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軍為何偏偏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


我是歷史先森,我來回答。日軍也想跟美軍、蘇軍拼刺刀呀,但是人家就不給他們這個機會,因為美軍和蘇軍手裡可都是配備著半自動化武器的,雙方一靠近,日軍在百米外就被突突了。



我們都看過國產的抗日劇,裡面就有日本兵和中國士兵拼刺刀的場景,日本兵那個兇猛,手裡的三八大蓋比中國士兵的槍支還要長那麼一點,中國士兵在這裡就吃了虧,並且日本兵的白刃戰也是非常厲害的,所以二戰時期,中國士兵的傷亡很大,幾乎要兩人才能對付一個日本兵。


反觀太平洋戰場,就沒有什麼日軍敢和美軍拼刺刀了,因為美軍手裡吧,都配備了湯姆遜衝鋒槍,還有M1911的手槍,湯姆遜衝鋒槍比三八大蓋就厲害的多了,太平洋的眾多奪島戰役,日軍每次都想上來近身,還在百米之外就已經被射成篩子了。

再來看看蘇聯,在二戰時期,蘇聯和美國一樣,軍事都是比較厲害的,蘇聯攻破了柏林之後就來幫中國打小日本,蘇聯士兵手裡拿著那時最自動化的波波沙,波波沙就是那種彈夾是圓形的(與湯姆遜類似),射速900發/分,聽名字就知道射的快了,日軍一旦想上來,百米外就屍橫遍野,而且蘇聯還直接用坦克和大炮開路,日軍連邊都碰不到。



所以美軍和蘇軍都配備了這麼自動化的武器,日軍根本就衝不上來,不是日軍不想拼刺刀,而是沒這個機會。


歷史先森

二戰中,日本兵是最喜歡與對手拼刺刀的,而且日本兵也非常擅長拼刺刀,曾經在中國戰場,倒在日本兵刺刀下的中國士兵及平民是不計其數。日本兵的“三八大蓋”步槍前端都配得有刺刀,而且刀身比較長。可見,日本兵已經把拼刺刀作為了他們非常重要的一種戰術。這與日本兵的“武士道”精神是分不開的。但是,在二戰後期,日本兵卻不敢與美國大兵和蘇聯士兵來拼刺刀,這是有原因的。

在太平洋戰場,當美國與日本在東南亞一些島嶼上面做殊死搏鬥時,因武器裝備不如美國大兵的那麼精良,所以日本兵就想辦法尋找與美國大兵拼刺刀的機會。剛開始,日本兵也曾經與美國大兵拼過刺刀,而且取得了很多優勢。日本兵仗著身材矮小,東南亞的島嶼上又叢林密佈,日本兵藉助叢林的掩護悄悄向前推進,然後出其不意地端起刺刀叫囂著向美軍猛撲過去。美國大兵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在他們平時的訓練課程中並沒有拼刺刀的練習,而且也沒有像樣的冷兵器。所以牛高馬大的美國大兵面對日本的刺刀衝鋒是根本就不知所措,被捅死了很多,剩下的只有潰逃,損失相當嚴重。

後來,美軍指揮官痛定思痛,便制定了一套便於近戰的戰術方式。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人手配備一把手槍。因手槍體量小巧,攜帶方便,射擊角度又靈活,而且射速不如步槍,所以就算穿透了日本兵的身體之後也不會誤傷自己人。所以, 下次再遇上日本兵哇啦哇啦衝過來時,美國大兵抬手就是一槍給他直接崩了,根本不給其展示刀法的機會。但手槍有一個弱點,就是每個彈夾只有6發子彈,而且有時會子彈卡殼,所以後來,美軍便自發地結為幾人一組,同伴之間相互輪流掩護裝彈。因此,日本兵以後就不敢與美軍近戰了。

