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作文增強文化底蘊,煥發光彩

寫作方法|如何為作文增強文化底蘊,煥發光彩

傳統文化素材琳琅滿目,臨場應試寫作過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素材以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並使之煥發時代氣息呢?

一、運用文化意象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學中許多物象,如柳、菊花、蓮、夕陽、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意象,其傳達出來的意義具有象徵性,它們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生成的約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學會利用它們來分析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就掌握了開啟傳統文學大門的鑰匙。我們以“柳”為例,具體談談其寓意及運用。

古人贈柳,寓意有二:

1、柳樹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

2、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除此之外,“柳”還有其它意象。

古人除折柳送別,還以柳喻人,所以,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那麼我們怎麼從文化角度來感悟柳呢?我是這樣感悟的。

【例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最婉約的詩人“柳七郎”在愛情的舞臺邊,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幟。“一絲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詩的河邊。宋朝某個樸素的黃昏,一個女詞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頂帽子,戴在柳梢頭上,與魂牽夢縈的戀人約會在浪漫的青春樹下。《站在水邊的女子》

寫作方法|如何為作文增強文化底蘊,煥發光彩

二、運用詩詞

中國是詩的王國,僅唐詩就達到九萬多首。那麼怎樣才能最有效地積累和理解詩詞,便於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說來最有效的是進行分類積累,記住詩句和詩人,如果同時還能記住作品名稱當然更好。閱讀背誦詩句時要有意識地運用詩詞意象的有關知識,賞析重要名句意境,個性地運用和表達這些名句潛在的亮點。

(一)按作品分類:

【例如】《詩經》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5、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等等

(二)比如按作家分類:

【例如】辛棄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宋·辛棄疾·菩薩蠻)

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宋·辛棄疾·鷓鴣天)

5.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子)

(三)按系統分類

【例如】“詩中別”,可進行如此歸納: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燕太子丹與刺客荊軻之間的“壯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元二之間的“酒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景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情別”;“世情已逐浮雲去,離恨空隨江水長”,這是賈至與王八員外之間的“愁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是詞人柳永與戀人之間的“傷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杜牧與妙齡歌女之間的“淚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與其亡妻之間的“夢別”;“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這是崔鶯鶯與張生之間的“苦別”。

相信通過彙總比對,學生對離別的認識會因此而深刻。

寫作方法|如何為作文增強文化底蘊,煥發光彩

三、歷史文化名人

歷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蹟或相關軼事,主要作品內容、風格,表現其精神品質和藝術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寫作中經常綜合運用,因此對歷史文化名人的掌握顯得相當重要。一般說來要掌握他們的“生平簡介”、“相關事蹟”、“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評價”。對歷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瞭解,寫作時可隨意剪裁取捨,很快就會寫出滿意的文章。

四、重要歷史事件

重要歷史事件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作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同學們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諸如春秋爭霸、三國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亂、鴉片戰爭等等,在寫作中可以隨意運用。這裡就不再詳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