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作文增强文化底蕴,焕发光彩

写作方法|如何为作文增强文化底蕴,焕发光彩

传统文化素材琳琅满目,临场应试写作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素材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并使之焕发时代气息呢?

一、运用文化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许多物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意象,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学会利用它们来分析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掌握了开启传统文学大门的钥匙。我们以“柳”为例,具体谈谈其寓意及运用。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

1、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2、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除此之外,“柳”还有其它意象。

古人除折柳送别,还以柳喻人,所以,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那么我们怎么从文化角度来感悟柳呢?我是这样感悟的。

【例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帜。“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站在水边的女子》

写作方法|如何为作文增强文化底蕴,焕发光彩

二、运用诗词

中国是诗的王国,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一)按作品分类:

【例如】《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等等

(二)比如按作家分类:

【例如】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三)按系统分类

【例如】“诗中别”,可进行如此归纳: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元二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去,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词人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相信通过汇总比对,学生对离别的认识会因此而深刻。

写作方法|如何为作文增强文化底蕴,焕发光彩

三、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四、重要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事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同学们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诸如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等,在写作中可以随意运用。这里就不再详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