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在諾門坎進行戰鬥時,面對蘇軍的機械化部隊毫無勝算,所以也曾經想過用拼刺刀的方式來進行戰鬥。但諾門坎地區是清一色的廣闊平原地帶,非常適合蘇軍機械化部隊作戰。每次作戰的場景一般都是前面是厚重的鋼鐵怪獸坦克在前隆隆推進,天上有飛機嘶叫著對日軍進行轟炸掃射。進過坦克飛機的清理之後,剩下的日軍也就是殘兵敗將了。如果還有日軍不知好歹向蘇軍進行刺刀衝鋒,很簡單,蘇軍的衝鋒槍可不是吃素的,還沒近身就像割韭菜一樣給直接突突掉了。【闕興明】


大國策

日軍確實不敢和美軍拼刺刀,不是因為拼不過,而是日軍拼刺刀,美國兵直接抬手就是一槍。這就好比,日本兵要和美國兵下一盤棋,結果美國兵直接拎起來棋盤劈頭蓋臉的砸了下來。

最開始的時候,日本兵跟美國大兵拼刺刀。美國大兵見過橫的,見過楞的,也見過不要命的。但是這種又橫又愣又不要命的確實是第一次見。而且美國兵很少練習拼刺刀,結果可想而知,美國兵被捅死了不少,後來一看日本兵衝上來了,美國大兵就跑了。

這時候就知道腦子是個好東西,智商稅是世界上最貴的稅,家裡有糧心裡不慌的好處了。美國指揮官立刻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乎,在強大的美國工業支撐下,每一個美國兵都配備了一把手槍。當近戰的時候,不用拼刺刀,抬手就是一槍,敵人刺刀離你五米開外的時候,你就能幹死他。所以後來,美國大兵看到日本兵衝上來,一點都不跑,日本兵還以為美國兵嚇傻了,哪知道人家抬手就是一槍,日本兵卒。而且在混戰的時候,這把槍的好處就是——他的子彈只能打死一個敵人,子彈不會穿透敵人誤傷自己人。

我們都知道日本兵的三八大蓋,王八盒子,三八大蓋步槍是單發的機械式步槍,槍口下方可以安裝刺刀。在這個世界上,打仗不僅僅需要的是勇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還要的是大腦一級智慧。

三八大蓋,槍口下方可以加裝刺刀。。

王八盒子手槍

二戰時期,美國大兵裝備

注意看步槍扳機前面有一個彈夾,第一槍打不中可以直接開第二槍第三槍……看看美軍除了軍服之外,裝備都有什麼:手雷、彈夾、手槍、半自動步槍、刀(特種鋼)、懷錶、後面還有一把手槍。

單純的拼刺刀,美國兵肯定拼不過日本兵。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所有的金屬都需要進口,日本製造的每一顆子彈,每一架飛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日本兵由於稀缺的資源,制約了工業的發展。所以日本兵練習精度設計,以及拼刺刀。當時中國的軍隊也練習拼刺刀,中國也是因為工業基礎薄弱,裝備跟不上。日本當時佔領東北後,心裡開心的不得了,為啥?他們終於有一塊大陸了,再也不缺乏資源了。再當時日本佔領的東北,長春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日本本土東京,這其中的一個大因素就是資源。

美軍步槍變化,最末尾就是我們打CS的事後的B43,在二戰期間用的就是帶彈夾的,單發對多發,你懂得誰的勝率更大。

當時在單兵裝備上,美國兵使用的是類似於衝鋒槍的裝備。所以美國兵壓根不要求一擊必中,看到人上去就是一梭子子彈,只要有一顆子彈打中就ok了。

不得不說的是,朝鮮戰爭中中國的裝備比美軍不知道差多少,但是中國軍隊能夠把美國兵打回三八線。尤其是上甘嶺戰役,美國兵都服了。裝備這麼差,都能打出花來。也因為朝鮮戰爭,美國不敢小看中國人,

記住國家地位是靠智慧和勇氣打出來的,不是別人施捨的。中國軍隊在那麼差的裝備下,雖然損失慘重,同樣重創美軍,打成平手,這也是美軍極其佩服的。


嘟嘟讀讀

我是軍林縱橫!

事實上,這個問題嚴格地說來,是個偽命題。不過了解一下那段歷史,尤其是看當年日軍的兇悍,正視當今“神劇”不無好處!

