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的唐绍仪,为什么有名?

情感黑洞


唐绍仪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他做过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这个"第一"足以让他留名青史。

唐绍仪字少川,1860年出生,广东香山人,与孙中山同乡。唐绍仪是清末留美幼童之一,1874年就被送往美国留学,21岁时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后来唐绍仪到朝鲜工作,与袁世凯结识,为袁赏识,后来一直追随袁世凯,担任过晚清邮传部尚书、奉天(今辽宁)巡抚等要职,武昌起义时期做过南北谈判北方代表,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后,就任民国政府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

唐绍仪内阁组成人员为:总理唐绍仪、外交总长陆徵祥、内务总长赵秉均、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熊希龄、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交通总长施肇基、南京留守黄兴。这是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但掌握实权的陆军、海军、外交、财政、交通等部都由袁世凯心腹担任,其他无关痛痒的农林、教育、司法、工商等则由同盟会人员担任。但即使如此,袁世凯还嫌责任内阁碍事,几个月后,唐绍仪也只好挂冠而去了。

唐绍仪内阁成员合影

其实说实话,唐绍仪在当时是个很合适的内阁总理人选,因为他既是袁世凯的部下和心腹,又是孙中山的老乡,与两人关系都很密切。唐绍仪与孙中山本无交集,辛亥革命后两人相识,成为莫逆之交。因为与孙中山的这层关系,同盟会高层对他也是非常友好,黄兴和蔡元培两人介绍他加入同盟会,所以由他组织的责任内阁也算是是同盟会政党内阁了。

后来,唐绍仪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唐担任了一些虚职,并担任过老家中山(原香山)县的县长。抗战爆发后,唐绍仪寓居上海,据说和日本人关系暧昧,1938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制裁。但也有人说唐绍仪晚节未失,属于误杀。


民国年间那些事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晚年最受人注目的官位是中山县县长……我们中华民族推翻帝制,首任总理就是唐绍仪。这样一个总理居然是在西方成长、受教育的中西合璧式的人物,他的人生选择,后人已经难以理解了。毛泽东在1957年提到过唐绍仪,并说:“旧社会的一个内阁总理可以去当县长,为什么我们的部长倒不能去当县长?我看,那些闹级别、升得降不得的人,在这一点上,还不如这个旧官僚。”

1862年,唐绍仪生于广东珠海。他的父亲在上海做茶叶生意,故唐小时候即到上海读书,耳濡目染,受到开放社会的影响。1874年,10来岁的唐绍仪因族叔唐廷枢的保荐和同乡容闳的亲自选拔,成为留美幼童被选派到美国留学,由中学升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说,从日后唐绍仪的表现来看,他在美国的7年,“这不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而且还熟练掌握了将政治作为走秀的美式风格”。

1912年3月,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他认为“孙中山的思想、袁世凯的实力”是中国统一的发展基础。他的内阁因此成为“同盟会中心内阁”,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分别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使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一周后,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曾担任清政府外务部侍郎、邮传部尚书、奉天巡抚、袁总统内阁国务总理的唐绍仪,竟加入了革命党的同盟会!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

1929年,年近70岁的唐绍仪就任广东省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他表示要“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两年后,他出任中山县县长,集中精力实施建设模范县的计划。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化缘,修马路,建医院,把自家的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公的头,然后让民工接着干。因为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唐绍仪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50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几次用唐绍仪“当了总理再当县长”的例子,来教育干部能上能下、安居其位。同样是50年代,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出版回忆录,其中多次提到好友唐绍仪,对他的评价是:“为人正直,有才干,对中国的未来怀有远大的抱负。”可见,唐绍仪虽然死于非命,但他的人格意义仍有待今人挖掘。


壮士你裤子掉了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唐绍仪的父亲唐巨川是茶叶商,专做外贸,十分平凡,但他却有一个相当不凡的族叔——唐廷枢。唐廷枢是大清国首批外资企业“首代”、著名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的买办, 之后成为李鸿章大搞经济改革的得力干将,主持或参与了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等,在官场与商场、内企与外企、民企与国企之间,游刃有余,大小通吃。

托福于改革开放,大清国在内忧外患中放下身段、与时俱进,扩大执政基础,唐家这样的“新兴阶层”,便被迅速地纳入大清国组织人事部门的培养考察对象。唐绍仪12岁那年(1874年),被选为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在那里生活了足足7年。从日后唐绍仪的表现来看,这不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而且还熟练掌握了将政治作为走秀的美式风格。难能可贵的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唐绍仪不仅没有成为内白外黄、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香蕉”式人物,相反却融汇中西,以其深厚的跨文化修养为基础,以美式作秀为独门武器,迅速在厚黑的大清官场中脱颖而出。

1881年,年仅19岁的唐绍仪回到了祖国,作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被派到朝鲜,担任朝鲜海关帮办、德国人穆麟德(P. G. von Mollendorff)的秘书(作为宗主国,当时中国直接掌管朝鲜的外交、海关等事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中日角逐让朝鲜为唐绍仪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22岁的唐绍仪因此与26岁的袁世凯相识。当时,朝鲜亲华高官被亲日派打伤,避居海关公署,袁世凯前去探望,正好唐绍仪亲自扛枪,守卫在门口,勃勃英姿给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两人结为知交,小袁从此十分关注小唐在政治上的进步,积极提携,一帮一,一对红。更具古典传奇色彩的是,10年后,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前,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抗日最力的袁世凯,为协助袁撤离,唐绍仪亲自带着两支枪、两把刀、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搬到英国军舰上。

正是托庇于袁世凯的大力提携,加上本身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唐绍仪在甲午战争后,成为中国首任驻朝鲜总领事,时年33岁;随后又随改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到家乡广东任职;当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他协助袁处理最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务,为袁平安度过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之祸立下汗马功劳。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国家重臣之一,唐绍仪被任命为天津海关道,执掌了大清国最著名的“肥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