒府属官。殊料曹操并不领情,而是借机上书献帝,指控赵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罢免了他的司徒之职。这次,一向自诩精于官场门道的老官僚赵温拍马屁看错了地方,结果弄巧成拙。曹操一不做二不休,又随便找到了一个借口罢免了杨彪的太尉之职。

地位平行的三公制是曹操走向权力顶峰的障碍。为了从法制上求得独揽朝政的保障,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六月毅然改革中央政府的体制,对重要的职官人事进行调整和改组。通过调整,曹操便名正言顺地由丞相府通过尚书台来控制许都政权了。换句话说,曹操将自己的意图由丞相府主簿司马朗传给代尚书令荀彧,再由荀彧传给献帝,最后由献帝以诏书的形式颁发全国。

如果说曹操迎献帝都许是他走上雄霸天下的关键一步,那么,他改组中央政府,用邺城的丞相府取代许都的中央政府,是完成代汉的组织准备。

曹操移花接木 司空府取代皇室 让汉室名存实亡 不愧雄谋大略

形式上的一些重要变化也同时开始。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得到“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荣。按规定,大臣上朝之时不准身带任何武器,要脱去鞋子,进殿之前要先接受检查,由司仪官唱导大臣的官职和姓名;大臣进殿要小跑,不能踱方步,否则将以“大不敬”治罪。现在曹操上殿可以佩剑,穿鞋,从容列班,司仪官不再直呼其姓名,而是口称“丞相“。礼仪的特许简化,表示曹操是汉天子最亲近最可信赖的臣子。

曹操从“复出”的体制转换中,用他的一套人马取代了汉献帝所在的中央政府,从此“政出曹门”。接下去是实际的脱胎换骨,即建立魏国,用恢复九州制的旗号使自己辖地日大、从而最后“吞并”汉家天下。

曹操移花接木 司空府取代皇室 让汉室名存实亡 不愧雄谋大略

是年,曹操变更行政区划,从与魏郡接壤的各郡、王国中分出15个侯国和县,以增广魏郡。即割河内的荡阴、朝歌、林虑三县,东郡的卫国和顿丘、东武阳、发干三县,巨鹿都的慶陶、曲周、南和、广平、任城五县,赵王国的襄国和邯郸、易阳二县,作为魏郡新的属县。董昭看出曹操此举的真实意图,与同僚计议,认为曹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终因荀彧暗中反对而未获成功。

早在建安九年曹操攻占冀州之后就曾拟议“复古置九州”,也因荀彧反对而作罢。建安十七年冬荀彧死去,曹操遂于建安十八年正月以献帝名义下诏、合并全国14个州为9个州。

经过两次调整后的行政区划的突出特点是,冀州由原来的10个部国增加到32个,成了地域和人口在全国都占首位的大州,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古代崇尚“九”字,“九”与“久”谐音,取“长治久安”之意。曹操在”复古”的旗号下省并州郡,扩大冀州和魏郡的辖区,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加冀州牧的实力和为建立魏王国而未雨绸缪。

建安十八年五月,献帝命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带着诏书至邺城,晋封操为魏公,始建魏国。

至此,曹操大体上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过程,汉朝已剩下一个空壳,以魏代汉只是时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