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

1750年,伦敦,雾都的一个下雨天。商人汉威望着窗外飘起的小雨,反而高兴起来,他兴奋地拿出了一样有趣的物品,是他3年前在中国的广州买到的。在飘雨的伦敦街头,行色匆匆的人们,只能淋着雨水前行,也有躲在屋檐下避雨的人们。汉威得意地打开这把来自中国的油布伞,引起了路上行人们的混乱,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器物,更意外的是,人们对汉威投来了是嘲笑和惊恐的尖叫。很快,雨伞在伦敦流行起来。带有弯柄的雨伞,也成了绅士的标配,英国也成为全球出产顶级雨伞的地方。不过,在欧洲很多国家,至今依然没有下雨天打伞的生活习惯。

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下雨天出门,打把伞,似乎是我们中国人最正常不过的行为了。长期地使用器物,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构建了自然的反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国人使用雨伞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了。“伞”这样器物的名称,也记录着它的演变历程。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

【盖】

“盖”是一种大伞,用在车上。据《史记》载 “五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这里的盖就是避暑用的“阳伞”。又如:“孔子将行,雨而无盖。”这里说的盖就是“雨伞”了。古人对不同等级的用车有着严格规定,进而对“盖”也有着相应的规制。不同规格的“盖”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早在周时代,就有了规定。《周礼·春官》中“巾车”条规定,王及王后的车辇用“羽盖”,即用漂亮的鸟羽装饰的伞。而其他有如“青盖”、“皂盖”则出现在历朝不同的等级之中。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簦】

“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笠就是竹斗笠,戴在头上,“蓑”就是穿在身上的雨衣,也叫蓑衣,都是民间常用的雨具。“簦”是竹子做的,带柄的斗笠,但还不能收放,这大概就是“伞”的雏形了。随着时代的演变,“簦”演变成了能够收放的“伞”,这个字也就不常见到了。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

【繖】

这个字的读音就是【sǎn】,“伞”的读音大概也从这里开始了吧。从这个字的字面意思,我们大概能猜测出这个字的含义了,“纟”指的是丝帛的材质,而右侧的“散”应该指的是能够收放。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东汉末年服虔撰写的《通俗文》里提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见,老祖宗很早就有了“伞”这样器物。

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

【傘】

“伞”这个字的出现大概到了南北朝时期了,一看这个字,基本就能明白什么是“伞”了。一个人字形的顶盖,下面有好多人字形的支撑,有一把手柄支撑着,这就是“伞”几千年来不变的结构了。唐朝时,纸业发达,聪明的工匠们在纸上抹上桐油,制作出了“油纸伞”,这种伞不仅防水,还很轻巧,撑起来非常方便。纸上更易于绘画装饰,是人们彰显兴致情趣的最佳载体。随着遣唐使的到来,“油纸伞”飘扬过海去了日本。时至今日,“油纸伞”依然是烟雨江南的一点韵味。

日用之器—雨伞日用之器—雨伞
日用之器—雨伞

一把伞,寻常物。在生活中如此常见,家家户户都备着,不会特别注意。到了下雨天,都会拿出来使用。遮风避雨,伞给人一种温暖。现如今,尽管材质、色彩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形形色色的伞依然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但遮风避雨的工具,仍旧是那样的结构,几千年了,没有变化。

日用之器—雨伞

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点击菜单“日用目录”您可以得到相应资讯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日用之器—雨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