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如何懂勁?

福壽長長

其實也算不上是回答問題,咱就權當是嘮家常,互相探討學習,這樣子會更顯得輕鬆。

我是這樣看待懂勁的,首先就懂勁而言我認為不是太極拳所特有的,其它拳種,包括現代的搏擊,散打,拳擊等等都有懂勁這個階段的訓練過程。


懂勁就是一個階段性的訓練過程,也沒有年輕時學拳時感覺的那麼神秘。當初學習推手時經常會聽老一輩的拳師講:“手推手不是手,跟打跟(根)才是真”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老拳師們也是含著骨頭露著肉的說,你的手聾啊,他聽不著勁,所以不懂勁……。


經過了很漫長的時間也接觸到了不同的老師(不同拳種)漸漸的似乎開點竅了,又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交流一點點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懂勁就和推手一樣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訓練過程。

再回過頭來看看王宗嶽的拳論,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明確地指出,獲得太極拳成就所必須經過的途徑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由此可知,“懂勁”在太極拳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懂勁才能因人所動,隨屈就伸。因此,太極拳法將用感覺察覺對方動作的輕、重、快、慢及勁源動向,稱為“聽勁”。瞭解到對方的勁力情況,恰當地作出判斷,並根據對方的動向和企圖,制定出攻防方案,而制敵於未動之先,稱為 “懂勁”。 拳論指出“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又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對方用剛強的勁力進攻時,我用圓弧動作來承接,既改變其勁力方向,又不為對方所制,稱之為走,這也正是別的拳種講述的,直勁來橫勁破解,只不過是太極拳是在身體接觸當中運用身法而非手臂的接觸得到的感知消息,別的拳種是用雙眼盯著對方的胸部和雙肩的動作來判斷。





而懂勁的前題是招熟,這個招熟就得把拳辦開了,揉碎了,甚至是每一個動作反覆的練習,這就是所謂的拆招單式訓練,也是知己的訓練過程。明確自身每一動勁路是怎麼來的,是通過怎樣一種規律性的動作形成的。這個階段在拳擊,散打中的直拳,勾拳,擺拳,及步法訓練和空擊訓練也都是為此而服務的。



化敵之勁,以柔克剛。粘即是制。只有我順人背,才可以制人。我得機得勢,對方失機失勢,我處於主動的地位,這就是順。反之,機勢有利於對方而不利於我,我處於被動,這就是背。我順人背的機會和形勢,是通過沾連粘隨的感覺而加以判斷的,也稱之為粘。使用粘勁,應儘量掌握對方動作與勁力的運行過程。只要與對方沾接,就順其勢而迎就,因其動而屈而伸旋轉,用走勁來調整自己的平衡,並探測對方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利導。在粘走過程中,由於不丟不頂,遇勁即化,將會使對方的勁力不能達到目標繼續前進,或者中止其勁力而後撤,如此,都將改變其重心位置,為我破壞其平衡創造條件。這就是知被的過程,只有知已知彼才是懂勁,這是一個反反覆覆的訓練過程即招熟。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練習,當然也就談不上懂勁是個什麼了。



在這裡還想和廣大愛好者說一句,太極拳的懂勁的階段是反覆訓練出來的結果,絕對不是翻翻書,背幾句拳譜拳論就能練出來的,現實中很多東西和事物的出現都是先有的現象而後才出來的理論。


雪狼何偉131904760371

按照傳統的講法,“由著熟而漸悟懂勁”,這是王宗嶽太極拳論上的話。

說白了,就是要“熟”,熟能生巧嘛。



我不太喜歡把太極拳神秘化,畢竟說到底,太極也只是一種運動。

懂勁,不僅太極有,其他運動也有。

踢足球的需要懂勁,懂勁後才能控球,玩得好的,球好像長在腳上一般,這不就是太極中的“不丟不頂”“粘黏黏隨”嗎?



打籃球的需要懂勁,懂勁後才能接球,無論傳球多快,角度多刁,只要胳膊一伸,球便引了過來,這和武術的接手是一回事。



當然,懂勁這個事,那個不懂球的胖子最有發言權,乒乓球那麼小,速度那麼快,我們的國家隊員也能運轉自如,幾乎達到“不以目視”而只以“神遇”的境界。



要達到上面的境界,沒有的別的辦法,就得多練,把拳術中的規矩練成自己的本能。

這也是拳論中老早就指明的“非經歷年熟化,鮮有能致用者也。”


上庠

首先,個人認為太極拳在練習多年後,時間因人而異,並不是真正的太極,需要一次涅槃,如同重生一樣,也就是化整為零,可以說多數人不這麼認為,經過一年的脫胎換骨,可以說才知道什麼是無極,有無極生成太極,在無極當中,思維意識才能調動或指揮全身合個關節,皮肉在太極裡,生成陰陽,來各自運行,也就是在多維空間,逐步內外通透,氣達骨縫,肉以骨為中心,纏絲運動,加上升降,開合,丹田如同一個大的毛線球,其他各個關節如同很多小毛線球,注意關是關,節是節,節是各關的連接,丹田的大毛線球在繞線,其他關節的小毛線球就在松線,其他關節小毛線球在繞線,丹田就在松線,這些都是在摺疊,往復中完成,人的全身就慢慢有了觸覺,才能去談懂勁,


高山流水1614869

簡單的說,如果你跟盲人形容紅色,他是不會認識什麼是紅色。所以懂勁的第一步必須“見過”。第二步就是要認識自身,自己身上有些啥,而認識他控制他。第三步就是如何適應不同的情況,在不同情況下都不去犯不該犯的毛病。第二第三步也可稱為招熟漸悟懂勁。最後便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應物自然,階級神明。在我認識正確闡述正確你理解正確這種幾乎不可能情況下,我極盡所能也不可能通過描述一個“事物”這種單一的方法讓你真正瞭解我描述的事物本身,何況你還未曾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