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念念不忘多次講陝北根據地的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

永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王通化

今天,來到延安吳起縣,人們一眼就能看到高聳的勝利山。

勝利山原名平臺山。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來到吳起鎮。在這裡,毛澤東親自部署和指揮了著名的“切尾巴”戰鬥,殲滅了尾追的一個騎兵團,擊潰了3個騎兵團。平臺山從此改稱勝利山。

勝利山,見證的絕不僅僅是一次戰鬥的勝利,更見證了紅軍長征勝利大幕的拉開。從此,中國革命有了大本營;從此,中國革命開啟了新紀元。

對此,毛澤東念念不忘。他多次講,陝北的貢獻是兩點,一個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一個是抗日戰爭的出發點。沒有這兩點,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這個落腳點來之不易!這個落腳點背後,是我黨我軍實事求是思想的又一次開花結果和生動實踐。

對於世人來說,紅軍走過的路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記錄了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的數字:在中央紅軍歷時1年的長征中,平均每天行軍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脈,渡過了24條河流……

但對於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紅軍來說,比之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這一條“實事求是”真理之路走得更為千折百回——有據可查的歷史表明,僅僅落腳點,紅軍在長征途中就改變過8次!

落腳點選擇在哪裡,直接關係到長征的成敗和中國革命前途。“我們向哪裡去”這道哲學命題,於當日紅軍來說,實則是生死命題。

放棄湘西,轉向貴州;捨棄川西,北上陝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智取婁山關,突破臘子口……每一個戰略轉變,每一項任務完成,每一套戰術運用,每一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贏得主動,都與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密不可分。難怪黨史專家感嘆:紅軍長征堪稱實事求是精神的經典範例!

回望長征,“實事求是”這條真理之路,是在血火中煉出來、血水中泡出來的。

從勝利山遙望于都河,從“落腳點”回溯“出發點”,我們可以看得更為清晰:長征之前遭受的挫折、長征出發的被迫無奈、長征初期的生存危機,無不是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違背實事求是原則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真理來之不易,長征永遠在路上。今天,我們正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強軍興軍的新徵程上。沐浴著80年前那道穿越歷史的勝利之光,我們當銘記——

無論我們走多遠,走到多輝煌的明天,實事求是都是我們永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毛泽东念念不忘多次讲陕北根据地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