對上美軍、蘇軍,日軍不是不願意,而是很願意拼刺刀,因為重裝備不如人,如果以拼刺戰勝對方不是很合算嗎?

裝備也適合拼刺

二戰時期的日軍,拼刺是其一大優勢。要知道,日本兵的訓練簡直就是按照特種兵的標準來訓練的。(戰爭後期因兵員嚴重不足素質下降不算)當然這不是指日軍的身高,確切地說,當年的日本兵個子小得很。

有資料顯示,1927年,日本頒佈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身高超過150釐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甲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50釐米以上,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45釐米以上的屬於“丙種”,有精神異常或者身高不足145釐米的屬於“丁種”,而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一般被劃為“戊種兵役人員”。

這身高

日本軍方針對這一特質,進行了一系列訓練工作,把每個青壯年培養成能夠單兵的作戰軍人,不僅武器操作課程抓得很緊,更重要的是單兵體能訓練、刺殺訓練更是強項。

其專業軍事素養,吃苦、耐勞、不怕死,負重長途行軍等在戰場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一度令交戰對手頭疼。

日軍之所以如此喜歡白刃戰,原因就是因為國小資源匱乏,他們認為裝備衝鋒槍不僅造價太高,實際作戰效益趕不上百發百中的神槍手!

長途襲擊是其慣用打法

許多日本部隊隊傾向於白刃格鬥。很多日本男子從小就接受刀術訓練,以至於許多老兵(到抗戰後期後源素質就整體下滑了)對於人體的肌肉都十分熟悉,可以巧妙地直接將刀尖插入敵人的心臟。

當年中國抗日戰場,很少有部隊在白刃格鬥中能戰勝日軍,其實美俄也怵。

比如說美軍,剛開始也被其氣勢嚇倒,傷亡較重,非常頭痛日軍的這種打法。後來,美軍研究發現,手槍是近距離作戰的理想武器。

美軍白刃格鬥也怵

實戰證明,手槍在白刃戰中作用最好。它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裝藥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遠超過刺刀。一旦遇上短兵相接,美軍更是將三個人編為一組,如果出現其中一個人子彈打空的情況,其他兩人可以掩護裝子彈。美軍短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隨便找美軍拼刺刀送死了。

到後來,美軍發現火炮、飛機、噴火器的效用以後,乾脆近距離作戰也儘量迴避了。

俄軍同樣不願近距離纏鬥,坦克集群衝鋒,大量火炮的轟擊,令日軍的白刃格鬥根本沒有市場。


軍林縱橫

1.日本陸軍注重射擊精度,擅長白刃戰,這是與日本國家資源有限,無法忍受消耗戰的國情相適應的,日本歷史上的武士道傳統也是促使日本陸軍注重白刃戰的歷史因素,日本陸軍主要在亞洲進攻中國,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日本陸軍的精準設計加白刃戰就能輕鬆擊潰,因而拼刺刀的戰術是十分有效的,因為大多數普通中國士兵吃不飽,穿不暖,訓練很差,拉丁抓來的,日本陸軍打敗這樣的軍隊,優勢明顯。

2.對於蘇軍,其歷史傳統也是擅長白刃戰,騎兵衝鋒的,但是這種戰術使它在歷史上與歐洲列強的爭鬥中,損失慘重,例如克里米亞戰爭,一戰;它的傳統對手,英法,尤其是德國的火力極其猛烈,而且歐洲列強的殘酷混戰,已經進化到注重重炮,機槍,轟炸機,毒氣等遠超白刃戰騎兵衝鋒的境地。日軍的白刃戰在蘇軍的重炮,轟戰機,機槍,衝鋒槍的打擊下,根本無還手之力,注意蘇聯資源豐富,不怕消耗,日軍當然不敢與之拼刺刀,這就是送死。

3.美軍的戰略戰術也是建立在美國資源豐富的國力上的,美軍的火力甚至超過蘇軍,尤其是海軍空軍火力,在與日軍爭奪太平洋的戰爭中,往往以海軍重炮,飛機轟炸進行地毯式覆蓋清理,然後才是陸軍登陸,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的拼刺刀,就是找死,沒見著美軍就被美軍海空軍火力給炸飛了,注意海軍的炮口直徑不是陸軍火炮能比擬的,尤其是日本陸軍的火炮口徑更小。

