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那些另類的“血管殺手”

除了控制血壓血脂,維持血管內皮的健康,我們還需要防範一些看起來跟血管健康無關的另類“血管殺手”。

警惕那些另类的“血管杀手”

某些抗生素

★提醒: 如果經常生病和使用藥物,血管可能也會受到影響,應該注意血管健康。

糖尿病

★提醒: 糖尿病患者應該注意心血管檢查,經常測量血壓和檢查血脂,聽從醫囑服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並定期進行隨訪。

久坐

大家都知道久坐有礙健康,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久坐不但會造成下肢靜脈曲張,還可能導致動脈硬化,引發心臟疾病的風險還會提高。

研究招募了373名30歲以上的男女,分別記錄這群人在32歲和36歲時的坐著看電視及運動習慣。調查結果顯示,每天平均多花20分鐘坐著看電視的人,頸動脈硬化程度最嚴重,就算是每天都有正常運動,也無法明顯改善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缺乏運動會升高膽固醇水平和血壓,這些都是動脈健康的大忌。而運動並不是簡單指每週集中長時間運動那麼一兩次,而是全天中平均地活動身體。

荷蘭馬斯特李希特大學的教授費列拉表示,動脈硬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前兆,因此坐著使用計算機、看電視時最多不該超過2小時,要定時起來走動對身體才健康。

★提醒:每坐2小時就應該站起來活動一會兒。儘量每天都進行20分鐘以上中等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

壓力

慢性壓力,如工作、金錢或人際關係問題帶來的壓力不僅影響心情,還會損害健康。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證明慢性壓力確是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研究人員以大腦杏仁核的活躍度作為感受壓力的指標,該區域與情感和壓力活動相關,而且其活躍度可預測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對無心血管疾病史的293名受試者進行檢查,觀察其杏仁核活躍度以量化個體間的壓力水平。統計發現,杏仁核活動水平與心血管事件發生仍存在顯著相關性,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腦血管事件。影像檢查同時發現造血組織活性和血管內炎症細胞的活性也會受到影響。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具有高知覺壓力水平的患者,無論是PTSD、抑鬱症或焦慮,都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這些臨床數據明確了壓力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將慢性壓力確定為急性心血管綜合徵的真正危險因素。臨床實踐中,也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對慢性壓力者進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提醒:找到釋放壓力的途徑,如冥想、運動、與朋友聊天、外出旅遊等等,不要讓壓力慢慢侵蝕血管健康。

吸菸

菸草燃燒時會產生多種有害物質,除了對肺部造成損傷,還可進入循環系統,損害血管薄薄的內皮。如果菸民的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高,膽固醇就容易進入受損的血管內皮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所以吸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美國心臟協會稱,吸菸會增加血壓,降低運動耐受力,增加血液的凝結傾向,減少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增加主動脈瘤的風險。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吸菸後還可大幅度增加冠心病和腦中風的風險。煙齡超過10年,就會出現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血管會逐漸阻塞,血流變慢,引發冠心病等。不穩定的動脈粥樣斑塊就像是定時炸彈,一旦破裂或脫落,可能會短時間內堵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腦中風,嚴重危及生命。

除了心腦血管,吸菸還可損害頸動脈(導致卒中)、腎動脈(導致腎功能不全及高血壓),以及下肢的血管(導致下肢無力、間歇性跛行、腳趾末端壞死等)。

★提醒: 不吸菸的人別嘗試吸菸,吸菸的人應該立即戒菸,實在戒不了,應該定期檢查血管檢查,例如測量血脂、血壓或者接受CT、MRI掃描。任何時候戒菸都不會太晚,即使已經吸菸數十年,即刻戒菸也能夠給血管健康加分。

肥胖

過度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病,肥胖程度主要依靠體重指數(BMI)來判斷,指體重(kg)/身高(m)平方得到的數字,用以評估一個人的胖瘦程度,BMI在18.5~23.9屬於正常,BMI在24~27.9屬於超重,BMI在28~32屬於肥胖,BMI在32以上屬於非常肥胖。

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肥胖人群的病死率因此比正常人群明顯增加。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胰島素血癥、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纖維蛋白原增高、體力活動減少等,而這些正好是肥胖者都佔了。因此,肥胖者併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肥胖者的血管是如何深受其害的呢?血液中脂質成分增加,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症發生,血管彈性減弱,進而發生高血壓病;肥胖者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是導致肥胖症患者腦血管意外發生的主要原因;肥胖者腹部脂肪的堆積也會造成橫膈上升,對心臟和大血管形成壓迫,使血液的迴流發生改變;由於靜脈循環障礙,肥胖者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栓塞性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肥胖者肺栓塞的發生率也較非肥胖者為高。

★提醒: 管住口,邁開腿,不僅能夠讓體重保持健康,還能夠給血管帶來更多的好處。

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每年導致大約130000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將直徑小於2.5um的空氣汙染微粒(PM2.5)列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數據顯示,空氣汙染與心血管病病死率增加存在關聯。

空氣汙染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不僅發生於高濃度空氣汙染的急性暴露期,而且具有短期和長期效應,即使在相對低濃度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超細顆粒(PM2.5和PM0.1),超細顆粒能夠穿透肺泡,進入血流,從而產生負性效應。

空氣汙染對血管的傷害是多方面的:汙濁的空氣可能損傷血管及內皮功能;暴露於濃縮的PM2.5或者內燃機車排洩物會增加中心動脈僵硬度;空氣汙染還可能損傷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使其順應性下降;同時空氣汙染可能導致血液高凝狀態;動物實驗也表明PM2.5可以激活動物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從而誘發血栓;最後,空氣汙染可以導致炎症反應和氧化應激,進一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別以為只是中老年人的血管深受空氣汙染之害,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連續3個冬季抽取健康成年人的血樣進行評估,這些人都不吸菸,參加研究時的平均年齡為23歲。血樣分析結果顯示,每當PM2.5上升時,這些年輕人血樣中的心血管疾病標誌物水平也會出現異常變化。例如,血樣中顯示血管細胞傷害與死亡情況的微粒數量顯著增加,抑制血管生長與預示血管炎症的蛋白水平也同樣增加。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表明空氣汙染引發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的情況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普遍,而且發生在比先前認為更早期的年齡階段。

★提醒: 霧霾天外出戴上防霧霾口罩,在室內時使用空氣淨化器或者安裝新風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