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共享農莊相關政策及案例分享

相關概念——什麼是共享農莊

共享農莊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為主要載體,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徵,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技術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服務功能於一體的農業綜合經營新業態。

01

政策相關

國家層面的有: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

  • 《中央農辦2017年“三重”工作方案》(中農辦發電〔2017〕84號)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

  • 《財政部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辦〔2017〕29號)

  • 《國家旅遊局 農業部關於組織開展國家現代農業莊園創建工作的通知》(旅發〔2016〕157號)

  • 國家發改委《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得指導性意見》的通知(發改高技【2017】1245號)

  • 《國土資源部 農業部關於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

地方層面的有:

  •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以發展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意見》(瓊府【2017】65號)

  • 海南省農業廳《關於2017年海南“共享農莊”創建試點申報方案》

【解析】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提出,共享農場是解決鄉村旅遊產品質量不高的一把鑰匙,同時也能解決扶貧、傳承農耕文化等課題。

由此,海南省決定要以試點的方式開展“共享農場”的建設,並要求各市縣部門積極落實。

目前,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範圍的熱度都在持續升溫,“共享農場”的孕育空間正在慢慢變大。

乾貨|共享農莊相關政策及案例分享

02

模式解析

共贏

“共享農莊”作為一種平臺化思維的產物,對於政府、農莊主、農民以及城市消費者而言,可謂四贏局面。

例如,對於政府而言,“共享農莊”模式,通過使用權的交易,將農莊的閒置資源與城市需求進行重新匹配。

對於農莊和農民而言,通過產品認養、託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形式,不僅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提升產品附加值,還能夠和以往低頻消費的用戶建立強連接。

對於城市消費者而言,可以租賃一方良田、一處宅院,避開城市喧囂和汙染,返璞歸真享受綠色的田園生活。

03

盈利模式

1、賣產品共享農莊大多是走標準化有機種植的路線,在會員的見證下,產品質量有目共睹。有些果蔬基地結合現在流行的農事體驗,採用採摘活動,通過體驗來賣產品。2、租賃依靠租賃賺錢是農業共享模式的最可靠的保證,土地 、農機、倉儲、物流……共享農場永遠不缺可以租賃的資源,通過提供租賃服務可以實現資源的價值。3、資本運作這一點有點像共享單車模式,把平臺打造成資金池,會員費、認領費聚集起來,再通過資本運作,保證現金流。

04

案例分享

(一)承德國郡百家共享農莊

【項目概況】該項目佔地800餘畝。以親子活動,家庭團聚為產品設計理念。其客群與產品主要以親子客群與產品為核心。

乾貨|共享農莊相關政策及案例分享

【項目盈利構成】拓展土地之外的產品價值

1.土地租賃(1000元/年)包括不少於二分農地的使用權、不超過三株的果樹栽種、山羊與柴雞放養。

2.活動場所提供,包括百雞宴,百家宴會、歌會、舞會、聊天會、篝火晚會、打撲克、打麻將、鬥地主等活動。

(二)小毛驢市民農園

【項目概況】

位於北京西郊自然風景區鳳凰嶺山腳下、京密引水渠旁,佔地230畝。是北京市海淀區政府、中國人民大學共建的產學研基地。在經營模式上採取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經營理念,倡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並希望重建鄉村和城市社區和諧發展、相互信任的關係。

【項目操作及盈利點】

在“小毛驢”的CSA模式中,消費者可以與“小毛驢”訂購“配送份額”,每週收到一定量的新鮮農產品,可以配送到家、配送到取菜點,或是到農場來取;消費者也可以在“小毛驢”認養30m2的“勞動份額”菜地,自己耕種。除了間作、輪作、堆肥等有機種植方式外,“小毛驢”還引入發酵床養豬、自然養雞等養殖方式,而麥麩等生產餘料則用來洗碗、堆肥等等,形成了“種植——堆肥——養殖”的生態循環系統。

乾貨|共享農莊相關政策及案例分享

【運作模式】

1.普通份額:租種者的預付費用為2500元。如無需配送服務,自行取菜的則為2000元。與此相應,租種著將在每年6~10月獲得每週一次的新鮮時令蔬菜,總重量不少於400斤。

2.勞動份額:年租金為1000元,租種者可以在農場租種30平方米的土地,每週為菜地澆一次水,並管理菜園,承擔種植及收穫的全部任務。並可收穫自己土地上的全部產品。

3.開放日活動:農場定期舉辦市民開放活動,純銅節日還會開展親子活動。市民可參觀農園,購買有機產品,進行農業實踐,參加傳統文化活動體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