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資本主義時代,我們不需要購買,但要懂得共享

當看到各色的共享單車出現在北京的各個角落,當馬路邊停放的共享汽車越來越多。如今,共享車位、共享住宿就連雨傘、充電寶這樣隨身攜帶的物件都可以共享。有人說,這只是一場早有預謀的資本遊戲,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一場撕B引發的思考

後資本主義時代,我們不需要購買,但要懂得共享

前些天,一次撕B讓共享充電寶的話題再次升溫,這源於此前陳歐砸3億入主共享充電寶品牌“街電”,將出任街電科技董事長,消息一出迅速引爆話題。但是王思聰卻公然與陳歐唱調,稱“共享充電寶要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就此開始了一場網絡口水戰。

後資本主義時代,我們不需要購買,但要懂得共享

後來陳歐回覆說,“謝謝思聰監督,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做成,本來創業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為你的情緒不讓這個項目入駐萬達”,雙方一來一往,反倒使“共享充電寶”成為熱門。

此話題一出,“評論家們”也紛紛站隊,從商業前景、使用剛需、盈利模式來解析共享充電寶的未來,老王看到的文章中大部分人還是站在“思聰派”的一邊,覺得這就是一場資本的虛假狂歡。

共享經濟的盈利還是在消費者?

後資本主義時代,我們不需要購買,但要懂得共享

商業社會,投資某一件產品,意味著這件東西有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場,才有買賣,能在共享經濟的大潮中佔據一席之地,共享充電寶自有他的商業道路。

然後再談談能引起爭議的是盈利模式,很多人說共享經濟的圈錢道路無非是投資人的錢和用戶的押金。這個有點扯淡,首先說投資人的商業嗅覺是很敏銳的,尤其是現在大家都勒緊褲腰帶早已不是幾張PPT就能騙錢的年代了。再說用戶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如果在做公司前,創始人考慮不到用戶擠兌押金的風險乾脆也就不要做公司了。

共享經濟與零邊際成本

後資本主義時代,我們不需要購買,但要懂得共享

至於如何盈利,老王想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叫做“零邊際成本”。大家都明白,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量(這個總成本包括不變和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會先減少,後增加,這是資本時代的邊際成本概念。

然而隨著物聯網的崛起,“消費者”越來越趨向於成為“產消者”。“產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製作並分享自己的信息、娛樂等等。他們也通過社交媒體、租賃商、合作組織以極低或零的成本分享汽車、住房、服裝或其他物品。

當產消者在協同共享中分享自己的商品和服務時,市場經濟中的交換法則與社會生活就越發不相關了。當消費者開始青睞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當消費者意識到使用權勝過所有權時,可持續性取代消費主義,合作壓倒了競爭,那麼 “交換價值”被 “共享價值”取代,從而帶來了零邊際成本。

Airbnb讓房東租房子,不收中介費,還給房東買高額保險。但它可以從房東和房客的交易中抽取佣金,比例是交易額的10%。

Uber雖然有各種補貼,但是可以讓用戶出價叫車。黏性乘客願意在高峰期以幾倍於原價的價格叫車。另外Uber司機是一週領一次錢,Uber就有一週的穩定的現金池可以做為錢生錢的資本。

所以說,盈利機會都是從這之間產生的。

最後想說,老王相信共享經濟的大潮總有一天會向我們奔湧而來,我希望我們可以做時代的弄潮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