當然日本陸軍可以採用鑽地洞,偷襲的戰術促成與美軍的白刃戰,但是美軍士兵歷史上有牛仔傳統,如同日本陸軍的武士傳統,武士刀再鋒利,刀法再厲害,在左輪手槍簡單的打擊下,也是送死。


軍都長弓

拚刺刀這種冷兵器的格鬥方式,在二戰中,只有在中國的敵後抗日戰場上出現的最多。使用拚刺刀這種方式作戰,是由參戰人員手中的武器所決定的。本人分幾個作戰對手來闡述。

一.蘇日作戰:

蘇日作戰,說實話,不管日本人敢和不敢,願和不願,他們都沒有機會與蘇軍來一場面對面刺刀見紅的拚刺。

在諾門罕(也有叫諾門坎)戰役中,日軍開始進攻是以優勢兵力火力趕跑了蘇、蒙的小股守軍部隊,日軍敢拚刺刀想拚刺刀都沒有機會,後來蘇軍反擊時卻帶來了比日軍長得多鋒利得多的刺刀,——飛機、大炮、和坦克,十幾萬部隊和幾萬蒙古騎兵。日軍先被炸得血肉橫飛、鬼哭狼嚎、狼奔豕突。又被大量自動火力橫摟豎掃。只有蒙古兵有刀,卻不是刺刀,而是馬刀。日軍面對對手如此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只有被屠殺的份,誰還有功夫陪他們拚刺刀玩了,僥倖活著的都嫌跑的太慢,恨他爹媽少給他安了兩條腿,變成兔子好逃命!刺刀呢?丟了!還拚刺刀嗎?沒功夫,八格牙路!我的,趕塊的,撒油那拉了。

正因諾門罕一戰,日軍提起蘇軍就哆嗦,想起蘇軍就肝顫。以致他們後來寧願南下去捅美國佬的屁股,也不敢北上去惹毛哥。這也從此培養出了日本人的一種敬畏強者的奴性!

第二次日軍遭遇蘇軍,是其極不情願,而又無可奈何地面對″對手",百萬蘇軍開著戰機、坦克、卡萩莎,步兵人手一挺機關槍。更挾著打敗希特勒的威武雄風。嗦嘎,還拼什麼的刺刀,七八十萬關東軍,不到半個月,就都乖乖地進了豬圈(戰俘營)。總之,蘇軍從未給過他拚刺刀的機會。

二. 太平洋戰爭:

那個小鬼子想跟毛哥拚刺刀,被打得鼻青臉腫,滿地找牙。回來琢磨了幾天,毛子地,厲害厲害地,惹不起地幹活,找美佬去,拚刺刀地幹活。然後,他偷偷跑到珍珠港,照準美國佬的屁股,狠狠地捅了一刺刀。

那美國佬正躺在孤立主義的大床上做美夢,小鬼子這一刀刺得痛徹心肺,徹底醒了,操起傢伙就跟小鬼子幹上了。

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日軍好象有點機會拚刺刀了,不料,美國佬也不跟他玩這個。八格牙路,全部都是鐵炮的給。日軍氣得暴跳如雷,哇拉哇拉怪叫,端著刺刀一群群,一批批往上衝,無耐,美國佬太損了,機槍大炮可勁地給,.就是不跟他拼刺刀。日軍急的,氣的,腦袋進水了,象豬一樣,一群群,一批批地衝進了屠宰場。所以,不是日軍不敢和美軍拚刺刀,是他手裡那刀太短了,夠不著哇!嗦嘎,原來這美國佬地,和毛子一樣地幹活。良心地,壞了壞了地,拼刺刀地幹活,鐵炮地給!

