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吕剧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遍及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新疆、安徽等地。例如,吕剧作为“闯关东”文化的代表,被吉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吉林省吕剧第一代传承人是清朝末年山东广饶移民李万良。

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吕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地区,但具体到哪个区域,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博兴说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滨州吕剧院建院六十周年演唱会

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唱曲艺人孙中新和刘峦峰等人合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当时观众称之为“唱小戏”,后发展成“上装扬琴”。

1996年博兴县吕艺镇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吕剧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初,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称号。

二、广饶说

约在1900年,乐安县北部(后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观众称之为“驴戏”,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2006年,广饶县吕剧和东营区吕剧同时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营区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东营区牛庄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称号。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广饶县吕剧中心

三、胶东说

约在1894年,胶东琴书艺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莱)内将《三打四劝》中的《苏保送妹》进行“化妆跑圆场”的公开演出,观众称之为“胶东蹦蹦戏”。在“化妆扬琴”被定名为“吕剧”之后,蹦蹦戏随之更名。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烟台市吕剧院建院六十周年演唱会

吕剧的起源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每到洪水季节,黄河下游地区常常泛滥成灾,许多穷苦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逐步形成了“吕剧”的雏形,他们也成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

以吕剧艺术的创始人之一“时殿元”为例。时殿元小时候也有唱曲讨饭的经历。1887年前后,时殿元到被称为“戏窝子”的菏泽地区学习琴书。1893年,时殿元与徒弟组成山东琴书班社,起初在广饶、博兴、惠民一带,后来经常活动在淄博、潍坊和胶东一带,有时还远到省外演出。时殿元嗓音甜美,富有演唱天才,人送外号“时鸭兰”。(鸭兰儿是生长在盐碱洼里的一种小鸟,叫声婉转清脆,深受人们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高度重视,1950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山东省政府在贯彻这一指示时,委托省文联对各地戏曲剧种进行调查,把化妆琴书作为有代表性的剧种进行重点改革,以便推动全省戏改工作。通过对《小姑贤》、《兰桥会》等传统戏的加工改革,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创作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以后,开创了吕剧艺术的发展时期。因为对吕剧艺术没有一个正式名称,就请当时的省文联副主席陶钝为其起名,陶钝打算用“鲁”字命名,称之为“鲁剧”。时任省文化局长的王统照提议用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吕”之“吕”字,称为“吕剧”,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又能谐民间“驴戏”之音。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为吕剧正式定了名。

另有其他几种关于“吕剧”得名的说法,本着尊重“百家争鸣”的原则,收录如下:

1、1917年,吕剧进了济南府,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观众听说是“驴戏”,又因剧目以“吕”字打头,就称之为“吕戏”。

2、吕剧的“吕”字,原是“闾”,二十五户为一闾,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3、过去说琴书,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内容又多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儿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4、根据博兴县老艺人的说法,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老艺人孙中新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探索发展,这一最早由穷苦劳动人民创作的剧种,成为齐鲁大地男女老幼田间地头、堂前屋后广泛演唱,让凡常日子变得有滋有味的一门群众艺术。“一听剧团进了庄,男女老少着了慌,大嫂在灶前忙做饭,饼子贴在了门框上”,形容吕剧唱腔动人心魄,蒸干粮贴饼子的女人们听得入了神,误把门框当锅沿了,这也正是人们热爱吕剧的真实写照。

吕剧的起源和发展是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曲折过程。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常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建的车里班、时殿元创建的同乐班、他的学生时克远和李同庆组织的义和班进入济南演出并获得成功。其他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还有黄家班、父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班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班社都陷入困境,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在济南演出的艺人大多数返回家乡,剩下“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剧种获得新生,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开始演出《小姑贤》《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等剧目。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 1955年,吕剧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1963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1965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1966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山东省吕剧院《王小赶脚》演出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吕剧《打金枝》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吕剧皇后郎咸芬经典曲目《李二嫂改嫁》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勿忘在莒》、《海殇》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吕剧皇后郎咸芬经典曲目《苦菜花》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经典曲目《姊妹易嫁》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经典曲目《小姑贤》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经典曲目《墙头记》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经典曲目《红嫂》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杨霞 摄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张政 摄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李德发 摄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刘清明 摄

“一听剧团进了庄,饼子贴在了门框上”说说曾称为“驴戏”的吕剧

附:吕剧各时期代表人物

一、初创时期(1920年以前)

时殿元,代表作《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

孙中新,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

谭明伦,参与创设四平、二板,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绰号“五顶网子全戴”,吕剧音乐的改革者。

宋立修,师承时殿元,“矮子功”一绝,代表作《潘金莲拾麦子》。

崔宝善,师承时殿元,前秦班创始人,人称“铁嗓子”。

二、发展时期(1920-1950年)

“小谭明伦”(两人):薛金田,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张荣重,代表作《小姑贤》、《坐楼》、《秦雪梅吊孝》等。

吕剧“三座山”(三人): 郭福山、李同山、田寿山。

时克远,艺名“脆甜瓜”,师承时殿元、谭明伦,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光明大道》、《姊妹易嫁》。

张传海,人称吕剧“谭鑫培”,博兴县吕剧团创始人。

于廷臣,艺名“筱白孩”、“大眼”,鲁声琴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等。

三、繁荣时期(1950—1966年)

“吕剧三杰”(三人):林建华,代表作《井台会》、《小姑贤》、《鸿雁传书》;郎咸芬,人称“吕剧皇后”,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李岱江,代表作《借年》、《井台会》、《小姑贤》。三人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艳芳,称“九岁红”、“小老艺人”,代表作《小姑贤》、《鸿鸾禧》、《逼婚记》等。

郭丽华,代表作《小姑贤》、《刘海砍樵》等,戏谚“三天不喝茶,也看郭丽华”。

王筱梅,曾拜师荀慧生,代表作《陈三两爬堂》等。

王世元,代表作《姊妹易嫁》,吕剧导演,代表作《苦菜花》。

四、新时期(1978年以后)

郎门群钗:高静、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秦霞、赵秀敏、史萍、赵静、吕淑娥、吕学芹。

十大名家:高静、李萍、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史萍、荆延国、董家岭、李肖江、孙英杰。

十大演员:吕淑娥、赵静、王美霞、孔令文、盖勇、郭清清、李霄雯、张明霞、张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