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現代社會的我們每天在工作之後,都會洗個澡放鬆一下。但是古代人沒有今天肥皂的製作工藝,是靠什麼洗澡呢?早在戰國時期,在《楚辭》中就有“浴蘭湯兮為沐浴”之說。而且古人分得很細緻,漢代《說文解字》中有云:“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所以現在的洗澡相當於古代的洗手泡腳,而沐浴才是今天洗澡的意思。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在春秋之前,古人沐浴只能到河裡洗。那個時期還沒有澡盆之類的,在河裡晃悠的時候,他們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反而可以去掉,有點類似於現在洗面泥。後來有人發現用洗米水效果更好,不僅可以清潔身體,還有滋潤肌膚的效果。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不僅如此,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早在秦漢時期就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按照漢代書籍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官府每五天放一天假,為洗澡提供方便,在當時被稱為“休沐”。同時皂角被人發現,皂角是皂莢樹的果實。在使用前將整個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或泡在水中,用來洗滌衣服或製成洗髮水。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有專門的作坊出售皂角,品種也豐富了起來。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可是皂莢樹大部分生長在黃河流域,江南地區的人們在之後發現了另一種無患子樹,其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比皂莢更為肥厚豐腴。所以給它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接近現代意義上的肥皂—胰子,用豬的胰臟和草木灰中提純出來的鹼混合加熱,再添加一些香料,製造出的皂叫做“豬胰子”,與現代肥皂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脂肪鹼化形成脂肪酸鈉和甘油,其中的脂肪酸鈉就是肥皂。但是這個工序很繁雜,只有宮廷貴族才能享用。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更為高檔的胰子有凍瘡膏的作用,在唐代宮廷裡也被稱為“口脂”,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相當於今天的唇膏。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肥皂成本漸漸下降,明代很多經營洗滌產品的店鋪被稱為胰子店,這類胰子也不再是豆子狀了,好些都是團狀。很多有錢人家的小姐,洗臉也有了固定習慣,先用一遍鹼,洗完後再用一遍胰子。

古人沒有沐浴露是怎麼洗澡的?

到了滿清時代,民間有了公共浴室,好多人以泡澡為樂。“浴堂人家有之,而僧寺尤廣,市井中往往為此以圖利,名曰混堂。外有列櫃,每人上下冠裳藏於各櫃,而室中人居一道,實共室也。隔牆爇薪,火近處有鍋,名曰焦池,其湯更熱。室中四面無光,但炷微燈,熱氣氤氳,迷不知處,雖隆冬不寒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