三. 中國的敵後抗日戰場:

日軍只有在這裡,才找到了手中武器的優越感。公平地說,他們不是不敢和八路軍刺刀,而是不願。手中九二式、歪把子、迫擊炮、擲彈筒有的是,山炮、野炮、步兵炮可勁造。何苦跟你們這些端著長矛、扛著大刀的窮八路拚刺刀。

在關家堖戰場,利用優勢地形,優勢火力,日軍可從來沒想跟八路軍拚刺刀,倒是八路軍由於火力不足,才不得不以拼刺刀為主,往往是一陣排子槍過後,立刻衝上去刺刀見紅了,這是因為八路軍裝備太落後而不得不經常釆用的戰鬥方式。

總之,拚刺刀這種原始的戰鬥方式,只有在自己火力遠弱於對手的情況下不得不敢於、善於、樂於的戰鬥方式。致於說日軍不敢和美、蘇軍隊拼刺刀,是錯誤的,只是日軍求之而不得罷了!


鐵嶺鋒

最主要的問題是火力上的差距太大,導致日軍每一次的衝鋒拼刺幾乎無異於自殺,而面對當時軍事素質不高的中國軍隊時,日軍就很喜歡時不時的提現一下武士道精神了,畢竟欺軟怕硬的心理每個人都有嘛,尤其是抗戰前期,我軍一定程度上對日軍有畏懼心理,再加上後勤跟不上經常仗還沒打完彈藥先完了,所以與日軍發生肉搏戰的次數就比較多,當時我軍士兵戰鬥素養不高還因為營養跟不上導致一般拼刺時我軍總是要靠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質量上的不足。言歸正傳,先來說美軍。



剛開始接觸日軍這種玩命戰法時很多美軍士兵被日軍的“萬歲衝鋒”氣勢所嚇倒,一不留神,日軍就端著明晃晃的刺刀跑到美軍跟前,美軍為此傷亡較重。(電影《血戰鋼鋸嶺》中就真實的反映了這點)後來,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發現,對付日軍刺刀戰最理想的武器是手槍。每每與日軍的交手也證明,手槍在白刃戰中發揮的作用巨大。一個方面是手槍短,方便射擊。另一個方面手槍子彈威力比步槍子彈小,即便是兩個人近距離挨著,擊中第一個日軍後,往往一槍斃命,不會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




所以,在二戰的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常常會有這樣一幕:成千上萬的日軍高喊萬歲發起衝鋒,揮舞著刺刀衝向美軍,而美軍呢?手裡的步槍射完子彈了,掏出手槍接著射擊,根本不給日軍靠近的機會。美軍手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軍就再也不敢輕易找美軍拼刺刀了。


再來說說蘇軍。二戰期間日軍與蘇軍交火較少,最有名的就是1939年爆發的諾門罕戰役中,起因於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最後引起戰役。戰役期間日軍也用過白刃戰壓倒蘇軍的戰法,可是,單兵武器自動化的蘇軍根本沒有給日軍任何表演的機會。蘇軍當時的武器裝備水平明顯比日軍高一個檔次,所以當日軍發起衝鋒時,成片的倒在蘇軍的火力下。這一戰,直接讓日軍蒙上了一層心理陰影,後來日本關東軍再也不敢主動挑起戰事,日軍也絕少採用白刃戰與蘇軍作戰。



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評論補充。


人笑百態

受到傳統武士道影響,以及多場戰爭的實戰經驗,包括西南戰爭和日俄戰爭,日軍對所謂的白兵突擊情有獨鍾,這不僅僅是因為此前,刺刀衝鋒顯示出了很強的戰鬥能力,而且還認為刺刀能顯示軍人的勇氣,這一點,跟當年的三十米內刺刀見紅很類似。

但他們完全忽略了戰爭的變化,從一戰開始,自動武器就已經大規模出現在了戰場上,在無法壓制對方自動武器的情況下,刺刀衝鋒完全就是大屠殺,事實上,日俄戰爭中日軍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乃木希典的滿洲軍第三軍,在旅順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但因為戰爭的勝利,以及日本需要對軍隊形象的維護,反而讓這種古典戰術得以保留下來。

中國戰場上,對面的中國軍隊基本都處於絕對劣勢,這裡指的是火力上,日軍配備的大量火炮能輕鬆敲掉中國軍隊的輕重機槍。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剛從中國戰場過來的日本南方軍,很快認識到了歐美列強們的威力,除了更多的輕重機槍外,還有大量的衝鋒槍,大量自動火器,讓美軍在戰場上能編織其吞噬一切生命的火網,充足的後勤讓其不必擔心彈藥補給問題。

事實上,如果您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在太平洋上,日軍發動的刺刀衝鋒,大多都是陷入絕境後的行動,糧彈耗盡,外無援軍,在無法投降的情況下,是病餓而死,還是選擇衝鋒被打成篩子?後者無疑更有吸引力,何況還能落個忠君報國的名號。所以,與其說是刺刀衝鋒,不如說一死求個痛快,美軍根本不必與其拼刺刀,只要不斷掃射就可以了。日俄戰爭的經驗也表明,雖然歐美人更高大更強壯,但與受到長時間刺刀訓練的矮小日本士兵相比,拼刺刀的時候是一邊倒。

至於蘇軍,情況也類似,唯一的不同時,蘇軍的衝鋒槍更多,還有大量的坦克裝甲車輛,戰爭末期,日本即將投降,誰都知道打不下去了,多年被洗腦的皇國美夢破滅,很多太過於忠君愛國的日本人受不了刺激,有的選擇自殺,有的選擇讓蘇軍給個痛快罷了。


鷹眼防務觀察

先說結論,不是不敢,而是拼刺刀並不能帶來勝利。


戰爭,是人類對抗最極端的形式,選擇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勝利或者失敗。所以能用槍打絕對不用刀捅,能用刀絕對不用拳頭。


拼刺刀或者說叫白刃衝擊,只是一種戰術手段,和雙方的身體條件,戰術水平,技術動作以及戰場環境都有關係,歸根結底只是達成勝利的一種方法。用和不用只看它能不能帶來勝利。

印象中的鬼子



我們印象中的小鬼子應該是羅圈腿,五短身材,矮胖,手裡面的三八大蓋加上刺刀立起來比人都高,槍上面有個明晃晃三十公分長的刺刀微微反著光, 腦後再耷拉著屁股簾,後面背景再搭個小炮樓,齊了!兇狠殘忍的小鬼子就長這樣。 再加上鬼子新兵用戰俘練習刺刀,鬼子掃蕩時候用刺刀殺害N多人民群眾,國民黨正規軍被一陣刺刀衝散了等各種說法,“鬼子拼刺刀厲害”成了我們一個固定的印象。


那麼兇殘的日軍為何偏偏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說對也可以說不對也可以,因為拼刺刀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是為了贏得勝利,在戰爭初期鬼子不瞭解美蘇的火力優勢或者彈盡糧絕發起自殺衝鋒時,鬼子是敢衝鋒拼刺刀的,這些敢傻乎乎發起刺刀衝鋒的已經被各種教育,早早的去見他們的天照大神,其中的代表有諾門坎戰役的第九師團,瓜島戰役的一木支隊,第二師團等,沖繩戰役中絕望的牛島滿第32軍,從這個角度講這種說法不對。當日軍發現白刃衝鋒並不好用的時候,才會依託要塞工事,打出像塞班島這種人肉磨坊戰役。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不敢拼刺刀也是對的。

日軍的白刃衝鋒戰術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日軍的戰術,一句話----能用刺刀解決的一定要上刺刀。


二戰日軍士兵作戰操典上記載,戰鬥應該以白刃戰來結束,白刃戰是摧垮敵人作戰意志和有生力量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二戰日軍其作戰理念基本停留在一戰。日軍步兵在二戰的戰術,其實是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德軍,也就是班排小組戰術。既以配備小口徑火炮和輕機槍的班排步兵獨立執行任務。日軍步兵班級戰術上應於200米處略停,展開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敵人火力點,及兵力密集的陣地。同時利用煙幕彈、曵光彈(夜間戰鬥)為日軍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標。在炮火準備尾聲。步兵上刺刀匍匐前進,炮火停止後,展開全部壓制火力掩護攻擊中步兵。 步兵應於100米左右轉為全速衝擊,這就是威震四海的日軍白刃衝鋒(板載衝鋒)。


(老照片--日軍衝鋒)


白刃衝鋒的原因


明治維新後,舊日本陸軍的學習對象就是德國,德國在一戰中的有效戰術手段----班排小組戰術,日本人自然秉承拿來主義,拿來就用。但二戰日軍形成這一戰術體系時,特別強調了白刃衝鋒的作用,除了傳統上武士道思想的根深蒂固,資源緊缺,工業化實力不足,以及日俄戰爭經驗總結等都是重要原因。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緊缺的島國和一個後發工業化國家(相對英美德法等國),對槍炮的使用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學,即強調精度和射程,而不考慮射擊連續性和火力密度。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時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百發百中的一門大炮,要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如果子彈還不夠用怎麼辦?腦子比較軸的日本人直接衝鋒---拼刺刀啊!。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就是用這套戰術來彌補機槍等火力不足,靠人命和白刃衝鋒拿下了旅順。


你看,前面我們怎麼說的,拼刺刀能帶來勝利,那就用啊!!作為經驗總結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多次用白刃衝鋒作為標準戰術,作為戰場的最後一擊,給中國軍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白刃衝鋒的分析


但是戰爭本身就是一場競賽,除了自己,最重要的是對方的情況。仔細查看上面的戰術細節你會發現,這種戰術的有效性也就欺負欺負於訓練不足或者工業化能力不足的對手(苦逼的國民黨路過),日軍自己曾有過統計,正常戰鬥中白刃衝鋒造成的傷害只佔到2-3% ,50%以上的傷害是爆炸傷。這說明什麼?一旦日軍的火力無法佔到優勢,對方戰鬥意志堅定,一旦對方有大量爆發性火力(例如機槍)形成戰場阻隔手段,一旦對方有有效的近戰手段,這三個條件達成其一。

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1 諾門罕戰役 對手 蘇軍 時間 1939年

1939的蘇聯正處於二戰前夜,在遠東對日方向的作戰部隊並非主力部隊,但即使如此經增援後仍然在坦克,飛機,火炮等各項指標上佔優勢,加上著名的朱可夫的科學指揮,日軍戰術被破解。8月24日,日軍第23師團面對蘇軍498輛坦克,385輛裝甲車的裝甲集群攻擊,抽調兩個半聯隊,在橫寬約3公里的正面進行反擊(又是豬突衝鋒,有統計在白刃戰中日軍依舊有優勢)。蘇軍的炮兵在日軍進攻的正面,打出一條火網地帶,阻滯日軍前進。最後多路包圍的坦克部隊發起向心突擊,日軍工事幾乎都被炸平。23師團幾乎全滅。看看大名鼎鼎的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元帥是怎麼評價日軍的 “ 在哈勒哈河(諾門罕)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


日軍的坦克相當於我們的MC—1式坦克,非常落後,武器很差 .....

我們的炮兵在各個方面都比日軍的優越,特別是在射擊方面。” 看看蘇軍是怎麼教育上來拼刺刀的日軍的,大炮和坦克啊!這真是你有刺刀,我有坦克;你有衝鋒,我有坦克;你有近戰,我有坦克。。。。日軍----卒!


(蘇軍打掃諾門罕戰場的照片)


案例2 瓜島戰役 對手 美軍 時間 1942年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後, 日軍為了切斷美國至澳大利亞的海上交通線,發起了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日本人的對手是美軍中戰鬥意志最為堅定的精銳部隊——海軍陸戰隊第1師。日軍第一批上島的是一木支隊,一木支隊的指揮官是一木清直大佐,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始作俑者之一。作為侵華戰爭中屢試不爽的手段,一木支隊一上島,不待後援就發起了攻擊,在 8月21日清晨的泰納魯河戰鬥中,在夜色中發起白刃衝鋒的一木支隊,遭到美海軍陸戰隊的機槍伏擊,天亮發生的的追擊戰後,一木支隊幾乎全軍覆沒。 10月24日晚-10月25日晚,連續兩個晚上, 第2師團(得到第38師團部隊的增援)發起了對亨德森機場的衝鋒,其結果用美國人的說法就是,美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的步槍、機槍、迫擊炮、火炮和37毫米反坦克炮的直接霰彈射擊對日軍“帶來了可怕的大屠殺”。整個瓜島戰役期間,日本傷亡約2.5萬人。在太平洋戰場,日軍的成建制的白刃衝鋒往往被美軍用彈雨血洗,被打的屍橫遍野,但在零星作戰中,白刃戰仍時有發生,美軍因大量的裝備手槍和衝鋒槍等近戰大殺器,因而並不忌憚日軍的白刃戰術。認識到日美雙方的巨大火力差距後,日軍逐漸改變戰術,以依託要塞工事等殺傷對手,在塞班島,沖繩等戰役,不到最後亡命時刻,日軍很少發動白刃衝鋒。


總結


綜上所述。對於“二戰中,日軍為何偏偏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這個命題,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美蘇兩軍在巨大的火力優勢下,不需要和日軍拼刺刀,面對刺刀白刃衝鋒,用更強的火力懟過去就好。當日軍發現拼刺刀並不能帶來勝利時,也會改變方法,避免這種直接的自殺衝擊。

但是在中國大陸戰場,面對火力,訓練,體力均佔據優勢的日軍,中國軍民只能一方面學習日軍的先進經驗,比如八路軍的刺殺術就借鑑了日軍的方法;另一方面只能用生命去拉平這巨大的劣勢-----在石牌戰役中,日軍與中央軍在大小高家嶺陣地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殘酷白刃戰。 事後的統計表明,在石牌戰役中,中央軍戰死23550人,日軍死傷3500餘人,雙方戰損比接近7:1。

向所有犧牲在抗日戰爭中的烈士致敬!


王小照

日軍不願和蘇軍、美軍拼刺刀是因為他們開戰時已經不是近身肉搏的時代,再加上日本人的生理條件實在不適合和美蘇兩國的士兵肉搏,軍迷關於日本呢注重拼刺作戰的印象大多來自抗日神劇,電影中為了增加視覺效果而故意添加很多肉搏畫面,而在實戰中這是不存在的。日本在1940年部署在關內的總兵力不超過90萬,而關東軍的總數也就70萬上下,這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真正受過嚴格訓練的正規部隊也就一百多萬而已,顯然不會和人口上億甚至幾十億的國家玩刺刀,日本侵華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其他戰役中並不會傻乎乎的尋找拼刺刀的機會。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以後,日本終於有機會在實戰中檢驗自己的建軍思想,火力貧弱的38式步槍和大正11式輕機槍被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取代,而飛機坦克等技術兵器的作用也受到重視,三菱、愛知、川崎等軍工企業發展迅速,日本在1940年之後已經裝備規模客觀的空軍和機械化部隊,重炮的數量也是急劇增加,如果說1937年的日本軍隊還熱衷於和中國軍隊拼刺刀,那麼到了太平戰爭打響之時日本士兵已經將拼刺刀視為白痴戰術,重炮轟擊和航空轟炸後的陣地才會派步兵佔領。一言以蔽之,中國戰場讓日本認識到了正確的作戰戰術,到了和美蘇開戰之時已經不再把批次到作為重點訓練科目。

至於說太平戰爭期間的很多日軍集體衝鋒作戰,一般也都是不知情者的虛構,又或者是走投無路、彈盡糧絕的日軍無奈之舉。其實舊日軍士兵平均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在身高上對比中國士兵都不佔優勢更不要說是西方白人了,因此,即便是三八大蓋配備長刺刀,幾次拼刺下來日本也會自覺地改變戰術。關東軍在阻擋蘇聯軍隊進攻時並不是依靠人海戰術,當時關東軍還擁有幾個機械化師團和一千多架飛機,再加上在東北四周苦心經營的要塞防禦體系,儼然一場現代化戰爭,尤其是“東林”要塞的爭奪是最關鍵的戰役,這期間並沒有太多的短兵相接發生,所以日軍也沒有機會展示“槍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